编者按: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方历史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黔西北地区独树一帜。目前,全县有非遗保护名录92个,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种类别。这些文化瑰宝,历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在新时代里依然光彩夺目。
基于此,大方发布从今日起开设“非遗大方”专栏,旨在发掘大方非遗文化潜力,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中书写民族文化的崭新篇章,奋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贡献大方力量。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云:“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大方县2014年元旦灯谜竞猜活动 吴学毅 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隐语”或“庾辞”,秦汉时期成为一种书面创作。到三国时期,猜谜更加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空前流行。在大方,很早以前就流行着制谜、猜谜的文化习俗。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聚在一起猜灯谜以示祥和喜庆。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传统特色文化,大方灯谜早已深入人心,并影响着其他地区。2016年,毕节市人民政府将大方灯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作为“社会民俗”或是“民间文学”的范畴,大方灯谜可考的历史上千年。而在大方灯谜历经的变迁中,明奢香夫人摄政贵州宣慰使期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期间,因为彝汉文化的交流融合,大方灯谜迎来第一波发展高潮。清乾隆年间,杨春华主持万松书院讲学,灯谜知识得到一定普及。清同治年间,石达开途经大方时,与六寨苗族长老口口相传咂酒诗谜语。二十世纪民国初期,新学兴起,灯谜开始在校园内外崭露头角。茶楼酒肆、老店商号等面向社会开展各种灯谜展猜活动,用以招揽顾客。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各种形式的灯谜活动始具雏形。70年代末期,科学文化的春天到来,大方灯谜活动日渐兴盛。1978年,在县体育场举办的灯谜射猜历时6天,参与人数达1万多人次,标志着大方灯谜开始走向复兴。l985年1月,“大方县灯谜协会”成立,有了专门研究灯谜的组织机构。进入新世纪以来,从群众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到灯谜活动的全面普及,大方灯谜有了长足发展。2009年,大方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荣誉,其中不乏大方灯谜这一传统文化的贡献。大方灯谜最早的文字记录,是清道光年间六龙文化人陈凤占先生的拆字趣联:“鸟入风中,啄出虫儿方是(鳯);人居国内,不守王法便成(囚)。”所著谜作气韵淳厚,不饰雕琢,趣味无穷。早期大方灯谜主要以学宫、书院、学校为主,因灯谜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缓解情绪压力、助力受教者完成学业的功能,因而在教学中与课堂知识相结合,以此充实教授中的智趣氛围。据《大定府志》记载,位于原大定府城书院街的万松书院,便是传承包括灯谜在内的民间文化的专门场所。
猜灯谜 武荣辛 摄而在大方民间,无处不是谜:大街小巷的隐语庾词,社会行帮的通行暗号,算命先生的拆字掐算……既有不少精妙构思的谜作,又有口头相传的逸闻趣事。人们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流传下来,充分彰显了灯谜顽强的生命力。后来,灯谜更是与诗词歌赋、书法金石等其他文学艺术交融在一起,在大方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现在,不必说传统节日了,就是遇到重大活动,人们都要开展一系列灯谜竞猜活动。也就是说,灯谜活动已经开展到田间地头、店铺商家、厂矿学校、政府机关,汇集智趣、文明与市民分享,使大家获取了精神上的享受。 特别是春节期间的“灯谜一条街”,更是成为大方传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故此素有“无谜不成年”之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从县城到区乡,各行各业都要组织灯谜竞猜活动,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一齐参与,其乐融融。难怪曾任《中国谜版》主编的章品先生评价说:大方是灯谜创作水平高、活动普及率高、谜刊质量高的灯谜“三高”县。早期的灯谜主要以歌谣形式表现出来,还算不上是谜,只是谜的胚胎而已。到了明清两代,猜谜之风开始盛行,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发展,形成自己的主要特点。灯谜一般是由谜面、谜目、谜底三个部分组成。谜面,是灯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揭示谜底所提供的条件或线索,通常由精练而富于形象的诗词、警句、短语、词、字等组成。还有一些谜面是由图形、实物、符号、数字、字母、印章、影像、动作等组成,称之为花色谜。谜目,是给谜底限定的范围。如“猜字一”,就是限定谜底只能是一个字,不能是别的东西,也不能多于一个字。谜底,是谜面所提问题的答案,既要符合谜面的内在含义,又必须符合谜目所限定的范围,使人一见谜底就有“恍然大悟”之感。
大方灯谜 彭佑林 摄 灯谜的制作要领通常依据汉字的形、音、义及结构形态、一字多音、一词多义等几方面特点来制作。制谜的顺序,主要是选择谜底来构思谜面,一般分为三步:选材、定目、配面。灯谜猜射方法有会意法、象形法、假借法、反扣法、别解法、用典法、顿读法、连读法等。灯谜内容主要是对衣食住行、今古奇观、人文地理、逸闻趣事等进行描述,以其想象独特、构思精巧、寓教于乐的形式,创作出很多喜闻乐见的经典谜语。大方灯谜的发展,经历了弹歌、隐语、廋辞、民间谜语的嬗变,其中,具有大方特色的隐语又叫“展言子”,是结合本土方言、民俗元素等,通过戏谑的方式让人“幡然醒悟”的谜语表达方式,因有“谐趣、讽刺”的功能,且带有“隐射”之义,而深受大方百姓喜欢。从活动表现形式看,灯谜是游艺,是娱乐,是智力的开发;从创作表现手法看,灯谜是文字,是艺术,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益智性。多年来,大方灯谜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广泛交流,为宣传大方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群众享受了一次次灯谜艺术的熏陶,领略了经典传播、国粹流芳的独特魅力,并使更多有识之士看到了灯谜艺术的价值所在。当前,大方经济社会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大方灯谜作为一种载体,对于塑造大方形象,向外宣传大方、推介大方,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大方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许再晶 收集整理
编 辑:郑永扬 龙 英
编 审:杨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