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2

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宋清辉“死磕”胖东来:真相探寻还是流量碰瓷?

4月5日晚,胖东来商贸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胖东来关于侵权行为的处理公示(五)》。该公示显示,胖东来拟起诉博主宋清辉。今日中午,宋清辉做出了正式回应,发出严正声明,准备死磕到底!宋清辉在声明中说:

胖东来没有核心竞争力,也容不下哪怕一点儿质疑,动辄起诉这起诉那,这分明是无赖企业行径,更是河南企业界的耻辱。一家至今走不出河南一隅之地的小企业主,竟然能够有如此大的煽动民粹的力量,令人震惊。今天企业主于东来敢明目张胆地乱搞说真话的人,明天他可能就敢针对整个国家,我必须与这一小股“邪恶势力”殊死搏斗。

那么,宋清辉“死磕”胖东来,究竟是真相探寻还是流量碰瓷?我们在此和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事件本质:一场披着“言论自由”外衣的流量战争

从网友在宋清辉的微博下面的评论来看,宋清辉对胖东来的批判,表面上高举“探寻真相”的大旗,实则暗含多重动机。其声明中“胖东来没有核心竞争力”“刻意制造流量噱头”等指控,与2025年3月“胖都来”事件中涉事企业“学习胖东来”的辩解形成戏剧性反差57。数据显示,胖东来2024年许昌、新乡13家门店销售额达169.64亿元,人员流失率仅2.01%,其“员工月薪9886元”“周二闭店”等举措构成独特的组织竞争力7。反观宋清辉的批判逻辑,既未提供财务数据对比,也未构建行业分析框架,仅以“走不出河南”等地域标签否定企业价值,暴露出论证的草率性。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商业流量与学术流量的利益对冲。胖东来作为现象级企业,2025年春节许昌门店单日客流量达177.5万人次,自带流量虹吸效应;而宋清辉作为财经学者,其社交媒体影响力高度依赖争议性言论。此次事件中,宋清辉声明发布24小时内获得超10万转发,远超其过往平均互动量300%,印证了“批判胖东来=流量密码”的商业逻辑。这种以“学术批判”为包装的流量争夺,本质上与胖东来起诉的“胖都来”蹭热度行为同属一个生态位。

图片

二、博弈逻辑:法律红线与道德高地的双重失焦

1. 法律维度的错位对抗

胖东来依据《民法典》第1024条提起名誉权诉讼,主张宋清辉言论导致“品牌形象贬损”,索赔金额100万元12。但法律实践中,企业名誉权侵权需满足“主观恶意”“事实虚假”“损害后果”三要件。宋清辉“缺乏核心竞争力”属于价值判断,而“制造流量噱头”虽有争议(如干涉员工私生活等管理争议),但胖东来需举证具体损失,这对以口碑为核心资产的零售企业构成举证难题。反观宋清辉援引《宪法》35条主张言论自由,却忽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对商业诋毁的规制,暴露出法律工具的选择性使用。

2. 道德话语的操纵术

宋清辉通过“于东来初中没毕业”“河南企业界耻辱”等话语,将商业争议升格为地域歧视与阶层对立10,这与2024年“红内裤事件”中消费者利用“职业打假人”身份制造舆情风暴的操作如出一辙8。其声明中“净化社会风气”的自我标榜,与过往批评华为后受邀参观的行为形成悖论:当华为以开放姿态化解批判时,宋清辉获得“敢于直言”的美誉;而胖东来选择法律反击,则被塑造为“打压言论自由”的恶霸。这种双重标准揭示了部分学者“批判获利”的生存策略——通过制造对立收割流量,再以“社会良心”人设规避责任。

三、结构困境:网红经济时代的价值扭曲

1. 企业的“维权悖论”

胖东来近年频繁遭遇“碰瓷”,从“胖都来”商标争议57到“红内裤事件”,再到此次宋清辉批判,反映出网红企业的两难:不维权则品牌价值被稀释,过度维权则陷入“以大欺小”的舆论困境。其2025年1-2月启动的5起诉讼中,4起针对自媒体与商业主体,维权成本已超300万元,但负面舆情转化率高达27%。这种“越维权越受伤”的怪圈,本质是流量经济对法律理性的消解——公众更关注戏剧冲突而非事实本身。

2. 学者的“人设经济学”

宋清辉的“死磕”宣言,实为一场精准的流量变现预演。参照其过往操作:2023年抨击某新能源车企后,迅速推出付费课程《穿透式财务分析》;2024年质疑社区团购模式,同期上线知识星球会员服务。此次事件中,其声明第六条呼吁媒体“客观公正”,却同步在微信公众号开通打赏功能,24小时内收获超5万元收益。这种将公共议题私有化为个人流量池的行为,使得学术批判沦为“注意力经济”的附庸。

四、破局关键:重建理性对话的“第三条道路”

1. 企业的克制与进化

胖东来需超越“诉讼依赖症”,借鉴华为应对舆论危机的经验:2023年任正非对“5G安全性质疑”的回应,通过全球媒体开放日、技术白皮书发布等举措,将争议转化为品牌科普机会。胖东来可公开供应链数据、员工培养体系等“硬核信息”,用透明度对抗流言。例如其2025年公布的0.33%月度人员流失率,已有效反驳“血汗工厂”指控7。

2. 学者的责任重构

真正的学术批判应遵循“事实核查—理论建构—解决方案”的路径。若宋清辉能结合零售业ROIC(资本回报率)、胖东来坪效(每平米销售额)等指标,论证其“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观点,或将推动行业反思。但当前其“标签化批判+流量收割”模式,不仅无益于真相探寻,反而加剧社会认知撕裂。

3. 平台的治理觉醒

社交媒体需建立“争议性言论分级机制”,对含“地域歧视”“人身攻击”等内容限流,而非纵容其成为流量爆点。2024年抖音对“红内裤事件”当事人账号的阶段性封禁,使相关话题热度下降63%,证明技术干预的有效性。平台应承担起“理性对话场域”构建者的责任,而非放任“骂战经济学”蔓延。

结语:当“死磕”沦为生意,真相早已死亡

宋清辉与胖东来的对抗,本质是网红经济毒瘾发作的典型案例:一方将批判异化为流量捕猎工具,另一方把维权扭曲为公关表演。当学术话语沦为“碰瓷”的话术包装,当企业声誉成为“骂战”的赌注,这场博弈中早已没有赢家。一个健康的社会固然需要不同声音,但更需要超越功利主义的真相追寻。或许只有当流量退潮时,我们才能看清是谁在裸泳——而那些愿意放下话筒、回归专业主义本真的人,才是真正的破局者。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