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解惑,了解有用健康干货
近日
网上有人传言
“清明节不能问候‘早上好’”
是真的吗?
还有说法称
“清明节前后都不能问好
一直要到4月10日”
“今年是特殊年,要在意点”
↓↓↓
“清明节不能问好?”
没有民俗将此列为禁忌
对于“清明节不能问好”这类消息,大可一笑置之,更不用改变自己的问候习惯。因为不论是清明节前后,还是清明节当天,“早上好”“晚上好”等各种正常问候没有违反任何民俗或禁忌。恰恰相反,每年清明节前后,“不能问好”的谣言都会卷土重来,就是为了博眼球,误导公众。
追溯“清明节不能问好”说法的由来,大概率是因为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风俗。很多人觉得,这些场合比较肃穆,人们在寄托哀思,所以不适合问好。可是,一般的日常问候并不影响祭祖、扫墓的氛围,也没有民俗将此列为禁忌。当然,考虑到清明节祭扫的氛围,极少有人会祝他人“清明节快乐”。
虽然不祝“清明节快乐”,但不是说清明节就不能快乐。在清明节,一句“踏青快乐”就是非常贴切的祝福语。因为清明的风俗并非只有祭祖扫墓,还有踏青出游。自古以来,清明节就“身兼数职”。
从节气变成节日
清明节来源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它的本意是指春天已冉冉展开,除此之外,清明本身并不承担扫墓之类的民俗,之所以从节气变成了“节”,是因为在清明前面的两个特殊节日有关,一是上巳节,一是寒食节。
■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fú)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xì)”,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唐代的上巳节,具有与寒食清明相似的活动内容——踏青,并与后者呈初步融合之势。到了宋代,上巳节就与寒食清明一块过了。
■ 寒食节被定为清明节之前一日,关于它的起源学界并没有明确说法。不过在这一天,人们要禁烟火,吃冷食,并有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在唐朝,创造性地实行了双节同庆。唐玄宗时还有“寒食通清明四日”的规定,到了中唐大历年间,休假五日。唐宋以后,上巳、寒食与清明慢慢地合而为一了,上巳的踏青游园和寒食的祭扫便都附加到了清明这天。
清明前后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缅怀先人。高菊涧《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顺应春气
清明节气这样养生
清明相关风俗其实也跟中医养生密切相关。因为清明时节,天气明朗,草木萌发,桃李初绽,一派万物欣荣、清洁明净的美好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正是人体肌肤腠理得以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得以润濡的时候。
此时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顺应春气,扶助正气,升发阳气,为被缅怀故人的伤感情怀笼罩着的清明时节增添一份赏春的轻快气氛,以调节心情,舒畅情志,保证积极愉悦的生活态度。
清明起居 早起锻炼
清明节气之后自然界阳气逐渐旺盛,气温升高并且渐趋平稳,白天也越来越长,此时应适当早起,增加白天生活、工作、学习时间。清晨起床后,可着宽松衣服到柳丝吐绿的公园、河滨、岸边观赏绿色或锻炼身体,最好不要懒床。
清明饮食 慎食“发物”
清明节后进入暮春,气温升高,人体因阳气升动而向外疏发,体内外阴阳不平衡,人们气血运行波动较大,故应慎食“发物”。如海鲜、羊肉、公鸡、鸡头、鸭头、鸡脖、鸭脖、白酒等应不吃或少吃,以避免诱发旧病宿疾或过敏性疾病。
可适当食用一些如山药、红枣、枸杞子、豆制品、鸡鸭鱼肉等补血养肝,及韭菜、荠菜、菠菜、油菜、芥蓝、芹菜等和中通腑的食物。
清明运动 和缓有趣味
清明之后天气转暖,春风和煦,适合以下三类运动:
■ 和缓运动型,如健走、慢跑等,且走且跑且停,时快时慢,这种快慢相间的运动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改善心肺功能。
■ 休闲趣味型,如春游赏花、放风筝、踢足球等,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 保健养生型,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健身术,可强健人体的精气神,对中老年朋友更为适宜。
清明情志 适当宣泄
因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人们在此节气里多容易产生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难免念物思人、悲伤落泪。但此时不要以“有泪轻弹”为羞耻。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可以释放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缓解机体和心理的紧张,甚至还能减轻疼痛。
而在亲人和挚友面前流泪和倾诉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既可促进亲人间情感交流的同时,又有助于顺应时节,抒发肝气,开阔心境。所以无须掩饰,情到悲时,则适度宣泄,以调理情志。
此外,清明期间容易出现肝气偏旺,精神调养上要保持心情舒畅开朗,切忌遇事着急,甚至动肝火。可以听音乐、钓鱼或春游等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性情。
清明保健 注重调脏腑
清明节气,北方春旱多风,气温较低,乍暖还寒,而南方则多雨,气候阴冷而潮湿。为避免病邪缠人,大家不妨试试下面三个养生小妙招——调肝理脾除虚火。
清明节并非只有肃穆
除了扫墓还要积极参加户外活动、踏青
你的清明是怎么过?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劳动报综合自上海网络辟谣、广东中医药、广东省中医院、养生中国、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中医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辑:李霄审核:陆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