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量的“皇冠”过重,不知道雷军是否还能够低头看路。至少,从刚刚发生的那起爆燃事故上看,雷军的“问题”很大,但是否会担责呢?事故的基本信息,想必大家已有耳闻。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省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最终造成一名驾驶人和两名乘客死亡。
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也就是说,这台车在97km/h的时速下与隔离带碰撞后自燃了,而且这台车的智驾系统并未帮助车主避开障碍或是实现AEB自动紧急制动。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让人对小米汽车的安全产生质疑。
而这条 "安徽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的新闻冲上热搜之后,小米也第一次陷入了复杂的舆论漩涡中。即便雷军很快发文表示会积极配合,但依旧难以缓解三条鲜活生命的逝去,对网友带来的冲击。有人抛出“受害者有罪论”,有人为雷军叫屈,但是,雷军真的没问题吗?
小米真的问心无愧吗?
小米SU7爆燃事故发生后,立马引发全网热议。除了保持中立态度的网友,以及认为智驾不够安全的网友,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出了事故不应该找厂家,而应该从驾驶人员身上找问题。
小米方面则表示已经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日赶赴了现场,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小米掌握的车辆数据。紧接着的4月1日,雷军也给出了公开回应,表示很多问题此刻还没办法回答,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
如果单看小米方面的态度,以及部分网友关于“责任划分”的论述,似乎一切都没有问题,这似乎纯粹是一起驾驶人员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
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可以听一听其他声音。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有遇难者的家属表示:“我女儿和她的同学被活活烧死,第三位女孩被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我在殡仪馆见到女儿的遗体已经碳化了。小米汽车所谓的工作小组至今都没有跟我们接触过。”
驾驶人员的母亲表示,女儿非常相信智驾,这在之前一起出行时,从深圳开往武汉,1000多公里的路程,罗某多次使用智驾,她说非常好用、省心,还建议妈妈也一起用。妈妈劝说女儿,认为智能驾驶还不太成熟,可女儿不同意她的观点,还列举了一堆数据来佐证自己的想法。可见,这个小姑娘是个忠实的小米“智驾粉”。
而针对大家对这次事故原因提出的“碰撞发生时车辆是否正处于智驾状态”、“电池是否爆燃,原因何在”、“车门是否锁死,为何锁死”等疑问,小米官方的答复是:“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
“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
“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减速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
听起来这样的智驾操作似乎毫无问题,但是,根据小米官方提供的信息,车辆智驾系统发出风险提示到驾驶员接管为1秒,而实际驾驶员接管到车辆发生碰撞为1秒。也就是说,遇到风险,系统只给了驾驶人员2秒钟求生时间。是不是有点细思极恐?2秒钟能做什么?恐怕连大脑的反应时间都不够,就不用谈采取什么自救措施了。
危险来临,小米的智驾系统只给了用户2秒的反应时间;碰撞之后,小米无法确定自己的车门是否应该正常打开,而这个小姑娘所深信不疑的小米智驾,也最终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我想,不管从哪一点来看,小米汽车都不能说自己问心无愧。
谁在利用智驾灰色地带?
因为雷军的缘故,小米在车圈的形象一直不错。这种不错的形象,让人很容易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雷军终究是一个商人,商人的特性就是,利益至上。在智驾仍然有着灰色地带的时候,在有利可图的时候,哪一个商人会真的那么在意用户的死活呢?
雷军一直对自己的智驾自信满满,并且展现出了要做智驾领先者的决心。相信这样的决心,也是很多“米粉”无比相信小米智驾的原因。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管小米汽车对自己的智驾展现出多高的自信,它都不会为智驾造成的交通事故负主要责任。因为我们目前并没有哪一条法规,对车企的智驾作出了明确规定。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之前就说过,“出现事故责任完全是消费者的责任。说起来比较残酷,但实际上我们的技术也没有达到完全靠机器就能自动预警 ,而且能保证人安全的水平。”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也说过,“甭管是什么车,驾驶员负全责,已经说了辅助驾驶。”也就是说,只要人家车企在说明书上加上一条“辅助驾驶的温馨提醒”,你用智驾出了问题,只能全由自己“买单”。至少,在目前的《民法典》体系下,驾驶人员辩无可辩。
可能有人会说,这次的爆燃事故,小米智驾系统留给驾驶员操控的时间过短,最终导致悲剧发生,这样小米汽车也不用承担责任吗?可能答案有些残酷,虽然离碰撞前只剩下一两秒钟了,智驾系统退出让用户接管,等于是让用户送死。但从法律角度上来说,这就是智驾“灰色地带”的力量,足以为车企避开大部分责任。这一点,我想小米汽车不会不知道,而它在宣传的时候仍然是避重就轻的。雷军可以不利用这样的“灰色地带”,但是小米的智驾技术又没有那么高,更何况,什么都给用户说明白了,大家对小米智驾就更谨慎了,那销量怎么办呢?
安全这件事,不是拿来和同级比赛用的,不是说比同级好一点点就了不起了,2比1大又如何?或许,雷军也该醒醒了,与其把智驾的“灰色地带”当靠山,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把用户的求生时间拉长一点。
小米该低头看路了
“我们自打一开始就立下目标,小米所有的智能驾驶要自己研发!由小米自己研发智驾,每年的成本就超过20亿元,投入是巨高无比的,在国内很少有从头到尾全部自研的厂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从高速NOA到城区NOA到无图NOA,再到端到端大模型、车位到车位、VLM,我们已经全量推送了。任何一辆小米汽车,现在用的都是端到端的智能驾驶。”
从雷军的壮志豪言里,我们看到了他对小米汽车智驾的自信。而问题是,自己研发能和安全的智驾技术画等号吗?高阶智驾,就能等同于高度安全吗?从这次惨烈的事故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归根结底,还是小米汽车的营销端给用户画了不切实际的蓝图,实际的智驾水平却只是“辅助级”。小米知道落差在哪里,而用户并不知道,这才导致了如今的悲剧。也许,小米汽车的路确实走的太顺了。刚入场就拿到了年轻用户的“支持票”,再加上雷军的花式营销,让其销量一路看涨,很多车企混了很多年都没做到的事情,它在短时间内就做到了。而一个汽车品牌“少年得志”也未必是件好事,流量大了,反而更容易投机取巧。在服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跟风炒着智驾的热度,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安全问题。当然,这样的安全问题也不仅仅是智驾安全,车辆其他方面的安全也是一样。比如这次事故,对于车门是否能打开的问题,小米给出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仔细想想,车辆发生事故之后,逃生一定是大家的第一反应,如果小米的车门都不确定能不能打开,又何谈逃生呢?
流量给了小米一顶“皇冠”,但是目前来看,这顶“皇冠”太大太重了,如果再不及时调整自己,谁又知道,小米汽车会不会是车圈的“伤仲永”呢?
结语
只顾得上迎合市场,却忘记了低头看路,在这次事故里,谁都能为小米开脱,唯独雷军不能。即便事故发生之后,雷军及时发文的态度没什么问题,但是,面对智驾安全,光有态度是远远不够的。小米SU7爆燃不是一次简单的交通事故,这三条鲜活的人命,应该被写在小米汽车的“警示录”里,警示雷军,也警示每一个已经入场或是准备入场的汽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