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以来截至4月1日,累计1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估值提升计划,其中超过六成为国有企业。
2.估值提升计划主要以提高公司质量为基础,包括聚焦主业高质量发展、合理优化分红回报安排、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3.由于此,短期内对公司估值有一定提振作用,但长期有效性仍取决于执行效果。
4.其中,银行、房地产、建筑装饰行业公司数量居前,长期破净的原因可能与市场对盈利的预期偏淡和资产不确定性较高有关。
5.未来,上市公司在提升估值过程中,如何平衡短期股价修复与长期价值创造将是市场关注焦点。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估值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长期破净公司纷纷开启了估值保卫战。根据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4月1日,累计1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估值提升计划,其中超过六成为国有企业。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监管政策的引导作用,也凸显了国有企业在市值管理中的示范效应。
国企占比超六成,示范效应显著
从企业性质来看,上述100家发布估值提升计划的公司中,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共64家,占比超过六成。这一数据表明,国有企业在市值管理中的主动性和执行力较强,为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市值管理方式。例如,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因股价长期低于每股净资产,触发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了详细的估值提升计划。
提升公司质量为核心,多措并举修复估值
从百家上市公司披露的估值提升计划内容来看,主要以提高公司质量为基础,包括聚焦主业高质量发展、合理优化分红回报安排、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信息披露、积极开展投资并购等多方面内容。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稳定投资者信心。
具体来看,估值提升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以聚焦主业为根本,传统行业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产能优化等方式实现“老树发新芽”;其次,政策工具运用显著深化,增持回购再贷款、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手段成为标配,部分企业明确将分红比例与回购资金之和锁定在净利润的30%至40%区间;最后,国企示范效应突出,多数央国企通过制定分红规划、海外并购等举措,为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市值管理方式。
短期提振估值,长期有效性依赖执行效果
市场普遍认为,估值提升计划在短期内对公司估值有一定提振作用,但长期有效性仍取决于执行效果。部分公司股价在披露估值提升计划后上涨,反映出投资者对政策导向和公司主动管理市值的认可。然而,若企业仅将计划作为短期炒作工具,缺乏盈利改善或战略落地,则可能加剧市场疑虑。
市值管理制度与估值提升计划相辅相成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上市公司在发布估值提升计划的同时,还发布了公司市值管理制度。市值管理制度旨在构建常态化治理体系,估值提升计划则更多是阶段性纠偏工具,二者共同服务于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市值管理制度是总领的长期制度性文件,估值提升计划则是触发市值管理指引规定时制定的具体执行方案。
行业破净现象突出,银行、房地产、建筑装饰成重灾区
根据市值管理指引所定义的长期破净公司(股票连续12个月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资产的上市公司)来看,截至今年3月底,超180家上市公司属于长期破净公司,其中银行、房地产、建筑装饰行业公司数量居前。这些行业长期破净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市场对盈利的预期偏淡,二是资产不确定性较高。
银行股估值修复:资产质量优化是关键
从银行来看,银行长期破净与其资产质量预期密切相关。提升估值需以资产质量优化为核心,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经营效率,并探索中间业务增长点以降低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此外,强化资本管理能力、提升分红比例以增强股东回报的确定性,亦是关键。
结语
百家上市公司发布估值提升计划,既是监管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企业主动应对市场挑战的体现。国有企业在其中占比超过六成,显示出较强的示范效应。然而,这些计划的长期有效性仍需依赖于其实际执行效果及基本面改善。未来,上市公司在提升估值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短期股价修复与长期价值创造,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