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素有“诗词之市”之美誉
古有徐渭、汤显祖等名人宦游阳江
留下许多动人诗篇
21世纪以来,阳江新诗崛起
“蓝鲨诗群”小有名气
陈计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阳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人民文学》《诗刊》《十月》等逾百种报刊,入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出版有《陈计会诗选》《叩问远方》《岩层灯盏》《虚妄的证词》《此时此地》等6本诗集,曾获全国散文诗金奖、全国鲁藜诗歌奖一等奖、第15届广东省新人新作奖等。
诗歌创作之余,陈计会多年来潜心地方文史研究,发表40余篇有关阳江的文史研究文章,并出版了《漠阳访古》一书。其对阳江或跟阳江有关的许多历史人物、古迹等进行了考证,对一些以讹传讹的错误进行了纠正,还有了更多新的发现。连日来,本报文化周刊连续三期刊发其关于阳江的文史研究文章《南恩州,宋代岭南海丝重镇》,引起广泛关注。
减少诱惑,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创作热情
记者:我们发现,白话诗诞生以来,一些诗人经历短暂的创作高峰期后,不再写诗或难有好作品问世,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您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诗歌创作,至今笔耕不辍,谈谈如何延长诗歌创作的生命周期。
记者:您的作品,早期更关注个体,后来关注现实,再后来创作了许多有关阳江历史、人文、地理的诗歌,如《南鹏岛:抵达或无法抵达》《铜鼓 铜鼓》《漠阳江传》等“史诗”,北津、海陵岛、大澳渔村、高流墟等地名也在诗歌中呈现,为何有这些变化?
谈“蓝鲨诗群”的传承
创平台聚人才,营造好氛围反哺创作
Q
记者: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年代,“蓝鲨诗群”和这个时代是否有渊源?20世纪9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逐步走向低谷,阳江诗歌创作却能“逆市”更上一层楼,谈谈背后的逻辑。
Q
记者:您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当前阳江诗歌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年轻一代未能成长起来,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学生是诗歌创作的“生力军”之一,阳江市诗歌学会、《蓝鲨》诗刊是否有相应的一些培育动作和计划?
谈地方史研究
以诗证史,让阳江历史更生动
Q
记者:相对诗歌创作,您开展阳江地方文史研究比较晚,但至今也有近15年,是什么让您有这样的转变,并坚持下来?
Q
记者:您的文史研究尤其涉及历史古迹、古代人物时往往在诗歌上着墨的篇幅不小,谈谈您将诗歌应用于地方文史研究的心得,同时,是否有计划对阳江诗歌发展史进行研究?
谈文化整理
高凉文化源远流长,应加强古城考古
Q
记者:近年来,阳江加强了漠阳文化整理工作,持续擦亮特色文化名片,作为一名诗人、阳江文史研究者,您有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