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特朗普高关税为印度等国敲响警钟,减轻中国被赶超压力
本期嘉宾: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文:冯彪
编辑:刘鹏
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主要贸易伙伴加征所谓的“对等关税”。加之此前从钢铝到汽车、科技产品的关税加码,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直接挑战着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引发了市场对全球贸易前景的强烈担忧。
“上世纪30年代,美国推出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提高进口关税,随后有超过40个国家开启关税反制措施,这样的景象或将重演。”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这样预判。而对于中国于4月4日推出的反制措施,他认为既体现了对等,也保持了克制。
在梅新育看来,特朗普这次全覆盖、无遗漏的高关税政策,意味着美国已经实质上推翻了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甚至可以说,美国已经实质上退出了世贸组织。
长期研究国际经济贸易的梅新育说,自己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常常被认为是少数派,甚至被人觉得是危言耸听,但是他认为,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就是要正视冷峻的客观规律和现实,要具备底线思维。
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后,梅新育直言,这或许意味着运行了70多年的关贸协定/世贸组织实质上面临解体,而他在10多年前就开始呼吁,我们要建立多边贸易体系的备份。
但是,在挑战的另一面,梅新育也认为,在中短期的冲击后,这场史无前例的全面“关税战”对于我国来说也可以成为一次机遇,既可以减少其它发展中经济体对我国形成的“赶超”压力,也是我国推动现行多边贸易体系向更符合我国长期根本利益、更可持续的方向改革的契机。
以下是腾讯财经《经济大家说》栏目与梅新育的对话,内容有删节:
“对等关税”全覆盖,推翻了世贸组织原则
问:这次特朗普政府公布的“对等关税”政策,和以前的加征关税和贸易限制政策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梅新育:我认为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次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是全面覆盖。以前额外加征关税,针对某个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这次基本上除了俄罗斯、朝鲜等少数国家之外,几乎是对所有的贸易伙伴和单独关税区加征关税。俄罗斯之所以没有在这次加征关税的清单上,是因为自2022年以来,俄美的贸易额大约为0。
这次覆盖面之广到什么地步?美国甚至对一些国家的海外领地、靠近南极的无人岛征税。网友嘲笑,说特朗普还要对企鹅进行征税。但作为国际经贸专业研究人员,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可笑的。因为这些地方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也是作为单独关税区存在,如果不对这些地方加征关税或纳入“对等关税”范围内,只需要一定的时间,肯定会出现大量通过那里转口到美国的现象。特朗普的策略是提前堵住这些漏洞,规避绕道出口。
第二,特朗普提出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这相当于美国把原来在世界贸易组织或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当中的低关税或零关税、最惠国待遇等方面的承诺全部取消了,甚至可以说美国已经实质上退出了世贸组织和其它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
第三,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全面推翻了世贸组织原则中承诺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待遇原则。差别待遇是二战之后国际社会广泛流行的经济哲学理念,在国内经济中表现在建立发展分级所得税、转移支付、遗产税等制度,在国际经贸中则是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70多年来一直贯彻的原则,体现在发达国家在关税减让、贸易自由化方面承担的义务要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一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的、非互惠的优惠贸易制度,在二战之后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且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经过了70多年,差别待遇原则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负面问题。比如作为给惠方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显著下降,发达国家国内的债务、社会扭曲等问题等都与这个原则有关。
所以,现行的多边贸易体系及其某些相关原则确实无法长期维持,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但是,特朗普试图一夜之间用“对等关税”政策推翻差别待遇原则,想用这种“休克”式的、激进的方案彻底改变现行贸易体系,效果怎么还有待观察。不过,这也警示我国,我们需要抵抗特朗普的全面贸易战,需要在全世界扛起“自由贸易”大旗,但不应该全面维护现行多边贸易体系的所有具体条款和基本原则,而要推动现行多边贸易体系向更符合我国长期根本利益、更可持续的方向改革发展,也做好现行多边贸易体系很可能逐步走向实质解体的两手准备。
问:4月4日,我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等系列反制的行动。您如何评价?
梅新育:中国的反制行动,应该说充分履行了对等的原则,而且应该说还是比较节制的。我想其他一些被美国征收高关税的国家也会相应跟进推出反制的行动。这意味着“关税战”一定程度上或将重演。在历史上,美国于1930年大萧条发生后,推出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提高进口关税,随后有超过40个国家开启关税反制措施,这样的景象或将重演。
问:这次特朗普“对等关税”,对不同国家征收的税率从20%到超过40%不等,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梅新育:特朗普所谓的“对等关税”,是指一个经济体对美国开征多少关税,美国会向对方开征同等幅度的关税。但是他在计算其它经济体关税水平的时候,把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同于关税,还把一些经济体的出口退税等同于贸易保护手段。
实际上,增值税仅对商品增值的部分征税,避免重复征税,这个理念本身没有问题。进口环节增值税是由海关代征,相对于等到进口商品进入国内流通环节卖出之后再征税,海关代征的行政效率很高,征税的行政成本要低很多。所以在进口环节征收增值税,这个理念也没有问题。
另外,出口退税也是意在避免商品被“双重征税”。特朗普把这种方式认为是贸易保护手段其实也站不住脚。
不过,从研究人员的角度,我认为未来这两种制度在具体执行层面还是有优化改进的空间。不同国家的产品竞争力不同,从推动全球贸易,扩大开放等角度,主要经济体可以通过谈判来改进这两种税的具体计税公式和征收方式。
高关税无法弥补美国产品高成本,美国将陷货币政策两难
问: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来讲,您如何评估这次“对等关税”政策的影响?总体影响如何,对哪些领域影响大,哪些领域影响可控?
梅新育:特朗普公布的关税表对我国实施34%的对等税率,加上之前加征的20%关税,一共是54%的税率。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这样的税率是否会导致美国国内制造替代从中国的进口?在这方面,至少在当前中短期内,美国国内生产的商品与从中国进口的大量制成品成本差距太大,是这个54%的税率无法弥补的。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包括许多机器设备、工程机械等,在同等质量性能条件下,美国制造的产品成本往往是中国的几倍。包括汽车,美国制造的汽车售价比中国出口汽车的售价高很多,这不是54%的税率所能弥补的。最近在网络上很火的“甲亢哥”,他就感慨体验了中国汽车,美国市场上性能相近的别国品牌汽车售价要贵好几倍。
第二条需要考虑的替代渠道,是与中国竞争的其它出口国。但是现在美国是对几乎所有经济体普遍征收“对等关税”,在实施较高“对等关税”的情况下,我认为,这种替代的可能性比“对等关税”之前反而是降低。
特别是对于我们比较关注的其它发展中经济体,比如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这些新兴经济体在劳动力成本上有一定优势,近年来对我国形成追赶的形势,但是现在美国“对等关税”对这三国分别是46%、32%、26%。这样的税率差距,实际上比原来美国单独对中国加征关税后的税率差距要小得多。这样的税率,对于这些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原来相对于中国的某些成本优势可能也会明显下降。
问:特朗普的一系列关税政策,对美国国内经济会有哪些影响?
梅新育:从短期来看,肯定会加大美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是连续很多年的最大进口国,大量的产品都是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全部替换为美国国内生产,短期不现实。从长期来看,美国也不可能实现全部进口替代。从总体来说,美国进口商不可能成功地将所有关税转嫁给出口厂商,相当一部分关税成本还是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这就可能相当程度上把美国的货币政策推向两难的境地。特朗普一直主张美联储降息,从而减轻国债付息的负担,而且通过降息促进实体经济部门生产增长。但是输入型通胀加大通胀压力,降息的概率和节奏就会下降。这样一来,就会对美国的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产生负面影响。近几个交易日美股确实大幅下跌。
问: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早就证明关税是把“双刃剑”。既然对美国也会带来一定的伤害,为什么特朗普仍然会坚持推进加征关税的政策?
梅新育:高关税是特朗普整个财政经济重构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宏观层次,他进行机构改革、裁撤机构与人员、压缩财政支出。在微观层面,他放松管制和简化税制,目标是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和主动精神,吸引资本和人才内流。
特朗普自认为,即使通胀压力上涨,他也能够在相当时间里保持足够的政治支持率优势,这是非常关键的。
另外,目前美国民主党可谓是群龙无首,深陷指导思想和组织全面混乱,无法对特朗普构成足够的挑战。即使是通胀压力会有所上升,但是他在驱逐非法移民、机构改革、反腐方面获得了相当强的支持。而且,他还可以把通胀压力归咎于是前任拜登造成的。
谈应对措施:树立底线思维,做备份战略
问: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欧盟、日韩和其它发展中的经济体有哪些不同的影响?为什么特朗普会以损害和传统盟友关系的代价,也要加征关税?
梅新育:我认为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可能差不太多,主要还是看国家的经济外向度如何。但是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综合国力较强,可能在与美国谈判上,能够多一些筹码,应对关税挑战多一些回旋空间。
至于为什么美国宁愿以损害和传统盟友的关系也要加征关税,我认为归根结底,是美国已经无法原样维持原来的霸权关系。美国国内的实体经济部门,制造业的基础本身趋向衰败。在财政削弱、债务负担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美国越来越无法承受霸权关系下的资源支出,因此美国需要进行战略收缩。
另外,我觉得这次美国“对等关税”政策,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它发展中经济体对我国形成的“赶超”压力。这也为其它发展中经济体提供了教训。2018年美国向中国加征关税的时候,不少国家以为是创造了中国的产业链向他们转移的机会,一些国家把这个“梦”做得非常“美”,特别是印度。现在这个“梦”该清醒了,与其指望靠排挤中国而上位,不如选择与中国合作共赢更现实。
问:从应对的角度,中国经济如何面对一个关税壁垒上升的全球经贸环境?扩大内需、产业转型、推动新的贸易规则,哪个最关键重要?
梅新育:我认为,首先需要从思想认识上看到,这是新冷战“总体战+持久战”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发展进程中一场不可避免的“大考”。我们需要正视挑战的严峻性,同时我们也要有信心。
第二点,虽然特朗普政府这次发动了全面覆盖的关税战,但是相较于2018年发动仅针对中国的贸易战,情况还是要相对好得多。当时其它一些经济体还想从中牟利呢,这次可能还会使一些经济体倒向中国一边。美国实施的无差别、全覆盖的高关税,可能还会使所有遭受高关税的经济体组成一个共同市场,这个市场可就比美国市场大多了。
第三点,我也认为,我们需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会继续深入演变。这场“关税战”甚至标志着美国实质上退出了世贸组织,世贸组织已经实质上开启了解体的进程,这不是危言耸听,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未来的发展规划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
我之前的文章提到这样的观点,但是有些人可能很难接受这样的判断。我认为我们应该正视客观规律和冷峻的现实,做好底线思维。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抓住、而且充分利用了百年难遇的战略机遇窗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担心,如果世贸组织未来面临解体,会不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不可愈合的创伤?冲击不可避免,而且不会小;但是我认为,我们要树立信心,我们更需要关心,如果未来世贸组织真的出现实质解体,我们在应对中短期冲击之后,能不能利用这个时机开启新的更广阔的发展新天地。
比如,我们的“一带一路”准确定位究竟应该是什么?我认为,“一带一路”的定位不应该是如同很多人主张的那样向区域自贸协定发展,而应该是多边贸易体系的备份。我十年前就开始提出这个主张了,但这个观点长期是少数派,现在来看,我认为这个观点会有越来越多人赞同。至于其它的应对措施,比如扩大内需、产业转型等,都是在这个框架下面的具体策略。
最后,我认为,我们要用三重眼光来看待美国。第一,美国是我们的战略竞争对手,会在很多领域形成竞争关系,甚至是“生死格斗”关系。第二,中美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上仍然是合作伙伴。第三,美国、整个西方阵营是我们的借鉴对象。我们要总结汲取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现在特别是要总结汲取英美作为国际体系主导国家在维护自己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比如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避免国内产业的空心化,如何应对后发经济体的“赶超”等,美国可以作为我们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