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恶搞P图,同事间“惊喜”整蛊,商家策划趣味营销……当“无伤大雅”的玩笑与“网络安全”相遇,稍有不慎,幽默就可能演变为风险,虚假链接、钓鱼邮件、隐私泄露等隐患暗藏其中。4月1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提示:谨防“玩笑陷阱”。
“整蛊链接”变“钓鱼攻击”。伪装成“红包领取”“好友爆料”的虚假链接,可能诱导用户输入账号密码或下载恶意软件。一家公司的员工点击“专属福利”链接后,电脑便被植入勒索病毒,公司业务停摆48小时。
“恶搞信息”成“谣言温床”。为博眼球,编造“某平台倒闭”“政策突变”等虚假新闻,可能引发公众恐慌或社会信任危机。一网友转发“某食品品牌含致癌物”的“愚人”玩笑,导致企业股价单日暴跌5%。
“趣味测试”泄露隐私。“测测你的整蛊指数”“生成你的搞笑身份”等H5小游戏,可能违规收集用户姓名、手机号等信息。
网警提示:
玩笑有边界,防范有妙招。幽默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警惕“反常操作”,守住第一道防线。对突然收到的“中奖通知”“好友求助”“系统升级”等消息保持警惕,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企业应开展网络安全培训,明确禁止以“愚人”名义发送可疑邮件或文件。
面对夸张标题或诱导性内容,先查证来源,不轻信、不转发、不泄露;不随意转发未经验证的信息。注意个人隐私保护,谨慎授权第三方应用,避免在不明页面填写敏感信息。
个人用户应开启账号二次验证,定期更新密码;安装杀毒软件,拦截恶意程序。企业机构,则要提前排查系统漏洞,加强防火墙防护;部署反钓鱼邮件系统,拦截虚假信息。
幽默本质是娱乐,而非制造混乱。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既是网络的使用者,也是安全的守护者。玩笑有边界,勿触碰法律红线,个人编造险情、疫情等虚假信息即涉嫌违法。企业创意营销需谨慎,避免因“过度整蛊”损害品牌公信力。平台则应加强内容审核,及时标记“恶搞”标签,防止虚假信息扩散。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林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