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2

评论

12

10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当「无价之姐」变为“扯头花”现场

AI划重点 · 全文约3211字,阅读需10分钟

1.《乘风破浪的姐姐》第六季引发观众怀念第一季,认为那时的节目更具心气和野生感。

2.然而,第六季节目中的真人秀成分加重,导致舞台表现和观众注意力分散。

3.为了吸引观众,节目组需要在赛制上做出变化,避免锁组和人情世故的游戏。

4.同时,节目应充分发挥观众参与度,让每个人都能在节目中发挥作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金牌经纪人


聚焦文娱发展,洞悉爆款方法论~

图片

为什么大家怀念浪姐第一季?

撰稿:气泡水



《乘风2025》更新到第三期,仍然在假期里攻占了多个热搜。


二公组队,房琪拒绝叶童邀请,原因是担心叶童年纪大,没有太多精力,叶童回复她“我觉得你去这样怀疑我的精力,你真的很有问题”,这一幕火花四溅。


图片


一公和王蓉吵架的陈德容,在二公组队的时候没有队长选择,她的意向队长王珞丹高情商拒绝“我们下一轮可能没有那么幸运能选到慢歌,你跟到我的这个队有可能又是非常煎熬的过程,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选择”,又是一个名场面。


图片


以及吴宣仪的抓马选人,卡琳娜想选她的组,但她以为对方想尝试摇滚风格,结果其他队长听到这句话也集体灭灯卡琳娜,因为大家都不是摇滚风格。以为和vava双向奔赴,结果被她灭灯,导致一个人也没选上。


浪姐走到第六季,不缺话题度,不缺令人惊艳的姐姐,但#变味#一词还是冲上热搜,而节目越往下走,就越有人开始怀念第一季节目,认为那才是真正的“乘风破浪”。这不禁令人发问,观众们真正怀念的是什么?


01

“无价之姐”的心气


浪姐第一季之所以让人怀念,离不开姐姐们所展现的“心气”。“看我乘风破浪,多诚实的欲望”,第一季主题曲《无价之姐》正传递着这样朴素又直给的价值观,而身处其中的30+年龄的姐姐也卯足了劲儿想要证明自己,证明30+的女性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光亮。所以观众能够看到的她们都展现出了高浓度的欲望展现和自我认同。


比如当时的蓝盈莹,她参加节目的初衷是“干一行就要像一行”,初舞台唱跳俱佳直接拿下第一名,之后又作为队长丰富舞台元素,为了和更多人合作舞台主动加入新组,整个过程中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彼时她因此被热议,也遭受了质疑,但正符合了节目本身的概念,经过时间的验证,现在看来,也并无过错之处。


图片


孟佳和王霏霏也比较有代表性,虽然是女团出道,在韩国也有过一定的演艺经历,但在内娱知名度低,所以她们也是尽可能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想要被更多观众认识,最后也确实让大家看到了专业出身的舞台魅力。


第一季的姐姐其实都有一种观众希望看到的“韧性”和认真,就算是有名气有咖位的姐姐如宁静,也没有妄自尊大,即使嘴上吐槽,还是揣着速效救心丸坚持下来,当时她带领的加速舞蹈,就算是倍速演绎,舞蹈动作都相当之齐。她所演绎的《兰花草》舞台,那句“我慕天地广,花语意铿锵”也正让观众看到了女性力量的具象化


图片


但在第六季,明显就能看到有姐姐在“划水”,较为突出的就是陈德容,她舞蹈动作幅度较小,沟通起来又并不顺畅,导致整组的舞台效果并不好,但因为“人情世故”,以及赛制安排,没有人敢去得罪这位“白月光”女神,据小道消息,她又加入了整体水平比较高的组,直接被保送四公,多少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公平”。


第六季节目的“人情世故”相当直给,初舞台时就能够看出,评委的评价标准比较模棱两可,即使眼前的姐姐舞台效果不算好,但因为咖位大或者用到了“回忆杀”,就能得到比较高的评级,相比起来有些名气较小的姐姐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


图片


这背后有选角的原因,事实上,如果每年都要选出30名左右的姐姐来参加节目,那越往后越难免“竭泽而渔”,节目组需要咖位大流量大的姐姐们撑场面,而剩下的大部分人和这些人的地位悬殊,所以难免资源向一小部分人倾斜,无论是节目组还是姐姐们,都会顾及这些“人情世故”,这种情况从第二季到第六季,越发明显。


但当年第一季可谓“群星璀璨”时,很多姐姐咖位都比较有说服力,她们站在一起没有办法分出高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节目组会尽力激发姐姐们的潜能和胜负欲,一方面姐姐彼此之间会想要用舞台一较高下,更能放下自己的身段,这就和节目的核心传播点形成一种共振。


所以第一季不仅是节目本身火,姐姐们拼搏的精神也很火,又乘上中女话题的东风火上加火,让一批人翻红,得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022

“野生感”去哪?


浪姐第一季之所以让人怀念,离不开这个节目当时的“野生感”。就像是每个选秀节目第一季都会成为观众心中的白月光,节目组在摸索中实践所带来的创造力,比起当它已经拥有标准化流程,给到观众的看点会更多。


因为没有过案例参考,所以每个环节都并不完全意义上受控。无法押宝,人人都有可能是黑马;无法松懈,因为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才会有突围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很多意外之喜出现。


图片


此外,观众的参与度也很高。彼时第一季的第一期节目播出,正好赶上热搜被限定整改,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节目仍然成为现象级爆款,观众们自发地创作、寻找节目相关的话题,主动成为传播的一份子。


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把侧重点放在舞台本身,力求舞台出圈带动节目热度,所以观众看到了无法复刻的《大碗宽面》组,七个人年龄相仿唱跳俱佳,再加上张含韵的戏腔演绎,成就了直到现在都让人印象深刻的舞台。还有《情人》,姐姐们为了丰富形式,可谓是十八般舞艺轮番上阵。那一季能够被观众记住的舞台相当之多,整个舞台的严谨程度,甚至能够超过所谓的偶像选秀节目。


图片


彼时的姐姐们是真的为了“成团”努力,是因为节目承诺会有出道配套节目,那意味着努力出道就会有更多曝光。但经过这几季的节目,大家发现成团只是噱头,少了最根本的动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发现了真人秀的重要性,组CP会带来CP粉,做人设会带来话题,翻红比成团更重要,所以重心从舞台转移到了真人秀。


最为明显的是,组CP成为这个节目的一种标准化流程,第三季有刘恋薛凯琪的“热恋琪”,第四季有刘雅瑟和芝芙的“芙瑟”CP,第五季有陈丽君和陈昊宇的“宇露君沾”等等,又因为确实CP比舞台好看,观众的目光也转移到舞台之外。


尝到了“真人秀”的甜头,这种感觉在第六季越发明显,如第一期就出现了祝绪丹和王珞丹,张小婉和管乐的CP,如第二期就用镜头展现姐姐们之间对于舞台的矛盾,虽然这些都是从姐姐们的真实情绪出发,只是用镜头语言适度夸张,但仍然会让观众有重心偏移之感。


图片


从第二季到第六季,好像重点越来越偏移,所以绕了这么一大圈回来,在此时时刻,大家会越发怀念第一季,怀念那个有多个经典舞台,cp大乱炖每对都能嗑出花样,并且也不会一锁组就锁到底的时候。这种“野生感”才是观众看这个节目想要看到的30+姐姐的模样,才是真正能够让大家有动力追下去的钩子。


032

还能“中兴”吗?


浪姐播出到第六季,迎来了#变味#的热搜,其实这是正常现象,每个走到综N代的节目,都会有这样的瓶颈状态。观众也能够看出节目组在试图突破瓶颈,比如把场地改到海边,让大家对着海浪表演,颇有一种“乘风破浪”的物理意义。但其实效果并没有想象当中好,因为这种场地反而会让舞台表现力以及观众注意力分散到别处去。


《乘风》作为容纳了三十位女性明星唱跳的节目,在如今难出爆款的综艺市场,仍然是体量相当之大,也相当具有话题度的节目,所以它仍然是每年最有看点的综艺之一。而这个节目也确实让大家发现或者重新认识了一些闪着光的30+女性们,比如永远妥帖知性的侯佩岑,最年长但没有说教味的叶童,搞笑又高能量的张小婉和管乐,以及这些人之间的女性情谊。


图片


对于这个节目,当下最大的诉求,其实是希望能够迎来一场“中兴”。而想要达成这个目的,最大的转变就是要避免“行活”,一方面,需要在赛制上进行变化,不要锁组,虽然姐姐们会在人选上有一些惯性,但从赛制上还是要发挥一定作用,不要让这个游戏就这么变成人情世故的游戏。


另外,也不要有明显的“押宝”倾向,因为黑马永远是意料之外的。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节目每年都会出现“民选顶流”,前有王心凌,让一众中年大叔都投身于打call事业,直接让节目因为她而飙升关注度。现在有李晟。让一众00后也开始“摇人”投票,把她奉为自己的童年记忆,希望她能够有更高的声量。


图片


本质上,这是观众在抢夺话语权,他们倾注了自己的欲望,希望由自己选出来的那个人,在这个节目的处境因此被改变,而不是节目组选出来的明皇或者隐皇收割话题。这种思路其实和曾经诸多偶像选秀节目不谋而合。


所以其实浪姐也可以在赛制和衍生节目里在最大限度上让观众参与进来,不是象征性的给予权益,而是真正能够做到落到实处,这样观众可能也会对节目组产生更多信任,能够更有参与进来的欲望。


图片


04

结语


观众想从《乘风》里看到的是什么,无外乎是30+姐姐还能有与人生一战的心气,以及她们跳脱束缚的野生感。这在第一季里确实都有所体现,“无价之姐”们彼此之间有“丛林法则”,也有团结一心的合作,为了个人的欲望,为了团体的成功,不断在自我和集体的一份子中来回切换。


但如今却好像没有了那般“格局”,大家更像是“扯头花”,都把“翻红”写在脸上,无形中把自己困在了私欲的一亩三分地,反而失去了一种综艺的集体感,失去了观众想要看到的女性力量内核,而只局限于“个人秀”。节目走到第六季,初心内核与探索创新始终不能停下。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