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对人工智能的极限表示怀疑,质疑机器如何达到通用人工智能并比人类更聪明。
2.蔡崇信强调以人为本,希望机器做他不想做的事情,但不需要机器代替人类做他想做的事情。
3.尽管人工智能已影响多个领域,但尚未展现出接管繁琐、混乱工作的能力。
4.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地区为迎接人工智能热潮而建设的许多数据中心现在处于闲置状态。
5.尽管目前断言人工智能泡沫还为时过早,但增长无疑存在瓶颈,需要在芯片、数据、能源等领域寻求解决方案。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Joe Tsai Is Becoming AI’s Voice of Reason
阿里巴巴从这项技术的前景中获益良多。那么,阿里巴巴董事长为何对此表示怀疑呢?
2025年4月2日 GMT+8 03:00
作者:凯瑟琳·索贝克是彭博社观点专栏作家,负责报道亚洲科技新闻。此前,她曾担任 CNN 和 ABC News 的科技记者。
阿里巴巴的蔡崇信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理性声音吗?摄影师:JP Yim/Getty Images
批评者不绝于耳,但业内大部分言论都集中在机器如何很快达到通用人工智能,变得比人类更聪明,并开启全球进步的新领域。具体细节并不总是很清楚,但这种潜力已被用来证明数百亿美元的投资是合理的。
批评者不绝于耳,但业内大部分言论都集中在机器如何很快达到通用人工智能,变得比人类更聪明,并开启全球进步的新领域。具体细节并不总是很清楚,但这种潜力已被用来证明数百亿美元的投资是合理的。
这就是为什么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崇信最近对人工智能极限的质疑如此引人注目。在每个人都在追逐通用人工智能但没有人对其有明确定义的时代,蔡崇信直接向香港一群年轻企业家提问:“你如何定义‘比人类更聪明’?”他接着指出,有些元素永远无法在模型的训练数据中捕捉到。“你与你所爱的人、你真正喜欢与之共度时光的人的所有积极接触,那种判断,那种数据,机器如何捕捉这些数据,以便训练人工智能复制这种积极的能量?”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热潮,从埃隆·马斯克到 Nvidia 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人形机器人都是热议的话题。蔡崇信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他以人为本。“我希望机器做我不想做的事情,但我不需要机器代替人类做我想做的事情,”他说。
这是一种急需的方法,但在试图利用技术优化一切、将人际交往变成奢侈品的过程中,这种方法已经消失。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影响了编码和创意工作等领域,但它还没有展现出接管繁琐、混乱工作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来自马云亲密盟友的言论并非上周广为流传的言论。蔡崇信在另一场活动中引发了新的网络争论,他说他看到了“某种泡沫的开始”,担心人们正在按照规格建造数据中心。
这是一个惊人的断言,因为人工智能热潮推动了阿里巴巴东山再起。那么,阿里巴巴董事长为何会公开质疑旨在支持该技术扩散的全球数据中心建设是否出现了泡沫迹象呢?
最简单的答案是,这是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一位高管在贬低美国竞争对手,而美国竞争对手仍然控制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供应链的大部分方面。但这种地缘政治框架下的解释并不是全貌。它没有解决悬在太平洋两岸狂热上的一些更大问题——即这项技术如何收回投入的开发资金。
多年来,各种版本的人工智能泡沫争论一直起起伏伏,但并没有对减缓支出起到多大作用。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最近投入的资金数额巨大。投资者正在回报他们。阿里巴巴的股价今年上涨,高管们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他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在人工智能上投入约 520 亿美元,超过过去十年的投入。
蔡崇信的言论似乎给这场淘金热的可持续性泼了一盆冷水。但这是来自一位值得关注的科技高管的合理承认,尽管出乎意料。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成本是大多数 人无法想象的,比如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宣布的5000 亿美元支出,这是行业支持的星际之门计划的一部分。很难想象美国公司会团结起来在哪个项目上投入更多资金。华尔街应该多问一些问题,比如这种投资何时能带来回报,谁会从中受益,因为普通民众必然会想知道这笔钱还能用来做什么。
仅从地缘政治竞争角度看问题也会忽略中国。DeepSeek 颠覆了许多关于成本的观念,尽管美国公司后来已经转向了其他领域。还有最新报道称,中国农村地区为迎接人工智能热潮而迅速建设的许多数据中心现在都处于闲置状态。这些数据中心的闲置被归咎于一些独特的因素,包括大量没有人工智能经验的参与者和其他试图利用政府资金的参与者。这些数据中心仍有可能被使用或重新利用,但这些成长的烦恼可以为美国腹地发生的类似争夺提供教训。
现在断言这一切都是泡沫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即使没有出现惊人的破灭或明确的盈利途径,我们现在看到的增长无疑也会存在瓶颈——无论是在芯片、数据、能源还是其他资源领域。
蔡崇信是业内少数公开表达外界担忧的人之一。全球科技领袖应该采取这种以人为本的方法,即使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