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低利率对全球资产配置的影响:
(1)汇率:利率不直接对汇率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不同国家间的利差影响汇率,美元指数与美德、美日利差高度正相关。
(2)跨国股票配置:若美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利差大幅走扩,则发达市场股票容易跑赢新兴市场,但此时美股往往容易跑输日、德等利率相对较低的发达市场。
(3)大宗商品:利率对大宗商品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利差变化会导致美元指数波动,美元对大宗商品的影响较大。此外,黄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利率高度负相关,并且低利率环境下黄金更加易涨难跌。
过去两年中国长端国债收益率持续大幅下行,尤其是2024年底以来利率下行明显加快,低利率环境如何影响资产配置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文详细复盘了美国、日本、德国历史上利率大幅下行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影响逻辑,包括股票大盘走势、股票风格切换、全球资产配置等,以为国内市场提供借鉴。
在衡量利率中枢时,可以观测货币政策基准利率、短端国债收益率、长端国债收益率,不同利率走势大体一致。出于数据完整性以及与资产价格关联度的考虑,我们选取长端国债收益率作为衡量基准。
从美、日、德长端国债收益率的历史走势来看,在80年代之前基本均保持上行趋势,而1981年开始进入长期下行趋势。不同国家利率中枢的大方向基本同步,只是节奏和幅度上存在差异。例如,美国和德国均是在1980年代利率下行最快,90年代以后基本保持匀速震荡式下行,而日本则是1990年代下行最快;此外,2011年以后至2020年疫情之前,美国利率中枢出现止跌企稳,而德国和日本利率中枢仍在下移,并一度跌至负利率区间。
2、美国利率下行的阶段及驱动因素
1981年之后,美债收益率的下行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主要驱动因素分别如下:
(1)1982-1987年,10Y美债收益率从15%左右降至7%左右,主要由通胀下行驱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先是从大通胀导致的衰退中复苏,之后有所放缓,整体表现尚可;通胀持续大幅回落;货币供应量增速震荡下行,流动性有所收紧。
(2)1990-1993年,10Y美债收益率从9%左右降至5%左右,主要由经济下行驱动。这一时期,美国经历了1990年银行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通胀先升后降、中枢略微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回落,流动性有所收紧。
(3)1995-1998年,10Y美债收益率从8%左右降至4%左右,主要由货币宽松驱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续向好,GDP增速保持高位;通胀先震荡后回落;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大幅抬升,流动性十分宽松。
(4)2000-2003年,10Y美债收益率从7%左右降至3%左右,主要由经济下行驱动。这一时期,美国经历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衰退;通胀先降后升、中枢变化不大;货币供应量增速先升后降,流动性中性偏宽松。
(5)2007-2016年,10Y美债收益率从5%左右降至2%以下,由经济下行与货币宽松共同驱动。这一时期,美国经历了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严重衰退,即便复苏后经济增速也明显下了一个台阶;通胀宽幅波动、中枢略有下降;货币供应量增速大幅抬升并长期保持高位,流动性十分宽松。
3、日本利率下行的阶段及驱动因素
1981年之后,日债收益率的下行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驱动因素分别如下:
(1)1982-1987年,10Y日债收益率从9%左右降至3%左右,主要由通胀下行驱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表现为宽幅震荡;通胀持续大幅下行;货币供应量增速先降后升,流动性偏中性。
(2)1990-1998年,10Y日债收益率从8%左右降至1%以下,主要由经济下行驱动。这一时期,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引发严重经济危机;通胀先降后升、中枢水平小幅下降;货币供应量增速先大幅下降后小幅回升,绝对水平显著低于1990年之前,流动性偏紧。
(3)2007-2019年,10Y日债收益率从2%左右降至0%左右,由经济下行和货币宽松共同驱动。这一时期,受美国次贷危机传导,日本经济也发生了衰退,危机过后经济在较长时间内仍相对低迷;通胀中枢维持低位波动;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抬升,流动性较为宽松。
4、德国利率下行的阶段及驱动因素
1981年之后,德债收益率的下行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主要驱动因素分别如下:
(1)1982-1987年,10Y德债收益率从11%左右降至6%左右,主要由通胀下行驱动。这一时期,德国经济表现为震荡上行;通胀持续大幅下行;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回落,流动性有所收紧。
(2)1990-1993年,10Y德债收益率从9%左右降至6%左右,主要由经济下行驱动。这一时期,德国经历了东西德合并,同时受美国银行业危机传导,经济急剧放缓并发生了衰退;通胀先升后降;货币供应量增速先震荡后小幅回升,流动性中性偏宽松。
(3)1995-2005年,10Y德债收益率从8%左右降至3%左右,主要由货币宽松驱动。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在大多数时间表现良好,仅2001年受美国互联网泡沫影响出现过温和衰退;通胀维持窄幅波动、中枢变化不大;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大幅抬升至历史高位,流动性十分宽松。
(4)2008-2019年,10Y德债收益率从5%左右降至0%以下,由经济下行和货币宽松共同驱动。这一时期,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011年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德国经济连续发生衰退,增速中枢下台阶;通胀宽幅震荡、中枢水平变化不大;货币供应量增速在2008年危机时期大幅回落,之后持续抬升,流动性较为宽松。
二、低利率对本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1、利率下行与股市大盘表现
我们以股票指数月度均值的同比来衡量股市表现(年化收益率概念),并进行5年移动平均处理以降低波动,长周期看,股票收益率的波动中枢与利率中枢存在一定负相关性。从统计结果来看,利率中枢下移阶段(1982-2019)与利率中枢上移阶段(1960-1981)相比,美国和德国股票指数同比的均值和中位数均明显提高,而日本则表现为明显下降,应是与日本1990年地产泡沫破裂之后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有关。综合看,利率大幅下行有利于股市上涨。
为更进一步分析利率下行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我们按照前文划分的利率中枢下移的不同阶段,分别统计股票市场表现,结果显示:
>如果利率下行主要是由通胀下行或货币宽松驱动,经济本身表现良好,则股票市场表现往往较好;
>如果利率下行主要是由经济下行驱动,即便同时存在通胀下行和货币宽松,股票市场表现也会较差。
这一表现也与我们前文中的论述相一致,即利率与股票市场的关系,除利率变化本身会影响股市表现之外,二者也共同受到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
2、利率下行与股市风格切换
常见的股票风格划分主要基于市值和成长性两个维度,其中,按照市值可划分为大盘/中盘/小盘,按照成长性可划分为成长/混合/价值,两两组合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大盘成长、大盘价值等共9种类型。出于重要性和数据完整性考虑,本文仅分析大盘/小盘、成长/价值这两种风格的相对表现。在分析市值风格时,美股选取罗素1000(大盘)和罗素2000(小盘)指数,日股选取东京证交所TPXL70(大盘)和TPXSM(小盘)指数,德股选取德国证交所DAX30(大盘)和SDAX(小盘)指数;在分析成长风格时,统一选取各个国家的MSCI成长/价值指数。
市值风格方面,从下图可以看出,美、日、德均经历了3个阶段的切换:
(1)1983-1999年,随着利率中枢下移,大盘股趋势性跑赢小盘股;
(2)2000-2018年,利率中枢仍在不断下移,但大盘股趋势性跑输小盘股;
(3)2019年至今,利率中枢开始上移,大盘股重新趋势性跑赢小盘股。
以上结果表明,中长期看,大小盘股票的相对表现与利率中枢不存在明显关联。
成长风格方面,从下图可以看出,美、日、德股市的历史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1)美国:1982年以后,成长股几乎始终跑赢价值股,仅在2000-2008年间跑输,主要由于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及次贷危机的影响;
(2)日本:1982至1990年,成长股和价值股相对表现与利率走势严格负相关;1990年以后,地产泡沫破裂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虽然利率持续大幅下降,但成长股持续大幅跑输价值股;2010年以后,利率中枢继续下降,成长股再度跑赢价值股;
(3)德国:历史数据较短,2000-2007年成长股大幅跑输价值股,同期利率中枢下降幅度也比较小;2008年以后,利率加速下行,成长股持续大幅跑赢价值股。
以上结果表明,在经济不发生长期萧条(类似日本1990年以后)的情况下,利率下降对成长股更有利;而一旦经济发生长期萧条,成长股的成长属性将大打折扣,价值股的防御属性将明显强化。
3、利率下行对股市影响机制
根据前文分析,中长期看,利率下行有利于股票上涨,并且对成长股更有利,我们认为这背后主要反映了两方面因素:
(1)利率下降会带动股票市场整体估值中枢抬升
股票经典定价模型如DCF、DDM等,核心思想均是将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而在公司经营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长期现金流相对稳定,因此利率下降会带动股价上涨。历史数据显示,1982年以后,随着利率中枢不断下移,美、日、德股票市场估值中枢均出现趋势性抬升。而成长股的估值往往要明显高于价值股,在全市场估值中枢抬升的背景下,投资者对成长股高估值的接受度也会提高。
(2)利率下降有利于提升股票资产的吸引力,尤其是成长股
股票价格上涨归根结底是由于更多资金购买,除增量资金外,投资者对股票的配置比例也至关重要。以美股为例,标普500股息率与10Y美债收益率走势大体一致,1982年以后,美债收益率和美股股息率均出现趋势性下降,但美债收益率下降更快、与股息率之差持续收窄,2008年以后甚至出现过倒挂,这种变化导致美股相较于美债的吸引力上升。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共同基金持续大幅提高股票配置比例、并降低国债配置比例,进一步助推了股市上涨。在股息率下降的背景下,价值股的吸引力也会下降,投资者为追求高收益会更愿意买入成长股,这也推动了成长股跑赢价值股。
此外,前文分析还发现,利率变化与大盘/小盘风格表现不存在明显相关性,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代的大小盘股票所处的行业差异巨大。如下表所示,1990年时,美股前10大市值的公司主要集中在能源、工业、医药、消费等传统行业;而时至今日,几乎已变成清一色的科技股,并且前10大公司的市值占标普500总市值的比重也明显提高。因此,早期的大盘股往往更偏价值风格,而现在的大盘股更偏成长风格,大小盘股票除市值以外的其他特征并不具备一致性。
三、低利率对全球资产配置的影响
1、利率与汇率
虽然1981年后美、日、德利率中枢表现为同步下移,但美日、美德利差走势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1982-1990年,美日和美德利差均震荡下行;1991-2000年,美日和美德利差均持续回升;2001-2011年,美日利差趋势性下行,美德利差反复震荡;2012年至2020年疫情前,美日利差反复震荡,美德利差趋势性上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各国利率在不同阶段的驱动因素不同,具体可参照前文分析。
利率本质上是投资回报率,当一国利率与他国的差值持续上升时,往往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进而推动该国货币升值。历史数据显示,美日利差、美德利差分别与美元兑日元、美元兑欧元走势高度一致。此外,由于欧元和日元是美元指数中的前两大货币,在美元指数中的权重分别为57.6%、13.6%,因此美元指数与美德、美日利差走势也高度一致,尤其是美德利差往往被视为美元指数定价的核心变量。
2、利率与跨国股票配置
根据前文分析,利率变化会对股票估值产生重要影响,从相对视角看,当一国与他国的利差上升时,也意味着该国股票相较他国的估值吸引力会下降。历史数据显示,美日、美德利差分别与美日、美德股市相对表现呈负相关,换言之,如果美日、美德利差持续上升,美股往往容易跑输日股和德股。不过,我们发现美日、美德利差和美股与新兴市场相对表现、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相对表现均呈显著正相关,换言之,如果美日和美德利差持续上升,美股往往容易跑赢新兴市场、发达市场也容易跑赢新兴市场。
以上结果反映出这样一种现象:当美国与其他主要国家利差上升时,国际资本会从新兴市场回流发达市场;但对投资股票的资金而言,未必全部或主要回流到美国市场,而是更容易回流到利率相对更低、估值更具优势的发达国家。根据前文的分析,美德和美日利差均与美元指数走势高度一致,因此美国与他国利差走扩、美元走强、新兴市场股票承压三者往往同时发生,背后正是反映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3、利率与大宗商品价格
考虑到大宗商品普遍是以美元计价,因此在分析时我们主要基于美债收益率以及利差。历史数据显示,美债收益率与CRB综合指数走势高度正相关,背后可能反映了两方面因素:(1)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会引发通胀波动,进而影响美债收益率走势;(2)大宗商品价格和美债收益率均与经济状况高度相关,二者共同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同比的角度看,1982年以后随着利率中枢持续下移,CRB指数同比的波动中枢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不像股票市场那样波动中枢出现明显抬升,这表明利率中枢下移并不能抬升大宗商品整体估值水平。
与美债利率相比,美元指数与CRB指数的走势则呈现高度负相关性,并且美元指数的运行中枢也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中枢负相关,这背后主要反映了美元计价货币的因素。根据前文分析,美元指数主要受美国与他国利差的影响,因此其传导逻辑为:各国利率变化→美国与他国利差变化→美元指数变化→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综上分析,利率中枢下移对大宗商品价格不构成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利率变化引发利差变化、进而导致美元指数的波动,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较为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美债利率和大宗商品整体价格至今没有显著关联,但黄金是个例外。由于黄金具备天然的稀缺性,并且工业用途占比很低,其金融属性显著强于工业属性,这导致了黄金价格对利率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对实际利率。
历史数据显示,黄金价格与美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均显著负相关,1982年后,随着美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中枢持续下移,黄金价格波动中枢也趋势性抬升,即利率下降会抬升黄金整体估值水平。此外,由于黄金也是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美元指数与黄金价格也存在显著负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