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那个不畏命运的女子,离婚后独自度过了整整30年。
岁月流转,孤独与坚持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但就在她迎来68岁时,过去的某个人,却像一道无法忽视的光,悄悄照进了她的世界。
再见时,她的心中竟然没有平静,反而泛起了久违的涟漪。
到底是什么让她始终无法释怀?张瑜的人生就像她演过的电影,起起落落里藏着普通人的酸甜苦辣。
这个上海姑娘从小在机关大院长大,父母都是文化人,家里书架上摆满中外名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别的孩子跳皮筋的时候,她已经在少年宫学芭蕾、练朗诵,把《红色娘子军》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十六岁那年电影厂去学校挑演员,老师随手一指正在擦玻璃的张瑜,命运的齿轮就这么转起来了。
刚开始跑龙套那会儿,她穿着打补丁的戏服在片场打地铺,半夜被蚊子咬醒也不吭声,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地给主演当背景板。
真正改变她命运的是《庐山恋》,1980年电影上映时,全国观众都记住了那个穿着碎花裙在山间奔跑的姑娘。
电影院门口天天排长队,年轻女孩模仿她的发型,小伙子的笔记本里夹着她的剧照。那个蜻蜓点水般的吻戏镜头,让多少保守的老辈人惊掉了眼镜,可年轻人就爱看这个新鲜劲儿。
张瑜一下子成了全民偶像,收到的求爱信要用麻袋装。
可谁也不知道,戏外有个叫张建亚的场记,正默默给她保温杯里添热水,天天变着花样带食堂的肉包子给她加餐。
张建亚追姑娘有股子轴劲儿。听说张瑜胃不好,他跑遍上海弄堂找老中医要养胃方子;
知道她爱看书,托人从香港捎回当时难得一见的外国小说。有次拍夜戏遇上暴雨,他愣是把自己外套裹在摄像机上来回跑了三公里。
这些点点滴滴的关心,终于打动了正当红的影后。结婚那天没有豪华酒席,俩人在单位食堂摆了五桌,张瑜穿着新买的红毛衣,笑得比《庐山恋》里还甜。
好日子没过几年,张瑜心里长草了。
看着身边朋友都出国镀金,她也动了去美国的心思。
张建亚劝她考虑清楚,说国内现在发展机会多,可架不住老婆铁了心要闯好莱坞。
1985年她揣着全部家当去了洛杉矶,以为能像在国内一样风光,结果发现连试镜机会都抢不到。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有次试镜导演让她演个妓女,她摔了剧本就走人。
那几年她住过地下室,在中餐馆端过盘子,最穷的时候连公交钱都要精打细算。
大洋另一头的张建亚也没闲着,从场记熬成了导演。
听说前妻在国外过得不好,他偷偷往她账户打钱,托朋友给她带老干妈和榨菜。
有次张瑜重感冒卧床不起,他隔着越洋电话唱《庐山恋》插曲,唱得自己眼泪汪汪。
1991年张瑜灰头土脸回国,张建亚二话不说把新电影女主角留给她。
片场里他手把手教她用新式摄像机,就像当年教她怎么找镜头感一样耐心。
现在六十多岁的张瑜常参加老电影回顾展,每次观众起哄让她讲《庐山恋》幕后故事,她总会提到那个总爱给她带肉包子的场记。
有回节目组把张建亚请到现场,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看着当年剧照,突然就红了眼眶。
主持人问有没有复合可能,张瑜笑着摆手:"有些错过就像电影里的胶卷,补拍了也不是原来那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