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洲旅行业在2025年将迎来决定性的一年,受益于全面复苏和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
2.亚洲地区拥有相对年轻且精通技术的人口,推动创新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3.旅行业将受到AI的影响,从供需关系根本上改变,进入一个新的技术范式。
4.除此之外,携程集团将在东南亚市场投入更多资源,拓展欠发达市场的覆盖范围。
5.最终,AI与旅行业的融合将推动人机协作的模式,提升旅行体验。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对于携程集团国际事业部首席运营官娄晓博(Schubert Lou)来说,2025年将是旅行业决定性的一年,由两股力量推动着:亚洲(包括中国)的全面复苏和人工智能(AI)的加速发展。
这两股力量将为亚洲地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在技术和AI创新方面领先甚至于超越其他地区,同时催生比其他地区更多的应用案例,不仅在旅行业,还包括机器人、无人机和电动汽车等行业。
娄晓博表示:“亚洲地区拥有相对较为年轻且精通技术的人口,比其他市场更愿意接受新技术和新产品。这一需求以及满足这一需求的企业,将推动创新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他列举了几个例子:
DeepSeek推动AI发展:“它的创新是开源的,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无人机:“大疆(DJI)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中国的‘低空经济’正在推动下一波交通创新,包括基于无人机的旅游。”
机器人:“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多年来一直是机器人领域的先驱,但现在像宇树科技(Unitree)这样的公司正在将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推向主流市场。”
电动汽车(EV):“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因为企业正在解决真正的痛点。比亚迪(BYD)的快充技术解决了充电站拥堵问题,而小米SU7电动汽车的速度媲美法拉利,价格却只是其零头。”
娄晓博指出:“这里的企业进行跨越式创新并非单纯为了超越,而是因为存在商业模式,并且它们在崛起的同时,正在解决本地市场的痛点。”
他认为,这一趋势也将在旅行业中发生。
“AI的作用及其如何影响供需,将从根本上改变旅行业——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技术范式。而‘亚洲+’(包括印度和中东地区)的崛起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变革。”
亚洲全面复苏:增加更多产品线
首先,今年亚洲市场全面复苏。
娄晓博表示:“2023到2024年主要是疫情后的复苏,亚洲稍显滞后。但到去年年中,与中国相关的复苏开始显现。中国再次成为泰国前三大客源市场之一,中国政府的入境友好政策也促进了航班恢复和价格下降。”
其次,区域内旅行需求日益强劲。
“日本是一个强劲的入境枢纽,泰国仍然表现优异,而韩国的出境游市场非常突出。”娄晓博说,“在与许多合作伙伴交流后,我们发现亚洲现在是他们的重点市场,而欧美市场趋于平稳,甚至有所放缓。”
因此,除了总体加大科技投入外,娄晓博表示携程集团还将在东南亚市场投入更多资源,拓展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等欠发达市场的覆盖范围,同时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等较为成熟市场丰富产品线。
娄晓博说:“今年,我们将增加跟团游、私人定制游和邮轮产品——更多产品线即将上线。事实上,新加坡办公室扩张速度如此之快,我们现在需要再增加一层楼。”
将AI融入产品和服务
第三,新技术范式降低了成本。
娄晓博指出:“传统大语言模型(LLM)仍存在成本问题——单位Token成本在下降,但单位回答成本却在上升。开源技术降低了成本。”
“我们正在将AI融入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运营中。‘AI副驾驶’已应用于多项业务。例如,判断退款是否可行时,AI副驾驶能立即告知客服人员——95%的情况下可以批准,就像有一位主管坐在你旁边指导一样。”
娄晓博将2025年称为“代理式AI元年”,并表示:“这是下一波浪潮。我们正在试验智能代理——如何让代理与聊天机器人或AI结合?对话型代理和行动型代理如何协同工作?”
“预订后申请退款,这很容易,规则可以被自动化,机器可以决策。但预订前的流程更复杂。你可以让AI订机票,但你想坐哪个座位?这是决策点之一。预订流程中存在许多细微差别。”
人类或OTA会被取代吗?
最终的问题是:机器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传统旅行代理商?差不多30年前在线旅行社(OTA)刚出现时,人们认为它们会取代大部分传统旅行社,但这一情况并未完全发生。
娄晓博表示:“是的,进展很慢。技术主要在预订后环节发挥作用,但大部分工作仍由消费者完成。然而,随着AI、推理模型和思维链的发展,情况将不同。我们现在拥有了之前没有的具备推理和上下文理解能力的智能,如果OTA能提供语境支持,可能会带来巨大转变。”
“在某些场景下,比如商务旅客前往相似目的地、执行重复性操作时,也许有足够的样本,机器可能替代人类50%的工作。但对于南极旅行这样的长尾需求,机器可能难以胜任。”
那么,哪些情况下仍然需要人类?
“在不确定的时刻——比如航班突然取消,乘客感到焦虑时。”娄晓博说,“这也取决于客户群体——老年人可能需要人工服务,而Z世代可能更愿意与AI代理互动。”
他预见未来将是人机协作的模式——前台是人类,后台是机器,“人与机器必须协同工作”。
那么,如果人类可以通过AI代理规划和预订旅行,为什么还需要OTA?
娄晓博回应道:“代理能处理供应端吗?如果你在爬取我们的网站数据,你仍然在使用我们的网站,只是无需手动点击屏幕。这个行业非常复杂,涉及多层结构——除非供应商开放他们的API接口,或者OTA完全转向B2B模式,但这等于是自我破坏,会牺牲其直接流量。”
“没人知道答案。还记得小程序吗?我们曾以为它会取代OTA渠道,但10年后,它只是另一个渠道,虽然份额不小,但并未取代任何东西。”
体验驱动型旅行的兴起
娄晓博特别看好的趋势之一就是活动引领型旅游的增长。
“马拉松、演唱会、以及独家活动正在推动旅行需求。”他提到2023年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效应,以及Lady Gaga即将在新加坡举办的独家演出。
娄晓博指出:“仅在中国,就有超过700场马拉松,每场吸引数万名参赛选手,但实际需求是这一数字的10倍。”
AI的未来:一场马拉松还是短跑?
那么,AI在旅行业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还是短跑?
娄晓博回答:“都不是。马拉松有明确目标,而AI是一系列短跑——每个人都在以不同方式创新,行业格局始终在不断变化着。”
可以确定的是,AI与亚洲的复苏正在合流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旅行业。问题不在于旅行业是否会改变,而在于变革的速度会有多快。
——本文编译自Phocue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