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7

评论

5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不是愚人节整蛊!这个地方还在1404年!

图片
图片

伊朗数十个省里面,德黑兰绝不是最大的那个,也不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按理来说,并不是首都的最佳选择,但伊朗为何将首都定在德黑兰?




2024年夏天,我从广州飞往德黑兰。当飞机降落在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后,入境处的工作人员将我的护照从头翻到尾才盖上印章。印戳上的时间居然是1403年3月19日——伊朗人还在使用他们自己的太阳历!


出了机场,太阳完全舒展开来,原野泛着金黄的光芒,远处屏风般的山峦,有大片尚未融化的积雪。德黑兰在波斯语中意为“洁净之城”,是一座被雪山环绕的大都市,滑雪季能从冬天一直持续到次年6月。


图片


德黑兰作为伊朗首都的历史不过200多年,9世纪时,它还只是一个小村庄,13世纪逐渐兴起,1788年成为伊朗第32个国都。此后,德黑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1943年11月28日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01


迷失德黑兰

遇见“活雷锋”与蔷薇宫




我住在霍梅尼广场附近一家波斯风格的私人客栈,位置便利且安静,换汇也方便。伊朗货币叫做“里亚尔”,近期贬值厉害,1元人民币可兑换5800里亚尔,当地人日常交易常用“图曼”作为货币单位,1图曼等于10里亚尔。


在客栈安顿好后,我打算前往古列斯坦宫。尽管客栈地处闹市,交通便捷,但初来乍到的我出门还是直犯迷糊。彷徨间,一位拎着公文包的高个子伊朗人帮我拦下一辆出租车,并让司机送我去目的地,还主动掏出皮夹付钱。我连忙大叫“No”,但他不由分说,拉开车门,微笑着催促我上车。我连声道谢,甚至没来得及问他的姓名,车子就启动了。伊朗人真是活雷锋,我一时觉得不太真实。


图片


德黑兰位于伊朗高原北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东西走向的革命大街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而南北走向的瓦利阿斯尔大街和革命大街交叉成十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传统市中心位于南部,从革命大街到莫拉维大街间最繁华,附近有皇宫、博物馆、大巴扎和清真寺。道路多以古先贤或两伊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命名,街头还悬挂着他们的画像,以纪念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古列斯坦宫是德黑兰最古老的历史遗迹,建于萨法维王朝时期。现存的17座19世纪中晚期宫殿,在巴列维王朝时期曾用于正式接待和加冕典礼。因为“古列斯坦”在波斯语中意为“蔷薇”,故又称“蔷薇宫”。作为旧社会的遗物,伊斯兰革命后曾一度以泥巴茅草将其封存。


图片


王宫是典型的波斯园林,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非对称布局。进门可见长方形水池,尽头是古老的大理石宫,正面敞开,由两个石柱支撑,后墙有尖顶拱形的壁龛,以镜面装饰成复杂的图案。中央是著名的大理石宝座,像一张大床,由十余个石人支撑,外面6名仕女,里面4个阔耳獠牙的怪物。恺加王朝第四任国王纳赛尔丁•沙建造的镜宫是整个建筑的精华,圆顶和墙壁都用各种镜片镶嵌,光华四射。但我总觉得与其贴这么多华丽的镜片,还不如以史为鉴。


在参观过程中,突然进来一群如花似玉的波斯姑娘。伊朗女子着装必须符合伊斯兰教规,在公众场合须戴头巾,不得露出头发或化妆痕迹,上衣至少保证盖过臀部,且须宽松以遮掩身体曲线,违者将受到警告或惩罚。这几位显然不是“传统的卫道士”,她们的头发松散挽就,妆容淡雅,衣着时尚新潮。我忍不住好奇,询问能否拍照,她们欣然答允。据说德黑兰保守而时尚,事实的确如此。


图片


下一站是萨德•阿巴德王宫。王宫位于德黑兰最北部的山上,可以乘坐地铁1号线到Tajrish广场,再打车到山脚。萨德•阿巴德王宫坐落在半山腰,享受着山顶积雪皑皑、路边绿树葱葱的怡人景色。对植被稀缺的伊朗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萨德•阿巴德王宫始建于恺加王朝时期,和古列斯坦宫一样,也是巴列维王朝的夏宫。宫内共有18座宫室,分别供国王、王后、王储、亲王等居住。伊斯兰革命后,其中9座宫殿被辟为博物馆对外开放,主要有白宫和绿宫。


图片


白宫是一幢两层小楼,始建于1931年,有寝室、餐厅、礼宾厅等54个房间,曾是国王巴列维起居和议事的主要场所。台阶左侧矗立着一尊穿着靴子的青铜双腿像,这原本是巴列维父亲礼萨•汗的雕像,在伊斯兰革命时期被锯掉上半身,看上去像是一件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别有意趣。宫内还陈列着各国元首、政府首脑赠送的贵重礼品。此外,白宫还与现代伊朗的诸多政治事件有关。1951年摩萨台出任伊朗首相后,将国王巴列维软禁在白宫内,自己掌握政权。1953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之孙克米特深夜造访白宫,与巴列维密谋推翻摩萨台。在美国的支持下,巴列维最终夺回权利,这就是历史上的伊朗政变。


图片


绿宫建于恺加王朝晚期,后成为礼萨•汗的寝宫。这是一幢由绿色瓦片盖顶的大理石房子,虽然比白宫小,但更加精致。据说,礼萨•汗非常喜欢绿宫,经常坐在这里柔软的地毯上发呆。想必当他远眺城市的烟火时,一定会为自己打下的江山而自豪。




02


探秘“间谍老巢”

波斯文明的辉煌与美伊恩怨




乘坐地铁1号线,从Taleghani站出来就是原美国大使馆,伊朗人称之为“间谍老巢”,而现代伊朗的诞生,与此地颇有瓜葛。


历史上,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协助巴列维国王和保守派发动政变,推翻了首相摩萨台。实际上,有8位美国总统为巴列维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以换取伊朗的石油供应和在中东的战略地位,直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成功,美国人才逃离德黑兰。


在革命期间,示威的伊朗学生曾用烟熏的方式,逼迫大使馆内的外交官离开,并在里面发现了数台大型窃听设备和文件粉碎机。借助窃听设备,美国人几乎可以监听伊朗所有重要人物的电话,甚至连巴列维国王的母亲都不放过。据说由于美国人在逃离时情况紧急,而文件粉碎机因超负荷运转出现故障,许多文件只能用普通碎纸机进行销毁。后来伊朗组织人力,大玩拼图游戏,恢复了不少机密文件,并将其汇编成80本资料。


图片


使馆铁门紧闭,透过围墙栅栏,可以看到长方形的两层红色砖楼,很像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高中,所以当时的美国外交官给它取了一个昵称“亨德森中学”——亨德森是使馆建成后的第一任大使。 现在,这座使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等特定团体开放参观。


使馆的外墙上写有“打倒美国”的字样,还绘有反美涂鸦,如轰炸、燃烧、战士、和平鸽等图案,最经典的是画成骷髅模样的自由女神像。有意思的是,美国国旗上的两颗星星被以色列国旗代替,大概暗示以色列是美国走狗,而美国国徽则被灰泥覆盖,已看不清最初的样子。


从霍梅尼广场沿大路东行几百米,就是伊朗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30万件,时间从史前跨度到伊斯兰后期,完全是波斯文明的缩影。其中,一支1974年出土于呼罗珊的石箭,距今已有60~70万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物之一。加兹温出土的红色陶碗,则可追溯到公元前50世纪,描绘了人们在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景。


图片


《汉谟拉比法典》的复制品也在这里展出。《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大约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尽管真品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但这件复制品仍展示了它独特的楔形文字和法律条文。


此外,“居鲁士圆柱”的复制品也是博物馆的亮点。居鲁士圆柱记录了波斯帝国统治者居鲁士征服新巴比伦并释放犹太人的事迹,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权宣言,是伊朗人最尊崇的文物。


博物馆内还有一面非常气派的浮雕墙,墙上是波斯帝国的第三位皇帝大流士一世接受群臣和外国使节朝拜的场面。这面浮雕墙是从波斯波利斯遗址运过来的,可谓是国宝级文物。


图片


伊朗还有一座珍宝博物馆,隐藏在德黑兰市伊朗中央银行的地下室。博物馆的入口处设有一道暗门,我试图将手机偷偷带入,但电子门检立即发出警报。保安拦住我,友好而坚决地示意不能带入。


这座珍宝博物馆建于1937年,于1960年底正式向公众开放,拥有40多个展柜,收藏了伊朗王室近几个世纪以来最 珍贵的国宝,从珠宝首饰、军事武器到王座、皇冠等宫廷用品,应有尽有,其中大多数来自古列斯坦宫。钻石和珍珠串成的 羽毛状饰品、镶嵌着红宝石和绿松石的金色搪瓷水瓶、用金丝编成的巴列维的加冕披风、黄金盾牌和各种武器,都让人叹为观止。其中,有一块20公斤重的刻花金板,上面用小钻石组成文字,据说为礼萨•汗加冕时犹太教信徒进献的宝物。如今伊朗和以色列势成水火,多少有些讽刺。


象征伊朗王权的“纳迪尔宝座”共镶嵌26733颗宝石,虽名为“纳迪尔”,但有关文字和证据表明,宝座实际上为他儿子阿里•沙所有。


图片


镇馆之宝要数34公斤重的珠宝地球仪,外框和基座用纯金打造,镶嵌51366颗宝石,以祖母绿宝石为海洋,红宝石为平原,而伊朗、中国、欧洲和东南亚诸国则用钻石镶嵌。


如此奢侈的“皇家玩具”也不完全是无聊之作。据说纳赛尔丁•沙为保存散放的王室珍宝,于1869年命工匠制成珠宝地球仪和几顶镶满钻石的王冠。王冠放在展厅中央,显然也是珍品。其中有阿里•沙的“基亚尼”王冠、阿巴斯•米尔扎太子的王冠、纳迪尔羽毛状的王冠,尤其是小巴列维加冕时所戴王冠,镶有3380颗钻石、5颗绿宝石、2颗蓝宝石和386颗珍珠,恐怕是世上最贵的帽子。




03


穿越大巴扎

感受伊朗人的“无辣不欢”




图片


古列斯坦宫南边有一个大巴扎,我原以为它只是个普通的集市,但当我穿过那座清真寺般的拱形门后,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大巴扎以砖石垒成,街道呈拱形穹顶状,四通八达,拱架以圆顶相连,宛如迷宫。店铺里商品丰富,从中国货到本地金银铜器和手工地毯,琳琅满目。尽管西方制裁加重了伊朗人的生活负担,但大巴扎里却是一派繁华气象。


漫步在大巴扎里,人头攒动,摊主的招呼声、顾客的交谈声此起彼伏,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有些店铺老板看到我,会热情地用中文大喊“你好”,让人忍俊不禁。在这里,我还见到了老式算盘,但与我小时候用过的不同,它的10个珠子串在一起,中间没有隔开,非常独特。


图片


除了购物,大巴扎附近还有清真寺、浴池、餐馆等配套设施,人们可以逛巴扎、做礼拜、洗热水澡,再美餐一顿。


当华灯初上,德黑兰的夜色变得黯淡而安静。尚在营业的店铺大多是修车行、饮料摊和小超市,几乎看不到酒吧、歌厅、洗脚房之类的娱乐场所,甚至像样的茶屋也少见,但烤肉店里却人声鼎沸。


图片


伊朗人对烤肉情有独钟,称之为“烤巴巴”。烤巴巴的种类实在繁多,难以分清,只听旁边的客人说:舅舅烤巴巴、稀缺烤巴巴、齐鲁烤巴巴。我也照猫画虎点了一些。


随后,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盘子被端上桌,上面除了长条的烤肉,还配有柠檬、酸黄瓜、烤西红柿和各种果酱。米饭上浇有藏红花汁,颜色金黄,看得人食指大动。伊朗烤肉通常由牛羊肉或鸡肉烤制而成,搭配香料后,口感十分独特。


图片


按理说肉食者最怕“三高”,伊朗人爱吃肉,但受到的影响似乎不大,甚至人均寿命能达到71岁,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对于养生,他们自有妙招—— 以“酸”中和肉的油腻。烤巴巴的配菜胡萝卜、黄瓜、橄榄等都被腌制成酸菜,那种酸真是沁人心脾,吃下去立即口舌生津、泪眼朦胧,烤西红柿更是酸得没有人性。酸奶也是当地人的最爱,但他们的酸奶是不加糖的,外地人喝下一口,马上酸得张嘴呵气,但伊朗人却乐此不疲,因为“无酸不欢”这四个字,早已深入他们的骨髓,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图片



撰文:王永胜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