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荷这姑娘的逆袭路,简直就是现实版"铁杵磨成针"。初中毕业在电子厂流水线打工,五年后却站在了世界技能大赛冠军领奖台,这中间的转变比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还夸张。
姜雨荷老家在南阳农村,2017年中考失利,初中毕业后她就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因为缺乏知识和技能,只能干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枯燥的打工生活让她一度开始怀疑人生,所以,她想到重返校园学门真技术,找个好工作。
在技校里,姜雨荷的拼命劲儿让老师都害怕。
化学实验室技术专业的课程,她每天提前两小时到教室预习,笔记本写得比教材还厚。
有次做滴定实验,别人练二十次就达标,她愣是练了二百多次,把0.01毫升的误差控制得比机器还准,手指头都磨出茧子了。
认真学习的姜雨荷
可即便如此努力,姜雨荷还是受到很多同学的鄙夷。在他们看来,自己上技校就是为了混个毕业证;搞这么内卷干什么?
混日子的学生
每当出现这种声音,姜雨荷总是当作耳旁风!没有知识的苦,她不愿意吃第二次!
很快,姜雨荷的成绩突飞猛进,不但跟上了进度,更远超了许多同学。
她的努力,也暗中收获了导师贺攀科的认可。当时学校正在组建实验室竞赛集训队,姜雨荷也报名参加。身为导师的贺攀科,也注意到了这位勤奋的姑娘。
贺攀科
在考核中,姜雨荷的测试成绩虽然不是拔尖,但她的心理测验稳居榜首。而作为一名竞赛队员,一颗强大的内心,要远胜于可提高的技能水平!
察觉到姜雨荷的天赋,教练将本该淘汰的她,破格录取。也是导师的这个决定,姜雨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世界技能大赛的备赛过程堪称变态。每天14小时泡在实验室,光是移液管的使用就练了上万次,手指都形成肌肉记忆了。结果不到半年,这支队伍就剩她和另一个男生在死撑。
这还不算,更加变态的还得是比赛全程都是英语,而且是专业的术语,这对初中辍学只认识ABC的她简直就是致命打击。
但吃过生活的苦的她,哪会轻易放弃,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解决困难,没有趟不过去的坎!
开始拼命地学习英语,从休息到吃饭,从早起到睡前,姜雨荷的手,几乎没有离开英语学习资料。硬是靠抄满三大本专业词汇,把英语实验报告从需要三小时缩短到四十分钟搞定。
教练说这丫头背单词跟不要命似的,吃饭时筷子都用来在桌上划拉单词。
她虽然对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真正站到堪称“工业界奥林匹斯”的世界技能大赛实验器材面前还是忍不住慌了!
全新的题型、全新的仪器,都是她没接触过的!但很快,姜雨荷过硬的心理素质,让她很快平静下来。摸到实验器材的瞬间,身体自动进入状态,就像平时训练那样。
最悬的是有个实验步骤搞反了,发现时只剩20分钟,她愣是重新设计流程,提前五分钟完成还拿了满分。
裁判看实验报告时直竖大拇指,说这中国姑娘写的比说明书还详细。
夺冠回国后,姜雨荷的选择让人意外。
企业开价年薪百万挖她,她却选择留在技校当老师,现在带的学生里有个叫李明的,去年拿了全省技能大赛冠军。
问她为啥不留在大城市,她说:"当年要不是学校给机会,我现在还在流水线上数手机壳呢。"这话实在,现在她上课的实验室墙上还挂着当年用过的移液管,管身上密密麻麻全是划痕,记录着上万次练习的痕迹。
这姑娘最让人佩服的不是拿了金牌,而是把"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变成了三维立体的现实版。
现在技校里流传着她的"三件套":磨破的护目镜、抄烂的单词本、永远摆在第一排的座位。
有新生不服气想挑战她的记录,结果练三天滴定就哭着说"这不是人干的活"。姜雨荷的故事证明,在技术工人的赛道里,拼命三郎式的努力照样能冲出世界级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