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巨头苹果公司一项代号为“Project Mulberry”的AI医疗计划被披露,苹果版“AI医生”最快或可在2026年上岗。
这是苹果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医疗健康战略部署,不仅苹果手表已能支持心脏、呼吸、月经周期、睡眠、运动健身等人体健康情况的监测,同时苹果无线耳机、Apple Watch也已在拓展“助听功能”、“睡眠呼吸暂停功能”等相关医疗功能。
无独有偶,4月初西门子也高调宣布斥资51亿美元收购生命科学数据公司Dotmatics,拓展人工智能+医疗研发、制药、生物技术等版图。更早之前,亚马逊、谷歌、微软、英伟达等均已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砸下重金。
而以Deep Seek为代表,国内诸多药企、科技企业、AI公司和医院早已站到了AI+医疗的风口上,例如华为近期宣布组建医疗卫生军团,重点构建AI辅助诊断解决方案体系,推动医疗大模型在临床场景的应用。腾讯、讯飞、京东等也相继落地了AI+医疗大模型。
毫无疑问,AI带来的是一场效率革命,人工智能大势所趋,从企业到机构甚至一线临床医生,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因此这不仅是一场医药、科技企业的突围战,亦是一线临床医生的突围战。
万亿市场与效率革命
目前,基于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医药企业正在布局AI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落地也在加速,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正徐徐打开。
以医疗企业为例,华大基因、金域医学、贝瑞基因、迪安诊断、迈瑞医疗等十余家企业均有相关的AI应用技术或产品服务,涉及的领域包括乳腺癌数据报告、宫颈癌筛查、辅助诊断、多组学数据库等。如与华为、腾讯均有合作的金域医学,旗下就有支持医检项目推荐、报告解读与诊疗建议的智能体应用“小域医”;以及聚焦宫颈癌筛查的数字病理AI系统、检验全流程数字化平台等。
因此,无论是药企、公共卫生系统还是医疗机构,已落地的AI应用场景不断扩容。在医药企业端,AI可以加速药物的发现和设计,助力临床试验的规划与高效执行,同时推动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提质增效;医疗机构方面,重点在于公共卫生管理、检测和资源分配。
医疗机构是目前AI技术应用最广泛也最为积极的主体之一,包括医学影像分析、辅助诊断与决策、健康管理与远程医疗和基因多组学等在内的多个场景,AI正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落地的智能医疗大模型已超200个,涉及各细分领域场景,接入相关智能化应用的三甲医院,亦达百家以上。
以深圳为例,截至目前已有近450个人工智能产品在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用落地,其中临床医疗服务类就有404个。深圳卫生健康委还计划联合深圳多家AI头部企业,探索全AI示范医院建设,建设数智化、标准化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2025西派会大会联合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也曾在大会寄语中表示,从病理研究到药物研发,从患者诊疗到术后看护,AI的应用场景已经覆盖了医疗行业的全链条。“通过整合全球医疗数据,AI可以为医生提供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诊疗方案,帮助医生做出更精准的临床决策。”
“AI+医疗”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利用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同时降低成本,并推动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诊断时间大幅缩短,医疗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这一点在北京天坛医院早期进行的测试中展露无遗——AI系统处理300个病例仅需半小时,而人类医生需10小时以上。
另据欧洲医疗技术协会MedTech Europe的测算,AI医疗每年可凭借对医疗系统的赋能,节省相当于2000亿欧元的成本,并释放18亿个工时,相当于增加了50万名全职医疗专业人员。
但在这场医疗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变革中,当AI凭借其强大的功能重塑医疗生态,并被冠以“医生”之名后,作为一线临床诊疗决策者的医生却也因此卷入外界的争议中,甚至引发真正的医生是否会因此失业的讨论。
尽管答案是否定的,但争议的背后也道出了当前AI+医疗应用广阔前景下的另一面:如何平衡技术的创新突破与应用规范,使之获得更长远和稳定的发展?
AI+医疗的规范化
4月7日,北京市医保局等九部门发布了一份《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2025年)》的通知,其中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创新发展部分,除了明确支持AI+病理等医疗场景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还重点提及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完善监管评价措施,促进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融合创新规范发展。
“规范”发展的提出,实际便折射了目前AI+ 医疗这一大热话题背后更本质且深层次的问题——AI本质上是一种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的工具,在充分挖掘其潜力的情况下,如何安全、合理地在一线临床中使用这个工具,同样值得思考。
今年以来关于AI看病、AI自动生成处方等话题一度引发社会广泛讨论,AI医疗应用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为加强相关应用的监管,多地也针对性地出台了相关地限制性措施,包括禁止使用AI自动生成处方、不得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等,但更多的监管细则,仍有待明确。
AI作为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一种高效辅助工具,应该是医生实现精准诊疗的助手,而非万能的替代者。而对位于临床诊疗一线的医生的来说,AI+医疗应用带来的则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教授就曾公开表示,未来AI不会取代医生,但不懂AI的医生会被懂AI的医生所取代,“用AI来提高工作效率,把更多的时间都还给医生和患者。”
换言之,未来医生需要在熟练运用AI应用方式和机制的情况下,与AI形成一种协作模式,并利用这一工具作出更精确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如2025西派会联合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华在大会寄语中所言,变革当前,医生作为临床诊疗的决策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发现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推动临床诊疗进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
为帮助广大临床医生更好地把握AI+医疗的未来趋势和技术应用,5月9-10日,以“新支点 新提速——迎接生物科技与数智化交融的医疗新生态”为主题的2025西派会将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启幕。
大会汇聚近百位三甲医院权威专家与学科带头人,聚焦肿瘤诊疗中的术前评估、方案制定、疗效监测等全流程关键环节,为临床医生提供"标准化诊疗框架+个性化方案推荐"的综合解决方案。
大会议题涉及消化肿瘤、乳腺肿瘤、肝胆肿瘤等多个领域,囊括最前沿的人工智能诊断应用、临床实践案例、乳腺癌早期筛查与精准策略探索、生成式大模型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等,多位重磅嘉宾将为参会者带来一场AI浪潮下的高质量医学研讨。
◆新康界广泛征集投稿,内容可涉及医药政策、研发动向、资本市场等产业相关话题,投稿请发送至(zhongsiqian@sinohealth.cn),请注明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