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周更新3-5篇猫咪日常饲养知识、猫繁育指导、疾病防治手册。”在大航海时期之前实际上我们的古人已经有猫的记载,中国关于“猫”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大雅·韩奕 》:“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 有猫有虎。”这是一首周宣王时代(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的颂诗,体现的是封地物产丰饶,其中猫与虎并列,可见此处的“猫”并非家猫,推测来看至少也是中型猫科动物,部分化石出土验证了当时的“猫”并没有驯化。
与现在的猫猫们相关的家猫是通过大航海时期的全球性扩散来到了我们古人的生活中,大家有所了解的宋朝聘猫制度也是猫猫们进入我们古人的生活后社会经济繁荣与市民文化结合的产物,本篇内容让我们看看猫猫进入我们中国的路径以及与我们古人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发生~
猫猫们陆上传播主要是由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主要由粟特商人、波斯商队、佛教僧侣三类人群带入。丝绸之路连接东亚、中亚、西亚与地中海,猫猫们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及周边时间主要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带有埃及猫基因的地中海混合基因家猫进入中国的核心路线是:
埃及/近东 → 波斯(安息/萨珊王朝) → 中亚(粟特地区) → 西域(龟兹、于阗) → 长安(中国)。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贸易高峰,与波斯萨珊王朝(224-651年)及印度笈多王朝(320-550年)的交流十分活跃。
在粟特文买卖契约(吐鲁番出土,公元7世纪)上有记载“购猫两只,价银钱十文”(Sims-Williams, 2004)。粟特文书:大英图书馆藏编号Or.8212/84,Sims-Williams(2004)释读(《粟特文商业文书研究》)。
在敦煌文书(S.6836,唐代)中有记录寺院“购猫一,钱五十文”。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经敦煌学专家考证(荣新江, 1996)。
在佛教文明跨地域传播中猫因为具有宗教功能也搭上了传播顺风车,在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691年)内有明确记录“天竺寺院蓄猫护经,防鼠啮。”提到了寺院日常管理,强调猫的实用功能(防鼠、守门)【*义净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僧侣和翻译家,曾前往印度取经,他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其记载的可信度较高。】
从义净的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印度寺院已有养猫的习俗,根据当时的文化传播路线高度怀疑是受波斯影响,此后通过佛教网络传入中国,是陆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流的典型案例。
为研究猫从近东经印度传入中国提供了关键文献链,补全了基因与考古证据的空白。
章怀太子墓壁画(706年)绘有贵妇戏猫场景,猫颈系铃,显示驯养精细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971年)。铃铛的佩戴表明猫已脱离单纯捕鼠功能,成为 伴侣动物。铃铛可能用于 定位(防止猫走失或监控活动范围)或装饰,显示唐代贵族对宠物的管理已具系统性。【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次子李贤】- 《旧唐书·舆服志》载,宫廷设“猫狗坊”,专职饲养皇室宠物。
- 白居易《赠猫》诗:“狸奴护榻眼慵开”,印证猫的伴侣化角色。
这些资料既是贵族阶层生活奢华的体现,也反映了咪咪们跨文化交融(波斯贡猫)与社会功能转型(从实用到伴侣),此时期咪咪们还没有深入到平民百姓家中。宋元时期(960-1368年),阿拉伯商人主导印度洋贸易,泉州(刺桐港)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波斯湾港口(如巴士拉)形成稳定航线。猫猫们这个时间端传播的路线是随着商船从埃及/波斯湾到中国的广州/泉州。阿拉伯文献《中国见闻录》(851年)亦载“商船自尸罗夫(波斯湾)至广州,携珍兽异物”(Sauvaget, 1948)
泉州“南海一号”沉船考古报告中显示猫骨出土于船舱货物区,与瓷器、香料共存,符合商船载货特征。其中写明了“出土猫骨3具,形态学鉴定为家猫(Felis catus)”。【*家猫(Felis catus)是亚非野猫(Felis lybica)的驯化后代】用同位素分析猫只发现:碳同位素(δ13C):-18.5‰至-19.2‰,符合西亚C3植物(小麦/大麦)饮食特征。氮同位素(δ15N):10.3‰至11.7‰,显示海洋鱼类摄入,与西亚沿海猫类数据一致。Chen et al. (2020),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3(5): 742-751。
在周密写的《武林旧事》卷六有记载“猫市,波斯贾人售狮猫、金睛猫,价至百缗。”【*周密(1232-1298年)为南宋遗民,所述临安(杭州)市集细节与其他南宋文献(如《梦粱录》)吻合。】现存最早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内容与宋刻本残卷(台北故宫藏)一致。
山东狮子猫基因溯源基因研究中发现山东狮子猫线粒体单倍群属近东分支(Clade IV),与埃及猫(Clade IV-A)基因距离仅0.2%。Ottoni et al. (2017),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1(7): 0139。
宋元时期泉州港年吞吐量超10万艘(Clark, 2015),具备大规模物种输入条件,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猫是在宋朝才彻底进入平民百姓家。宋朝的农业革命与城市化促使了猫猫们进入普通百姓家中,江南圩田开发与稻作普及,粮仓密集化导致鼠患成灾,老百姓急需猫作为生物防治工具。坊市制度瓦解城市商业繁荣(如汴京、临安),平民居住空间密集化,猫的“家庭化”适应了城市生活需求。宋代称猫为“狸奴”或“衔蝉”,士人视猫为护书祥兽,文人将猫赋予“护书”“招财”等吉祥寓意,推动其从实用动物升华为文化符号。相比唐代将猫神化(如佛寺护经),宋代猫更多与日常生活结合,如《清明上河图》中市井猫的写实描绘。宋朝的聘猫制度大家多多少少听过一点,具体是什么样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制度肯定大家也是好奇的。宋人领养猫需遵循“聘猫”礼仪,以 盐(象征洁净)或 鱼(象征富余)为聘礼。陆游诗《赠猫》云:“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剑南诗稿》卷十五),就是说的聘猫。在南宋《夷坚志》记载中,民间签订“纳猫契”内容包含猫的毛色、职责(捕鼠)及违约责任,部分契约附道教符咒以镇鼠。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有记载杭州“小经纪”市场售卖 猫粮(“虀脯”)、 猫玩具(“转轮球”)及 猫美容服务。【《梦粱录》中有记载“理猫毛者日获百钱”】在《东京梦华录》卷三《诸色杂卖》记载:“养犬则供犬台,养猫则有猫窝并猫粮。”说明北宋汴京已有专门售卖猫犬用品的市场,猫粮(可能为鱼干、肉糜)和猫窝(草编或木制)成为商品,宠物经济初具规模。在《梦粱录》卷十三《铺席》记载:“凡宠物之物,皆有专铺:猫犬坊则鬻虀脯、转轮球,兼营寄养殡葬。”说明南宋临安的“猫犬坊”是专营宠物用品的商铺,功能涵盖食品(虀脯,即肉干)、玩具(转轮球,类似现代猫滚轮)、寄养与殡葬服务,这应该是有记载的最像现代宠物店模式的古代版多功能宠物店了
。在《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中记载:“猫犬坟场,专人守冢,清明祭扫”,印证南宋临安存在宠物殡葬产业,同时也说明了猫猫狗狗们以及与我们的古人有深厚的情感联系。宋代佛教盛行,宠物被视为家庭成员,殡葬服务受“众生平等”观念影响,富人甚至为猫立碑(如陆游为猫作墓志铭)。在《夷坚志·丙志》中有记载,绍兴年间(1131–1162年)江南爆发“猫瘟”,“十户九猫死”,民间采用“朱砂符咒”防疫,官府设“猫医坊”应对。在《咸淳临安志》中记载“狮猫价昂,有金被银床之号”,揭示了南宋临安(今杭州)已形成专业化的宠物猫育种产业链,昂贵的狮子猫更多的是富人为了炫富,普通百姓并不会购买。在《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的猫咬伤邻居案,判赔“铜钱一贯”(南宋司法档案,13世纪)。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猫引发的法律纠纷当时的法律关于宠物伤人也有明确职责归属。家猫在宋朝全面进入平民生活,这一过程由农业需求、城市经济与文化转型共同推动。从聘猫礼仪、市井经济到法律纠纷,宋代的文献、考古与实物证据构建了完整的证据链,确证了家猫平民化的历史转折。这一现象不仅是宠物驯养史的里程碑,更是宋代社会世俗化与商业文明的缩影,南宋时期中国已具备与现代宠物产业高度相似的商业逻辑与技术能力。宋朝有条件后咪咪们靠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我们的古人,深入到平民百姓家,那时候就已经是做家庭成员的重视程度了,查看资料会发现古人有些宠物制度甚至比今天更完善,不得不佩服古人们的智慧。下一篇我们来看看近代与现代的猫猫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1971). 《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 《文物》1972年第7期.
Schafer, E. H. (1963).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白居易. (9世纪). 《白氏长庆集》.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
《剑南诗稿》(陆游):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存世,诗中“裹盐迎猫”为宋代民俗的直接证据。
江西德安南宋墓考古报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9期),实物与文献互证。
《梦粱录》猫犬坊记载:现存最早元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内容与杭州方志《咸淳临安志》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