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现任特朗普政府高级贸易和制造业顾问,是2025年4月2日出台的“对等关税”政策的主要策划者和推动者。
在中国考察形成理论
纳瓦罗1950年7月15日生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在加州长大。他1972年毕业于塔夫茨大学,主修公共政策,1979年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能源经济学家罗伯特·斯托博(Robert Stobaugh)。他的博士论文题为《电力市场效率分析:加州案例》,研究电力定价机制,与贸易经济学无直接关联。
1981年,他加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经济系,担任助理教授,1985年升为正教授。他早期研究集中于能源政策和家庭理财,1984年在《能源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分析加州电力市场改革,1987年在《金融教育杂志》探讨个人投资策略。
1990年代,纳瓦罗的研究转向国际贸易。他1996年出版《新千年经济学教科书》,首次提出贸易逆差对美国就业的潜在影响。他在加州大学任教期间,常带学生到圣地亚戈港考察,记录中国进口商品的集装箱数量。他在2001年《圣地亚戈联合论坛报》专栏中写道,1999年一次港口考察中,他发现中国货占进口总量的40%,此后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崛起。
纳瓦罗对中国经济的兴趣促使他多次前往中国考察。他在2006年《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The Coming China Wars)一书中提到,2001年首次访问中国,目的地是广东省东莞市。他参观了一家生产电子产品和玩具的工厂,记录工人每日工作12小时,月薪约100美元。他写道,工厂流水线“堆满即将运往美国的商品”,并拍摄了生产线照片,后来在加州大学课堂上展示。他在书中称,这次考察让他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对美国构成威胁”。
2004年,纳瓦罗再次赴中国,考察上海和深圳的工业区。据《洛杉矶时报》报道,他曾与加州大学同事前往上海浦东新区,参观一家国有钢铁厂。他记录下厂房规模和钢材产量,注意到产品标有“出口美国”的标签。他在笔记本中写道:“中国用廉价钢材淹没美国市场。”2005年,他到深圳考察电子装配厂,看到工人组装手机和电脑零件,生产线24小时运转。他后来在2011年《致命中国》(Death by China)一书中写道,深圳工厂的效率“令人震惊”,但“以牺牲美国工人为代价”。
这些考察经历成为纳瓦罗贸易理论的基础。他在2008年接受CNBC采访时说:“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证明,全球化不是双赢。”他未公开考察的具体行程或官方许可细节,但多次在演讲中展示相关照片,包括东莞工厂的流水线和上海码头的货柜。他的学生回忆,2005年一次课堂上,他播放深圳工厂的视频,称“这是美国制造业的墓地”。
网红经济学家
纳瓦罗基于考察经历出版了一系列书籍。他在书中引用一位“经济学家”罗恩·瓦拉(Ron Vara)提供数据支持。2019年,《高等教育纪事报》披露,“罗恩·瓦拉”是纳瓦罗名字(Navarro)的字母重组,是虚构人物。纳瓦罗称这是“文学手法”,但未提交证据证明书中数据来源。他的加州大学同事表示,他从未在学术会议上解释此事,此事导致他在经济学界的声誉受损。
纳瓦罗的政治生涯始于1990年代。他注册为民主党人,1992年竞选圣地亚戈市长,初选获胜,但在决选中以38%对62%输给共和党候选人苏珊·戈尔迪(Susan Golding)。他竞选时承诺改善交通、推广节能灯泡,支持加州环保法规。
1994年,他竞选圣地亚戈县监事会成员,获27%选票落败。1996年,他竞选第49国会选区代表,以49%对51%输给共和党人布赖恩·比尔布雷(Brian Bilbray)。2001年,他再次挑战比尔布雷,获38%选票失败。他在竞选中多次展示从中国进口的玩具,称全球化“掏空本地经济”。
2008年,纳瓦罗支持希拉里·克林顿竞选总统,在加州初选集会上称她“关注工人利益”。他2012年在CPAC(保守派政治行动会议)发表演讲,批评奥巴马的自由贸易政策,称其“让中国得逞”。这一转变使其脱离民主党立场。
虽然在学术界他遭到鄙视,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通过炒作,纳瓦罗让自己成为一个网红经济学家。
2006年,他出版《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书中警告中国通过汇率操纵和出口补贴损害美国经济。2011年,他推出《致命中国》,以更激烈的语气指责中国制造业“摧毁”美国就业。这本书不仅成为畅销书,还被改编成同名纪录片,由演员马丁·辛(Martin Sheen)配音,于2017年上映。纪录片通过戏剧化的叙述和视觉效果,将纳瓦罗的观点推向更广泛的公众。
他在加州大学课堂上展示从中国考察中拍摄的工厂视频,吸引学生关注,后将这些素材用于书籍和纪录片宣传。此外,他在社交媒体和公开演讲中保持高曝光率,2012年参加保守派政治行动会议(CPAC),以“中国威胁论”赢得茶党支持者注意。
他在圣地亚戈五次竞选公职失败,每次都以激烈言辞和展示中国商品为噱头吸引眼球。这些行为虽未带来政治成功,却让他在反全球化圈子中崭露头角。到2016年被特朗普团队招募前,纳瓦罗已通过书籍、媒体和争议性事件,建立起“网红经济学家”的公众形象,尤以“反华斗士”标签深入人心。
加入特朗普团队
2016年,纳瓦罗加入特朗普竞选团队,这一过程始于贾里德·库什纳,过程中充满了戏剧性。
据《名利场》报道。在2016大选中,特朗普团队缺少一名精通中国经济的顾问,特朗普要求女婿库什纳寻找对华政策专家。库什纳当时30岁,无政治或经济背景,在亚马逊网站搜索“中国经济”时发现《致命中国》。他被书名吸引,订购后阅读,决定联系纳瓦罗。库什纳通过加州大学公开电话簿找到纳瓦罗办公室电话,直接拨打。纳瓦罗回忆,通话中库什纳说:“唐纳德读过你的书,想见你。”
对于这些报道,特朗普过渡团队曾经极力洗地,称特朗普2011年读过《致命中国》,对其观点印象深刻。
2016年8月13日,纳瓦罗在特朗普新泽西贝德明斯特高尔夫俱乐部首次会面。他提交备忘录,建议对中国商品征收45%关税,称可减少贸易逆差。特朗普当场称其为“我的贸易家伙”,并要求他加入团队。
9月26日,纳瓦罗与威尔伯·罗斯合著特朗普经济计划白皮书,预测减税和关税将增加1100万个就业岗位,将GDP增长率提升至4%。MIT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分析该计划,称其假设“忽略物价上涨效应”。2016年11月7日,370位经济学家(包括19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致信《华尔街日报》,警告特朗普政策将引发衰退。纳瓦罗回应称,这些经济学家是“左派分子”。
发动关税大战
特朗普胜选后,纳瓦罗被任命为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2018年3月,他推动对钢铝加征25%和10%关税,称中国“偷窃美国技术”。2020年,他担任国防生产法案协调员,负责疫情期间医疗设备采购。国会2021年报告显示,他采购42.9万台呼吸机,合同总价6.47亿美元,比市场价高5亿。2022年,他因拒绝配合国会调查2020年选举被控藐视国会罪,2024年1月25日被判四个月监禁,出狱后重返特朗普团队。
2025年4月7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至少10%的“对等关税”,部分国家税率高达54%。这一政策由纳瓦罗主导,策划始于2024年特朗普胜选后。
2024年11月6日,特朗普宣布胜选,12月4日通过Truth Social确认纳瓦罗为第二任期高级贸易和制造业顾问。纳瓦罗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组建贸易政策小组,成员包括前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经济顾问斯蒂芬·摩尔和制造业协会代表詹姆斯·费尔南德斯。据《彭博社》报道,12月10日,他在特朗普海湖庄园提交首份备忘录,建议对所有进口商品设定10%基准关税,对“贸易违规国”加征额外税率。他引用美国商务部2023年数据,贸易逆差达8392亿美元,称关税可“迫使他国谈判”。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职后,纳瓦罗被任命为贸易政策协调员,办公地点设在白宫西翼。1月25日,他与财政部长候选人斯科特·贝西在财政部会议室会晤,商讨关税收入如何补贴制造业。1月28日,他在白宫会议室展示幻灯片,列出对中国(25%)、欧盟(15%)和墨西哥(20%)的关税方案,预测每年新增税收2000亿美元,计划用于基础设施和农业补贴。
2月3日,他与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罗恩·约翰逊在国会山会晤,协商豁免条款,同意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设定“国家安全例外”,需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兑现。
2月15日,纳瓦罗委托商务部起草行政令初稿。2月18日,他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向特朗普汇报,建议将税率上限设为54%,针对“汇率操纵国”。特朗普批准,并要求4月初实施。
3月5日,纳瓦罗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展示一张标有受影响国家的世界地图,称关税是“对全球化掠夺的还击”。3月15日,他与美国商会代表在华盛顿会面,企业表达对供应链中断的担忧,他承诺“逐步实施”但未给出时间表。
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签署行政令实施对等关税,纳瓦罗也出席了这次发布会,共同开启了关税大战。
这位特朗普草台班子团队的网红专家,以自己对经济的偏颇理解,以个人之力推动美国向全世界发动贸易战,将世界经济带入深渊。他的经历证明,草台班子或许能赢得选票,却难以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