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打破垄断、抢滩海外 湖北生物医药企业自信“走出去”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曾莉

“蓝眼睛”的客商品尝中药茶饮,展位前中英文切换交流商谈,操着英语直播展会的外国主播……4月8日,2025年(第七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现场,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家企业齐聚江城,集中展示大健康产业前沿成果。国际合作、海外落地,通过健博会的平台,已有越来越多湖北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4月8日,在2025年健博会现场,记者感受到从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正在加速,用开放精神坚定发展信心的努力正收获回报。

汉产疫苗打破垄断“出海”上市

走进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展台,最显眼的C位留给了一款疫苗——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该疫苗通过5G互联网与生产融合,使用AGV机器人代替人力进行无人化智能搬运、生产投料,实现全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

“由我们公司研发生产的流感疫苗目前已经顺利进入中东和非洲国家。从2023年至今,每年的订单量逐年增加,今年的意向订单量已经达到十几万只!”在8日的健博会上,武生所相关负责人提起打入国际市场的“国产疫苗”信心十足。

长期以来,欧美国家疫苗一直占据着国际疫苗供应的主导地位,但这一格局近年来正经历显著变化。“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疫苗产业的重新洗牌。此后,包括我们在内的中国疫苗企业积极走向海外。”展台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历的故事。

2024年5月3日,中东国家阿联酋采购机构宣布,武生所研发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成功中标该国2024年疫苗采购订单。“看着首批出口阿联酋的疫苗正式启运发车时,我和同事们激动得几乎流泪。为了这一刻,我们努力了两年多。”他回忆,在前期漫长的海外注册过程中,阿联酋药监部门要求提供很多资料,包括临床数据、保护率、生产工艺等细节,团队为了每一项资料的完善,成员们常常废寝忘食,反复比对核实所有数据,加班翻译、整理,最终全部按要求提供。

“虽然国产疫苗‘出海’的前期准备很复杂,最难熬的日子里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打破欧美垄断、让中国疫苗惠及海外大众健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大家坚持了下来。中标时,阿联酋方面称赞是中国疫苗的质量和价格打动了他们。”负责人感慨地说。

远大医药联手印尼巨头急救药“抢滩”东南亚

8日上午,健博会现场上演了一场“闪电签约”——总部位于武汉的远大医药与印尼生物制药巨头PT Etana Biotechnologies Indonesia仅用10分钟便敲定战略合作,双方握手的瞬间,标志着湖北医药“出海舰队”正式启航东南亚。

貌似普通的签约,却蕴含着一盘“应急药品”国际化合作的战略棋局。远大医药将凭借小分子和多肽药物的技术“硬实力”,为Etana提供急需的制剂和原料药,首批合作产品正是湖北应急药中的“明星品种”。同时,合作将以印尼为窗口,辐射整个东南亚市场,未来更剑指全球药物短缺地区,让“湖北造”急救药成为国际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国方案”。

此次合作背后,是湖北医药工业的硬核实力支撑。目前,湖北医药工业企业已具备生产全品类应急用药储备目录产品的能力,远大医药已牵头湖北多家医药企业梳理完成了《鄂产全品类应急药物目录》,涵盖急抢救药、麻醉镇痛药、血液系统用药等优势品种,其中多款产品被纳入本次对印尼供应清单。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出海’,这份目录将成为湖北药企开拓国际市场的‘联合舰’。”远大医药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一带一路”合作网络,将鄂产应急药输送至全球药物自给薄弱地区,助力全球健康事业,同时推动建立“国家应急药品及国家基本常用药品生产基地”。

为破解企业“走出去”难题,湖北打出政策组合拳:组建专业法规研究团队破解注册壁垒,开展国际市场精准调研,搭建跨国合作对接平台。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是湖北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一步,标志着产业从“湖北制造”向“全球供应”升级。

金发医生用上“中国智造”内镜精灵让全球患者远离癌症

在健博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展台,一张摄于2024年5月17日的照片引发观众阵阵惊叹——照片中,意大利医生正用中国研发的“内镜精灵”AI系统为国外患者做检查,蓝眼睛与中国医疗设备形成鲜明对比。这款征服欧美医疗界“汉产科技”,正是武大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于红刚教授团队四年磨一剑的“全球爆款”。

这个故事的起点很“临床”。传统内镜检查就像“雾里看花”,有20%至40%的胃早癌患者被漏诊,结肠腺瘤(一种常见的癌前病变)被漏诊的概率也高达22%。因为错失了最佳发现时间,患者的绝望和无助,深深刺痛了于红刚。他拉起一支团队,与人工智能工程师携手,日夜“泡”在手术室和实验室,让人工智能学习超30万例病例,最终练就内镜精灵“秒级识癌”绝活。同时,在研发过程中同步孵化高科技企业,把研发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高科技产品。

这个具有“全球创新”特质的发明让大量患者避免“癌症之约”,节约大笔相关医疗费用支出。

展台前,内镜精灵团队负责人兴奋地晒出“全球足迹图”:从法国、意大利,到新加坡,全球44个国家1000余家医院都已用上这套“中国系统”。

“今年二月,我们刚和乌克兰代理商达成合作协议,现在意大利医院天天催着我们升级系统!”工作人员笑着透露。

当外国医生熟练操作着武汉研发的AI诊断系统时,“中国自信”四个字有了最生动的注解。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