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对黎顺德来说,是一个柳暗花明的故事。一个平常的早上,他匆匆走入实验室,调节好仪器后,将手套箱的温度由最低依次调到最高,开始制备器件。“就是这个!”温度果然对器件制备产生了显著影响,昨晚睡前偶然聊到的idea竟打通了长久困扰的堵点。黎顺德长舒一口气,顾不上感受此刻的激动,再次投入下一步的试验与验证工作中。
2024年,黎顺德共发表两篇Nature(含共一),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日日夜夜,“这个过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有低谷也有突破,慢慢地学会用更平和的心态来看待”。
在科研道路的两侧
发Nature是“打怪升级”的过程
从硕士生到博士生,将来还可能从事独立科研工作,这一过程中思维的变化是挺重要的。
实现电池性能提升
只是打怪通关的第一步
论文投稿的过程才是
“玩家升级”的重要关卡
从2023的初夏到盛夏
投稿、退稿、修改
再投稿、再退稿……
接连碰壁让原本
信心满满的团队陷入低谷
那段时间,黎顺德
全身心都扑在课题研究上
吃饭想、睡觉想
“可能进入状态了
有天睡觉前
突然与罗德映教授聊到
温度这个因素
第二天马上到实验室去试”
以温度为切入口
黎顺德和团队
进一步发现高密勒指数(211)
晶面的“自钝化”
以及“形成相干晶界”的特性
并利用这种特性
实现高质量
微米级钙钛矿厚膜的制备
最终得到稳定性好的
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黎顺德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科研是日久生情的奔赴
走上科研这条路,其实有种“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感觉。
材料晶体学感兴趣
在上《材料分析方法》课程时
他发现自己
对这方面知识
理解、掌握得都很快
怀着对专业方向的兴趣
他摸索着走上了科研道路
博士研究刚开始时
实验结果几乎没有正反馈
一组组数据做下来鲜有进展
黎顺德和课题组
基于既有经验
不断对其做微小调整
慢慢地在95%负反馈中间
会偶然出现一次正反馈
“特别开心
感觉自己正在接近研究中一些
比较本质的东西”
也是从这时开始
黎顺德对科研的兴趣
真正被激发
尽管每天都要投入
10小时左右的时间到科研里
一天高强度的工作下来
却不觉得累
发表Nature文章中的关键数据
生命需要劳逸结合
我会不定期彻底地放松一下,相当于回血充电。
尽管在科研学工中
黎顺德是实打实的J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
却是松弛开朗的ENFP
有计划的劳逸结合是他
平衡日常与工作的关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