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在湖北武汉逝世。
4月7日央视新闻采访黄旭华女儿黄燕妮时,她表示:她都退休了,父亲也还没有放下核潜艇,她的父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
而潜艇兵是军队中最特殊也最辛苦的兵种之一。
在深海潜伏的极端环境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漫长的任务时间,还需要在逼仄封闭的空间里承担心理和生理上的巨大压力。
而潜艇上的饮食问题,则成为他们生活中绕不开的重要挑战。
因为潜艇需要极致的静音能力,连剁一根排骨都可能带来不可忽视的危险。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潜艇兵是如何解决饮食问题的呢?
潜艇饮食的特殊限制
潜艇对噪音的控制要求极为严格,这直接关系到潜艇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
在静音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仍有潜艇能因噪音暴露位置而被探测。
因此,在潜艇上,任何日常看似简单的行为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包括烹饪。
正常的厨房里,切菜、剁肉、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等都司空见惯,但在潜艇里,这些声音可能被敌方反潜侦测系统捕捉到,成为潜艇被攻击的原因。
为了避免这一风险,潜艇兵在执行潜航任务时,厨房操作要尽可能“无声化”。
剁排骨这种行为基本被禁止,潜艇兵走路都要刻意蹑手蹑脚,以避免发出多余噪音。
饮食保障:从罐头到预处理食材
由于潜艇任务时间通常长达1~3个月,新鲜食材的保鲜问题成为首要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潜艇兵的饮食主要依赖两种方式:即食食品和预处理好的食材。
最常见的即食食品是罐头,这些罐头包括红烧排骨、皱油蹄膀、红烧鸡翅根等种类。
虽然罐头食品保存时间长、食用方便,但口感和味道始终无法与现做的菜肴相比。
长时间食用罐头,会让潜艇兵对这种食品产生厌倦感,甚至出现心理上的抗拒。
此外,潜艇在岸上补充食材时,也会提前将肉类和蔬菜切好并真空包装,以减少后续烹饪时的噪音。
炊事班在潜艇上的烹饪方式主要依赖电炉、烤箱和微波炉。
这些厨具噪音较小,适合潜艇环境。
炖煮和烤制菜肴是潜艇炊事班的首选方式,既能减少噪音,又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风味。
潜艇兵的心理和身体挑战
潜艇的封闭环境不仅对饮食提出限制,更对潜艇兵的心理和身体产生显著影响。
长期处于幽闭空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幽闭恐惧症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潜艇兵的心情,也会让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出现食欲不振等身体反应。
从饮食角度出发,炊事班在设计菜单时会尽量考虑心理调节的因素,例如提供有助于减压的食材。
此外,由于潜艇空间狭窄,潜艇兵的运动量极为有限,且长期缺乏阳光,这导致许多人出现便秘等健康问题。
为缓解这一症状,潜艇上的饮食会刻意增加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的食材,如豆类、杂粮等,帮助调节身体状态。
潜艇上的炊事员的工作压力也极大。
潜艇厨房空间狭小,往往只能容纳1~4人操作,且温度常常高达50摄氏度。
炊事员不仅要高强度工作,还需要精确计算食材储备,确保在任务期间不会出现饮食短缺问题。
全球对潜艇饮食的解决方案
不同国家面对潜艇饮食保障的问题都有各自的解决方案。
美国潜艇饮食一直以高标准著称,他们拥有专门的营养师团队设计菜单,甚至为士兵提供牛排和鲜榨果汁,尽可能让潜艇兵的生活条件接近地面。
此外,美国潜艇的静音技术较为领先,炊事班可使用更多厨具烹饪,饮食种类更加丰富。
俄罗斯潜艇则偏向实用性,主要以腌制食品和罐头为主,保证长时间储存的同时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
而我国潜艇的饮食保障水平也在显著提升。
随着静音技术进步和冷库设计优化,中国潜艇兵能够享受到更接近家常菜的饮食,炊事班在节庆日甚至会提供饺子、汤圆等文化食品,以提升士气。
未来潜艇饮食的技术与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潜艇饮食保障在未来将更加优化。
例如低噪音厨具的研发将为炊事班提供更多烹饪选择,新的食材储存技术(如冷冻干燥和真空包装)也会让潜艇兵的饮食质量进一步提升。
同时,心理学研究正深入探索如何通过饮食改善士兵心理状态,例如设计含有助眠成分的食品,帮助潜艇兵缓解压力和睡眠问题。
潜艇兵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深海环境中对生命的坚守。
从无声的厨房到三个月的罐头,每一份食物的背后,都是炊事班与科技的默默奉献。
尽管潜艇环境充满挑战,但这一领域的不断突破,让深海中的生活正在逐步改善。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好奇!全军伙食标准最高兵种之一的潜艇兵们都吃些啥?》
环球网:《分享|舌尖上的食堂第9站:神秘的潜艇兵》
新华网:《一级军士长带你探秘潜艇上的炊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