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打怪升级”发Nature,身心放松逛公园,他是北大年度人物黎顺德!



科研对黎顺德来说,是一个柳暗花明的故事。一个平常的早上,他匆匆走入实验室,调节好仪器后,将手套箱的温度由最低依次调到最高,开始制备器件。“就是这个!”温度果然对器件制备产生了显著影响,昨晚睡前偶然聊到的idea竟打通了长久困扰的堵点。黎顺德长舒一口气,顾不上感受此刻的激动,再次投入下一步的试验与验证工作中。

2024年,黎顺德共发表两篇Nature(含共一),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日日夜夜,“这个过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有低谷也有突破,慢慢地学会用更平和的心态来看待”。

全文共1678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图片

在科研道路的两侧

黎顺德也正创造
自己的多重燕园身份
党支书、团支书
学生兼职辅导员
实践领队……
未名湖畔、博雅塔旁
他用“唠嗑”联结起支部成员
天南海北、城镇乡野
他用步履描摹社会光影

他就是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2021级博士生
2024年学生年度人物
黎顺德


发Nature是“打怪升级”的过程





从硕士生到博士生,将来还可能从事独立科研工作,这一过程中思维的变化是挺重要的。

在黎顺德看来
‍‍‍‍表Nature更像
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
创新科研是在
强化自己的“装备”
发表论文则是
对领域“地图”进行优化

黎顺德的主要研究方向
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其中一个核心性能
指标就是光电转换效率
在长达近一年半的科研攻坚后
2023年3月份
黎顺德所在课题组
拿到了第三方
性能认证报告
证明光电转换效率
实现了有效提升

实现电池性能提升

只是打怪通关的第一步

论文投稿的过程才是

“玩家升级”的重要关卡

从2023的初夏到盛夏

投稿、退稿、修改

再投稿、再退稿……

接连碰壁让原本

信心满满的团队陷入低谷


铆着一股劲,黎顺德
和团队成员开始大改文章
将底层逻辑推翻重来
在仅保留原来框架
1/4部分的基础上动工
“当时我们一边在修改文章
一边继续提升器件性能”

那段时间,黎顺德

全身心都扑在课题研究上

吃饭想、睡觉想

“可能进入状态了

有天睡觉前

突然与罗德映教授聊到

温度这个因素

第二天马上到实验室去试” 


以温度为切入口

黎顺德和团队

进一步发现高密勒指数(211)

晶面的“自钝化”

以及“形成相干晶界”的特性

并利用这种特性

实现高质量

微米级钙钛矿厚膜的制备

最终得到稳定性好的

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图片

黎顺德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科研是日久生情的奔赴




走上科研这条路,其实有种“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感觉。

本科时,黎顺德便对

材料晶体学感兴趣

在上《材料分析方法》课程时

他发现自己

对这方面知识

理解、掌握得都很快

怀着对专业方向的兴趣

他摸索着走上了科研道路


博士研究刚开始时

实验结果几乎没有正反馈

一组组数据做下来鲜有进展

黎顺德和课题组

基于既有经验

不断对其做微小调整

慢慢地在95%负反馈中间

会偶然出现一次正反馈

“特别开心

感觉自己正在接近研究中一些

比较本质的东西

图片
黎顺德在实验室工作

也是从这时开始

黎顺德对科研的兴趣

真正被激发

尽管每天都要投入

10小时左右的时间到科研里

一天高强度的工作下来

却不觉得累

图片

发表Nature文章中的关键数据


生命需要劳逸结合




我会不定期彻底地放松一下,相当于回血充电。

尽管在科研学工中

黎顺德是实打实的J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

却是松弛开朗的ENFP

有计划的劳逸结合是他

平衡日常与工作的关键方法


高强度工作一段时间后
黎顺德便进行短暂的抽离
和搭子打打羽毛球
约饭聊聊天
或者带本书去逛公园
“学校周边大大小小公
我可能已经逛了近20个
有的去了不止一次
春秋时节,阳光晒着
看看老人小孩,就很放松”

在黎顺德看来
身处北大这样一个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地方
只要坚持拾级而上、不断探索
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进方向

图片

图片
综编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ID:iPKU1898
作者:张一涵
网络编辑:徐君怡
责任编辑:张云
监制:宋明晏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