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十九峰的积雪融化时,山脚下便会浮起一条“流动的河”。南诏时期的马帮曾驮着盐茶从中踏过,马蹄铁在青石板上凿出的凹痕,跨越千年,至今仍盛着三月时节的雨。
当驼铃变成二维码,当盐茶交易变成数据流动,当游客手持自拍杆穿梭在非遗工坊与网红美食摊铺之间,三月街,这个西南边疆地区民族物资交易的活态博物馆,正在经历比马帮消失更深刻的文化嬗变。地方志中记载的骡马市集被智能物流网络取代,传统赛马会更新为短视频平台的猎奇素材,药材交易退让与更为日常刚需的“逛吃逛吃”,三月街似乎也迎来了其农耕文明基因与数字文明浪潮碰撞的“困境”。
2024年三月街民族节盛况
#01
现代冲击下,三月街的改变必然发生
从茶马古道时期的物物交换,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资交流会,再到全球化浪潮下的文旅综合体,三月街的功能迭代映射着西南边陲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史。当商业形态从骡马驮队转向跨境物流,当信息传播从口耳相传升级为数字媒介,经济基础与传播方式的双重变革,必然催生文化表征形式的更迭。因此,作为滇西地区延续千年的物质交换与文化交融平台,三月街的演变本质是地域文化应对现代性冲击的适应性实验。
曾经三月街上的“顶流”——大牲畜交易市场,如今已淡出视线
“三月街,变味了”“记得小时候逛三月街……”“那时候没有快递,买东西主要还是要去三月街”……每年开街前,都能听到不少这样的声音。
在这场适应时代的改变中,也让三月街正经历着集体记忆的断裂与重构。也正因为传统商贸功能的弱化改变,如今的三月街被赋予了更多情感价值,成为乡愁的载体,“逛月街”更多成为了“逛情怀”,三月街也从过去重要的物资交易会,更多成为大理具有代表性的各县市文化、特产集中展示地。
2024年三月街集市上的非遗文创,受到不少市民游客青睐
“想念以前的三月街”“还是十多岁时候逛的月街有意思”……在我们不断追忆往昔时,当三月街被压缩成照片上的风景、短视频里的BGM时,我们焦虑的或许不是传统的消逝,而是害怕失去与这片土地共振的支点。
#02
符号狂欢背后,比乡愁更坚韧的生命力
“传统的三月街,还剩下什么呢?”
在叹息改变时,我们是否意识到,那些讨价还价的烟火气、拥挤的汗味污渍、排起队伍的等待、跨越语言障碍的交易智慧,才是文明真正的肌理?在表征变化下,三月街的底色不曾改变。
南诏国时期的贝币与蜀锦在此流转,明清商帮在此缔结跨越国际的贸易网络,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地下诗歌沙龙与马帮后裔分享同一壶烤茶……三月街成为了地理边疆的物资中转站、多元文明的对话枢纽,也成为自由流动的社会实验场。这种混杂性与先锋性,恰是三月街超越普通市集的精神内核,也正是三月街千年基因里镌刻的顽强生命力。
2024年三月街民族节,精彩的赛马大会现场热情沸腾,观众席人山人海
如今的三月街,既可以保持着“唱歌、赛马、做买卖”,也搭建起了更多新鲜的文化展示平台,在逐步完善规范化、秩序化下,呈现出包容多元的新面貌,这些细节证明三月街正在探索现代商业规则与传统价值的最大交集。
2024年三月街民族节,首次在赛马场举办“嘉年华”,沸腾延续,赛马场的“夜生活”依然精彩
我们也需要警惕,当“流量”成为街市的新通货,若任由消费主义将“风花雪月”简化为背景板,把“传统”包装成猎奇商品,文明生命力和文化记忆都将遭受伤害。
#03
融融观点:三月街本就不是凝固的标本
历经千年的经济形态层层叠叠埋在街石之下,变的从来不是街,而是每个时代在寻找与它对话的方式。
“传统失落”的焦虑往往源于认可了文化的静止。融融也会怀念曾经历过的三月街,那是时光留在生命中的痕迹。但正如同年轻一代用短视频传播白族调,与老一辈通过对歌传递生活热爱一样,本质是同种文化在不同技术环境中的不同表达。捧一缕“乡愁”的同时,不妨畅想三月街有更多新的可能,让“流动的河”流向更新的未来。
试想,当通过AI技术复原三月街古集市时,我们对现代科技的赞叹,何尝不是当年赶马人发现新市场的惊奇?
这些笨拙的嫁接如同苍山十八溪,终将在反复冲撞中汇入洱海。大理的风花雪月从未凝固,三月街的喧闹本应如苍山溪水般常流常新。解开符号化的枷锁,让这个千年市集重新成为文明对话的场域,或许才是对传统最真诚的致敬。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5三月街,网友畅所欲言
对于三月街
你的乡愁记忆是什么?
你的“月街展望”又如何?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记者:武文雯
编辑:陈丝华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