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又到人间四月天!今天,让我们跟于葵一起回望林徽因

今天是古建筑学家、诗人、工艺美术设计师林徽因(1904-1955)逝世70周年。我们选取刊发于《中国妇女》2024年12月刊的文章,特别回顾与林徽因外孙女于葵的独家对话,还原一位真实、立体、丰厚的林徽因。
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于葵所著的《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出版,大量图文系首度公开面世,这是林徽因、梁思成家属首次大量公布家藏珍贵影像、文字档案。这也是首次以大部头人物传记形式讲述林徽因的一生,阐释她的思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图片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
作者:于葵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于葵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外孙女,听她对林徽因的往事娓娓道来,会被她明亮的目光感召,被她心中的暖意拥抱……本刊记者独家对话于葵,还原一位真实、立体、丰厚的林徽因。
图片
1925年林徽因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证上的照片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少时曾随父游历欧洲,立下了成为一名建筑师的志向。
1924年秋,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学,但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好转而注册该校美术系,“曲线救国”。短短两年半,她不仅拿到了美术学学士学位,也选修了所有可以选修的建筑学课程(人体素描课和施工现场课当时不接纳女生)。
从美国“海归”后,作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尽管遭受战乱与疾病的侵袭,林徽因仍在建筑史、建筑设计、建筑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一同受聘于东北大学,携手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建筑系。从1930年到1945年,梁、林伉俪深入中国190多个县,实地考察测绘两千多处古建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找到了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这是中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在携手并肩的学术道路上,林徽因还协助梁思成完成了重要的两部书《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
图片
1938年,林徽因与亲友在昆明西山杨家村。前排左起:林徽因、梁再冰、梁从诚、梁思成、周如妆、王蒂徽、周如雁;后排左起:周培源、陈意、陈岱孙、金岳霖
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受聘清华大学并担任系主任,但此时他又应耶鲁大学等学术机构邀请赴美讲学。于是,身处国内的林徽因强支病体,肩负起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重担。吴良镛曾回忆:“她躺在病床上,把一个系从无到有地办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投身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拯救了濒危的景泰蓝传统工艺,为保护北京古城墙奔走呼号……
1955年4月1日,51岁的林徽因病逝,后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梁思成设计了墓碑,并郑重刻写了七个大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2022年,以《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为主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了“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发现,林徽因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也是唯一没有获得建筑学学位的学子。为此,他特意去查阅档案,发现林徽因的成绩优异,即使同当时的男生学霸相比,也不分伯仲。之后,弗里茨向宾夕法尼亚大学提交了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的书面提案并获得批准。
2024年5月18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向林徽因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于葵代表林徽因从弗里茨手中接过了这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斯坦纳说:“我们在纠正历史上的错误”。阅读更多>>>
对话作家
Q:您为何决定写这本书?
A:起初我是犹豫的。市面上写她的书太多,良莠不齐,有些完全是杜撰。我不想加入这种喧嚣,只想在心里默默与前辈对话。
林徽因曾说,“因为梁家老太爷(梁启超)的名分,人家常抬举这对愚夫妇(梁思成、林徽因)……”她是人间清醒,说这段话更是对后人的敲打——吃祖宗饭是没有出息的。外公梁思成也曾一再告诫儿女:“最难为名父子。不要以名人之后自居。”他希望自己的后代做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作为孙辈,我们谨遵教诲。
后来,哥哥(于晓东)的话,让我做出了最终撰写这本大书的决定。他说:“我们不掺和那些虚浮的热闹,但还是应该自己写一本林徽因的书,发出自己的声音。它承载着我们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Q:写作中,让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A:家中诸多第一手资料能留存至今,是个传奇。
我父母都是新华社记者,曾长期派驻国外,我们兄妹三个“留守儿童”由姑姑照顾。一天,太婆何雪媛(林徽因母亲)突然送来一只绿色箱子,放在了床底下。我们几个“淘气鬼”好奇不已,经常钻到床底下拽出那只箱子,偷偷地欣赏里面那些与我们当时所处时代风格很不同的“宝贝”——外公、外婆的许多照片和其他遗物。看到这些,我们如同打开了“百宝箱”,目不暇接。
彼时,我们并不知情,这只箱子或曾跟随外公、外婆半生辗转,到过他们第一个家东北大学,陪伴他们在第二个家北平北总布胡同三号度过七年,又同他们一道在战乱中流亡云南、四川等地八九年,最后才和他们一道重返北平。
后来,那些广为人知的林徽因、梁思成影像,很多都出自这只可爱的箱子。我母亲还将其中的不少照片捐赠给了新华社图片社……半个世纪后,我重新细细打量外公、外婆的这些遗物,那只“百宝箱”里的许多“宝贝”都成为我今天写书的素材。
Q:这次您在“百宝箱”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新发现?
A:埋首于“故纸堆”,我有机会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资料重新关联。那些曾经熟视无睹的手稿、照片,一经摆上案头,竟犹如珍珠被串成项链。它们“复活”的时刻,令我开心无比。
在一个泛黄的信封上,留着林徽因用红笔标注的字迹——“剔空菩提叶”。以前看这片叶子,只觉得精美,后来阅读她的诗作《题剔空菩提叶》,读到“认得这透明体,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忽然就体味到这片叶子的飘逸,那种奇妙的感受简直难以形容。
图片
1936年,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在公园踏雪
Q:在您眼中,林徽因是怎样一个人?
A:小时候,林徽因在母亲记忆里、在神秘箱子里、在亲友往来里……成年后很久,我才重新认识她。
林徽因是许多矛盾的、互为对立元素的融合体,集不同个性才情于一身。她表面纤柔秀美,但内心却刚毅有力;她具有西方艺术情结,却无比珍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她有着诗人的浪漫情怀,又不失科学严谨的作风。人前,她闪烁、靓丽;人后,她或许更丰满、真实。
她喜欢写作,也从事过编辑,却从不认为自己是诗人或作家;她与梁思成一道遍踏荒郊野外艰辛考察,却只是中国营造学社的一名无薪员工;她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其团队中的灵魂人物,却长时间既无名也无分。她与挚友、晚辈分享个人的智慧成果,满含激情地为别人“铺鲜花,敲鼓槌”,一生乐此不疲,无悔无怨。
图片
1934年夏,林徽因在山西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考察时在佛像前留影
Q:您曾说,林徽因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她的“真”。为什么您有这样的理解?
A:一个“真”字分量很重。她主导的聚会令很多亲临者毕生难忘,受益非常。她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出于自然的流露,绝非“社交沙龙”中那些故作“名媛”的卖弄,也不是影视剧中小家女的“眉目传情”。
她谈锋甚健,兴趣广泛,思想深邃,所及话题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萧乾先生曾为她惋惜:“倘若将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那些充满机智,若有风趣的话一一记录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本书啊!”遗憾的是,林徽因没有机会为自己写一本书。
Q:梁家下午茶聚,似乎是林徽因一生不可或缺的生活、成长方式?
A:我母亲说:“林徽因这个人最闪亮之际就是她说话之时。她急切地要表述自己的所知所学,她真诚地希望与人交流思想,她巴不得你跟她讨论或者大声同她辩论。”   
当然,林徽因不只是“麦霸”,也是一位最认真的聆听者。我母亲说:“别看她整天侃侃而谈,见了人她总是觉得自己水平不够,认为自己的中文不够好,英文也不行,这个也不懂,那个也不懂,她总渴望学习……”
无主题的 “梁家下午茶聚”,是一方自由的学术天地,来客们享受着思想碰撞的淋漓畅快、相互启发的深刻思考,切磋琢磨,心灵触动。林徽因是茶聚的主人、核心、灵魂,茶聚是移动的,除了在北平北总布胡同三号的四合院,也在轰炸下的长沙车站小楼,在昆明田间的农家小院,在战后的清华园……她走到哪儿,大家就聚在哪儿。
茶聚不仅是林徽因的爱好,也贯穿了她生命的始终。在生命的后期,林徽因病情加重,可她却在人前强装泰然,担心朋友们知道她身体衰弱喘不过气,再也不敢来“叨扰”。茶聚是她的精神支柱,她认为,如果不能和朋友相聚畅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她努力保持着自己在“生活趣味”与“痛苦煎熬”之间的平衡。
追溯起来,父亲林长民的传授与引领对女儿林徽因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伦敦时,林徽因就不仅是父亲客厅中的“女主人”,也是一位非常投入的“旁听生”。因为林长民交游甚广,各界精英穿梭其间,文化名流来往,当时年纪尚小的她常从父亲与中外名流的交往中获得超出学校教育的营养。由此,她的艺术潜质得到开启,一身诗意也开始萌发……
图片
1920年,林徽因在伦敦
Q:林徽因承担着多重角色,并且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您觉得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A:谈不上“秘诀”,我觉得,是一生对美的追寻。她“总有灵感和鲜活能量注入,去体会生命的灵动与美妙,以及人生的意义与趣味”。在抗战流亡的路上,她几乎丢掉了所有,一贫如洗,唯一放不下的却是对美的追寻。
在生活水平跌至谷底时,林徽因也能与梁思成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的母亲梁再冰说:“爹爹和妈妈开始学习做家务,还常常相互调侃‘嘲讽’各自不善家务的可笑。”流亡之始,林徽因就给八岁的女儿梁再冰买了日记本,开始教她写日记。即使在颠沛流离中,林徽因依旧禁不住欣赏沿途的风景,并要孩子们和她一道多看几眼如画的风光。进入湘西时,林徽因曾动情地回味沈从文笔下的秀美山水。
林徽因曾给整日沉迷读书的女儿画过一只戴着眼镜的袋鼠,幽默地“警示”女儿要同这个模样的袋鼠保持相当的距离。这张“袋鼠”画像也是我们全家人都很喜欢的一幅作品。晚年提起这幅画,我的母亲颇为感慨:“每次看到这画,我都会笑出眼泪。我自己也很是惭愧。当时妈妈很希望我能够主动给她当个小帮手,多帮她一点忙。可我总是爱看书,爱读小说,还常常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我的母亲梁再冰记得,因为没有钱,她战时的衣服都是林徽因从旧装改制的。有一次,林徽因用浅蓝色布料在她浅湖蓝旗袍的大襟上缝制了三片小竹叶,顷刻间,这件旗袍就变得与众不同。“妈妈总能化腐朽为神奇,随意一番动作就能将一件不起眼的裙装完全换个模样。”
梁再冰那时的日记里,很多篇的结尾都写着:“我今天快活极了。”而这背后,是林徽因在绝境中的勇敢和坚强。她让自己的一对小儿女在炮火连天、家徒四壁的日子里,依然心底敞亮,充满阳光。
当然,林徽因能够如此,同她的家世、同林梁两大家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林长民携林徽因欧游出访考察行前曾告诉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这番远游,是林长民送给女儿最珍贵的一份成人礼,而林徽因后来也在家信中对幼小的女儿谈工作、道家国,延续着家族中特有的“大朋友与小朋友”之间平等的交流习惯,让孩子们理解“爹爹妈妈外面那个很大的世界”……
图片
1922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京景山后街雪池胡同家中
Q:您可以谈谈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天作之合”以及他们与徐志摩的关系吗?
A:林徽因与梁思成初次相见是在林长民的书房。那年林徽因十四岁,性格开朗,快人快语;梁思成十七岁,性格沉稳,行事严谨。两人都是少年风姿,相互吸引。他们有着相似的家世,也都有个非常钟爱他们的儒雅旷达的父亲。从初识到结婚,梁林经历了十年风雨同舟的恋爱长跑。他们是争吵不休的“欢喜冤家”,也是彼此不可或缺的知音伴侣。
梁思成早年曾模糊地认为自己未来可能是位职业美术家,但当他听到林徽因对建筑学富有新意的动人描述后,随即意识到这项工作更契合自己的所长与追求。建筑学这个将艺术与科学融为一体的专业,简直就是为他自己量身打造的。共同的志向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事业、爱情紧紧相连。
我的母亲梁再冰说:“父亲和母亲二人性格迥异,却又表现出高度的互补和一致,他们对建筑研究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述——父亲可以用严谨的工程制图准确地为中国建筑图标解析,图说一部中国建筑史和‘辞典’;而母亲喜爱用优美的文字将建筑科学与艺术植入散文甚至诗歌中尽情地表达。他们在一起研究建筑史学也堪称天作之合。”
徐志摩早年是林长民的知己,也是梁家最欢迎的客人。他比林徽因年长七岁,初见时,林徽因差点叫他“叔叔”。林徽因继承了父亲的气质,她活泼的性格、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文学的独到见解都令徐志摩倾倒。她激发了徐志摩从未有过的诗情,而林徽因也在徐志摩的带领下踏入了更广阔的文艺天地。但是,林徽因始终没有对这位当时已娶妻生子却不满自己婚姻的青年的热烈追求做出回应。这可能同林徽因的童年经历有关,因为她的母亲恰好是在一次不幸的封建包办婚姻中处于感情上被丈夫遗弃的一方。
徐志摩坠机遇难后,林徽因痛失挚友。她认为:“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林徽因深切地体味到,徐志摩人格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他对人的同情,他的和蔼优容。“在那些左右逢源、明智理性的人中,他是一股清流。”
Q:能谈谈林徽因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对后代的教育和影响是怎样的?
A:我的母亲梁再冰说:“林徽因在外堪称一位非凡的女性,但在作为女儿的我的眼中,她依然有着普通家庭‘慈母手中线’的模样。我小时非常依恋她,妈妈那时很年轻,很美,脸颊上有一个酒窝,很爱笑,笑起来时眼睛眯成一条缝。她俯身靠近我时,我觉得她的皮肤很柔和,有淡淡的檀香味,希望她老在我身边,哪里也不要去。”
在家中,林徽因的确是一位体贴入微,很会照顾孩子的母亲,尤其是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林徽因不像别的妈妈,孩子一生病就往医院跑,她会咨询医生,综合判断,体贴护理,亲力亲为……很懂得也擅于照顾人,非常暖心,烟火气十足,她从来都不是“一个不识人间烟火的女神”。
家中的亲友们说起林徽因,认为她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并不是如何“美丽有才”,而是她身上洋溢的暖意,她待人的亲切与关怀。尤其是面对亲人处于困境时,她身上所具有的母性便会自然“溢出”。亲人和挚友都能感受到她的体贴与周到。
李庄,林徽因的病榻,是影响我的母亲梁再冰一生的文学课堂。后来,梁再冰考入北大西语系,也同林徽因战时对她的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梁再冰说:“妈妈那时是我的文学和英语老师……妈妈在李庄的病榻前领着我进入了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的、更加广阔丰富的世界。”我的母亲梁再冰也继承了她的母亲林徽因的乐观精神。她从来都遇事不慌,没觉得什么事过不去,而她能够这样,也是因为林徽因在抗战八年最难的日子里,给了她一种云淡风轻的人生体验,为她打下了人生的底色。
Q:写完这本书,您心中最后的一抹余韵是什么?
A:林徽因从未离去,山谷中依然回荡着她的诗句:
什么时候再能有/那一片静/溶溶在春风中立着/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才真能懂得/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书名中“山河岁月”几个字的内涵和意境,都在林徽因的这首诗里了。
口述:于葵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张姿
编辑:李煜
审校:杨学娟 陈昊晴
审签:刘萍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