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前后,土地开始消融。千年药乡甘肃岷县6.6万亩道地中药材优质种苗破土而出,一年农事全面开启。
育新苗,激活“芯”动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温室育苗在我县已经推广了三四年,炼苗阶段完成之后就移栽,抽薹率降低到10%以下,这个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新产品研发技术人员王新建说。
前来采购种苗的中寨镇马崖村药农孙庭俊说:“去年我补种就用了温室种苗,虽然药材长的不是很大,但是没有一株抽薹的,我也没有损失。今年再种三十亩,全部用这个,保险!”
“1万亩大田我们需要500亩土地的面积去育苗,但是现在我们在1万平方米的温室就可以解决。”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新产品研发负责人刘鹏伟说。
作为工厂化育苗的雏形,温室育苗和穴盘式育苗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了种苗可追溯。
“工厂育苗土地的节约率能达到80%以上,它的发芽率、成苗率都是特别高。每播种下去100粒的种子,我们至少可以得到70株以上的种苗。”刘鹏伟说。
近年来,岷县全力推进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从源头上保证了种子种苗的品质,道地优质中药材种苗也成了“香饽饽”,周边县区的种植大户也纷至沓来。
“我们从临夏过来,准备收2吨多,岷县的药材种类多,价格合适,品质好。”临夏州临夏县中药材种植户张革命说。
“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面积预计达到6.8万亩以上,优质种苗繁育面积达到5.4万亩,建设集约中药材种苗繁育示范基地1100亩,产量达到5.2万吨,市场产值达18亿元。”岷县中药材技术推广站站长郎建军说。
造新机,注入硬核生产力
智慧农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十里镇马兰芳的田地里,一台叉齿式挖药机开足马力,在地里来回穿梭。驾驶员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不时调整叉齿的深度和角度,确保党参苗不被损坏。
“人工一天最多挖一分地,这个机器一天挖两亩地,费用算下来还便宜!明年我打算扩大种植面积。”马兰芳高兴地说。
由岷县火石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叉齿式挖药机不仅能高效采挖党参苗,还能轻松采挖黄芪、党参等中药材,适用范围广泛。
“一台机器能顶四五个人工,一亩地耗油二十升,成本也不高,目前已经销售了两百多台。”岷县火石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员工任丽霞说。
岷县清水镇清水村村民李学军高兴地告诉记者:“机器挖的又好又快,能敢上趟,人工的话那就干着急。我也准备买一台,国家补贴下来,自己花钱不多!”
作为全国中药材种植大县,岷县中药材产业逐渐步入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快车道,传统的生产工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发展步伐,产业对于农业机械研发提出了新课题。近年来,岷县农机部门和当地农机装备企业合作,研发出适合丘陵山区进行中药材种植小型机械,并全面投向市场,助力全县中药材高效种植,也填补了国内空白,截至2024年,全县综合机械化率达61.2%。
普新法,科学种田是关键
一大早,清水镇卢家堡村的村委会传来“土声土气”的讲课声,循声前往,只见30多号村民挤满了屋子,农技人员正在讲解农技知识和今年国家新出台的农业政策。大家一边翻看农技中心配发的理论课本,一边听讲解。
随后,大家和农技人员一同来到了地里,迫不及待的告诉农技人员自己在种植中遇到的问题。
“像今天这样的培训学习,我们每年要参加两三次。作为种植户,我们平时通过看手机浏览网页等多种学习方式,掌握农业技术,只有科学化才能把产量提上去。”岷县清水镇卢家堡村卢银忠说。
“技术人员在讲授科学种田技术的同时还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针对具体需求,还会制定指导个案。比如中药材种苗浸苗技术等。也会分人群进行不同程度的培训,对一些文化程度高的农民,技术人员会讲解的更深入些。”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赵永成说。
立春过后,全县百余名农技人员深入春耕生产一线,通过“田间课堂”讲好春耕“第一课”,织牢织密了全县农技服务的“一张网”“一条线”,为全年农业生产取得丰收打下了基础。
随着全县中药材产业不断提质升级,中药材绿色标准化建设不断深入,规范化、科学化中药材种植技术的推广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岷县建立了“专家+技术人员”技术保障体系,组建农业技术服务队,分片区开展春季田间管理、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科学施肥、田间栽培轮作倒茬、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开展集中培训5场,田间地头宣传22次,通过短信编发配方施肥等服务信息1.2万条,发放各类宣传手册、彩页8000多份,推广使用中药材专用肥5000瓶。(曲婷婷 李玉梅 王爱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