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小米SU7在安徽铜陵的高速路上出了事故,三名乘客不幸丧生,车子还烧了起来。
这事儿一出,网上直接炸了锅。很多人跑到雷军微博下开骂,说他“拿命换销量”,有人喊“车门锁死害人命”,还有人直接人身攻击。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说事故还在调查,别急着下结论。雷军的微博成了“战场”,小米的市值直接蒸发了800亿。
两天后,雷军也不得不站出来发了条微博表态:“深感遗憾,会全力配合警方调查,绝不回避责任。”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与老板——尤其是创始人,越来越呈现深度绑定的态势。这让这个传统行业,开始出现一些以前没有过的现象。
过去燃油车时代,车祸是常事,但很少有人直接把矛头指向车企,更别提揪着老板开骂了。比如2010年丰田“刹车门”,美国几起事故死了人,最后查出是油门踏板设计有问题,丰田召回了900万辆车,赔了12亿美元。
可你看有人跑去骂丰田章男吗?没有。消费者顶多骂句“车不行”,追责也是个漫长的过程,车企和老板之间隔着好几层,消费者压根不认识那是谁。
可到了新能源车时代,事情就不一样了。
这次小米SU7事故,调查结果还没出,很多网友第一时间涌到雷军微博下开骂。换其他公司也一样,2020年特斯拉在美国发生Autopilot事故,死了4个人,调查发现司机没及时接管,但网友还是冲着马斯克开炮,说他“吹牛害人”。
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儿得往两下里说。
一方面,可能很多车企自身都没意识到,如今的汽车已经越来越不局限于作为交通工具,而是越来越有互联网和消费电子的味道。
车企不仅仅在卖车,还在卖“智能”、“科技”,卖“生活方式”,这让消费者跟车企的联系变得更近,也更情绪化。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企的创始人,很多把过去互联网公司那套打法带到汽车行业来。过去在互联网行业,他们往往打造出了强大的个人IP,并且与公司深度绑定。
就拿雷军来说,他本身在网上就是个大V,微博2000多万粉丝,随便发个视频都能上热搜。他不是传统车企那种低调老板,而是站在前台吆喝,直播开SU7上下班,跟网友聊车内细节,连水杯放哪都讲得头头是道。粉丝叫他“雷布斯”,买车跟买手机似的,多少带着点情怀。
SU7上市一年卖了20多万辆,超了特斯拉Model 3。这背后,雷军的个人IP功不可没。
这种现象其实有个比较专业的词,叫“品牌人格化”。
不过创始人强大的个人IP,对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即便是个人形象非常正面,过去被捧为“爽文男主”的雷军,SU7事故一出,也瞬间被骂成筛子。雷军表态算及时,态度也诚恳,可很多网友依然不买账,觉得“智能”俩字挂在那儿,出事就得他负责。
这说明啥?品牌跟个人绑得太死,出了问题,消费者不找客服、不找4S店,直接冲着老板开火。
这不是小米独有的现象。互联网行业早就这样了。百度2016年“魏则西事件”,虚假医疗广告害死人,大家骂李彦宏“黑心老板”,百度股价跌了7%。360的红衣大炮周鸿祎,2018年因为隐私问题被喷“流氓软件之父”,微博底下全是骂声。
02
现在新能源车跟互联网产品似的,消费者跟车企、跟老板的联系近得像邻居,跟互联网公司有个共同点:粉丝文化浓厚。
雷军微博下,既有骂他的,也有护他的,吵得跟饭圈似的。为啥?新能源车不光是产品,还是个“社区”,买车像买手机,带着归属感。出了事,大家不光关心真相,还得发泄情绪。
雷军从手机时代就跟用户“交朋友”,到了汽车这块,消费者对他的信任和期待更高。这次SU7事故,网友骂他,不是单纯骂车,而是觉得“雷军的产品”不该这样,失望放大成了愤怒。
要不要将老板与公司深度绑定,以后还真是值得公司好好琢磨的事儿。
一个正面形象的个人IP,能快速建信任、拉销量,卷成血海的汽车界,小米这种新玩家,没雷军站台,能不能这么快杀出重围?难说。
但另一方面,这给创始人IP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一般人根本玩不转。
过去燃油车问题,召回赔钱就完事。现在新能源车一出事,舆论直接爆炸。或者说,哪怕车没出事儿,人有个什么言行不当,立马被消费者抵制。
这对一个问世没多久的新品牌来说,风险极高。
雷军跟小米的绑定,让SU7成了“情怀车”,但情怀这东西,脆弱得很。事故如果查出质量问题,雷军形象一倒,小米汽车的信任度也得崩。小米刚起步,禁不起折腾。
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众所周知,擅长造神的是网友,出事儿立马推翻然后踏上一万只脚的,也是那群人。
雷军这几年被捧成“国产科技之光”、“爽文男主”,但风向说变就变,昨天还喊“支持国货”的,转眼就骂你“拿命换销量”。
这不是雷军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互联网的常态,只不过这种常态,如今开始进入汽车行业。
03
回到开头,雷军挨这顿骂,冤不冤?
说实话,是有点冤。毕竟事故还在调查,责任没定,可能是司机操作失误,也可能是路况问题,直接骂雷军有点“连坐”的味道。他不是设计师也不是工程师,车烧了跟他个人有啥直接关系?
再说,雷军表态算及时,态度端正,比某些车企捂嘴压热搜强多了。
但另一方面,也不冤。雷军选了这条路,把自己跟小米深度绑定,就得扛这风险。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他站前台吆喝,享受了流量经济带来的销量红利,出了事自然得接骂声,承受流量经济的反噬,这跟以前做手机时被骂“耍猴”其实没什么区别。
对消费者来说,挑剔是权利,情绪化是本能,可真相没出来前,大可不必急着开炮。雷军挨骂,是表象,背后是流量经济的特点。以后这种事儿不会少,车企得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