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消息,2025年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点亮蓝色,共建‘和平、友好、合作’的南海”分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以三个“不要低估”为核心,深入剖析了当前国际秩序的动荡根源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他强调,在全球地缘政治深刻重塑的背景下,中国始终坚守历史逻辑与文明底色,既不会重蹈霸权国家“瓜分世界”的老路,也将以建设性姿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平合理的方向演进。
破坏秩序的“重构者”而非“维护者”
郑永年首先提醒国际社会,“不要低估美国新政府对世界秩序的破坏力”。
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其政策逻辑已展现出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系统性冲击——从试图将巴拿马运河“收归己有”、公开讨论“加拿大并入美国”,到频繁释放对格陵兰岛的地缘野心,美国正以“新扩张主义”姿态重塑全球版图。
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对《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国家平等原则的公然践踏。
在乌克兰问题上,郑永年指出,这一危机的走向将成为未来世界秩序的“风向标”。
若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随意分割,意味着近代以来基于主权国家体系的国际秩序彻底解体。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尤为值得警惕:前期通过军事援助加剧对抗,如今又试图绕开联合国主导停火进程,本质上是将地缘博弈凌驾于国际法之上。
这种“霸权式治理”不仅导致欧洲安全体系崩塌,更让全球陷入“新冷战”风险。
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乱源,美国的行为正印证了这一判断。
美国对国际秩序的破坏,还体现在对全球化规则的“双重标准”。
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名,频繁退群毁约、加征关税,不仅撕裂了多边贸易体系,更让依赖全球化分工的中小国家陷入困境。
这种“破坏性重构”与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始终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坚定维护者,即便面对技术封锁与产业脱钩,仍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推动包容性全球化,为国际社会提供稳定的合作框架。
盟友体系的裂痕:依附性战略的现实困境
郑永年的第二个警示是“不要低估特朗普政策对美国盟友及高度依附美国国家的影响”。
在欧洲,传统盟友对美国的信任正在崩塌——德国、法国等国意识到,长期依附于美国安全保护的代价,是丧失战略自主性。
美国在能源危机中对欧洲的“高价售气”、在防务合作中的“胁迫式捆绑”,让欧盟不得不加速推进“战略自主”进程,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
在亚洲,部分长期依赖美国的国家同样面临“依附性困境”。
美国为强化亚太军事同盟,不断拉拢域内国家卷入地缘对抗,甚至不惜以“安全承诺”换取战略服从。
然而,这种“零和博弈”思维与亚洲国家追求的“发展优先”理念背道而驰。
亚洲过去40年的繁荣得益于“求同存异”的区域合作精神,而非外部势力的干预。
当美国将南海问题视为“中美角力场”时,其盟友已逐渐意识到,依附性战略不仅无法保障安全,反而会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中国与美国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待盟友的态度。
中国始终坚持“结伴而不结盟”,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谈判,致力于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解决分歧,这与美国煽动“阵营对立”的做法形成鲜明反差。
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尊重各国主权平等,而非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中国的周边外交实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重塑而非“颠覆”,包容而非“垄断”
在第三个“不要低估”中,郑永年着重强调了中国重塑国际秩序的能力,但明确区分了中国与霸权国家的本质差异:“中国从未有过殖民他国的历史,也不会加入瓜分世界的行列。”
这一论断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天下观”——追求“天下大同”而非“国强必霸”,主张“协和万邦”而非“零和博弈”。
历史上,中国即便在强盛时期,也始终以“朝贡体系”维系周边关系,注重文化交流而非领土扩张,这与欧洲殖民主义、美国霸权主义的扩张逻辑截然不同。
当前,中国对国际秩序的重塑,本质上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的捍卫与完善。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均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多边合作为路径,致力于解决全球治理中的“赤字”问题。
结语
博鳌论坛的这场演讲,不仅是对南海问题的探讨,更是对全球秩序走向的深刻思考。
郑永年的核心观点归结为一点:中国的崛起,不会重复历史上霸权国家“扩张—冲突—衰落”的老路,而是以“新文明形态”为指引,为人类社会探索一条超越霸权的发展路径。
在乌克兰危机尚未平息、中东动荡持续发酵、全球治理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中国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关乎人类未来。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郑永年:中国不是美国,不会加入瓜分世界的行列,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