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杂志上新|第680期:都在酒里

很少有事物像酒一样既矛盾又自洽。 酒常常被认为充满自由恣意的想象,欢庆场景总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酒也承载着失意落寞的愁绪,再多苦闷不如“拟把疏狂图一醉”。
古往今来的人们,似乎都笃信情绪与心事易溶于酒精,有酒企干脆在广告词里喊出“将所有的一言难尽,一饮而尽”。
《新周刊》去年的专题《喝不明白——中国人的酒事与心事》捕捉了这种时代情绪:无论如何,酒是喝不明白的,而越是不明白,越是需要再喝一杯。
早在2010年,《新周刊》曾借专题《酒桌即中国》提出“酒是催化剂,桌是能量源”。在中国,酒是文化、礼仪、历史、风俗,最后“酒酒归一”,酒是关系,酒桌即中国。 典型的中国式酒桌是什么样的?
主陪、副陪、主宾、副宾,次序分明;摆酒、倒酒、敬酒、让酒、挡酒、醉酒等一系列行为,都包含着复杂的意蕴。此时喝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如今,随着年轻人不断“上桌”,我们或许正在告别传统的酒文化,进入去中心化的“后酒桌时代”。
喝最贵的酒,或喝最便宜的酒;有文化地喝酒,或随心随性地喝酒;在大城市喝酒,或在乡村集市喝酒…… 当从等级森严的酒桌起身,中国人便能透过酒杯,直面世界的千奇百怪、感受生活的千姿百态。
在“后酒桌时代”,开启人与人、人与酒之间新的相处模式,自信而轻盈,清爽又独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