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79

评论

54

127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Chinese Peasants”风波:J.D. 万斯被误解了吗?

2025年4月,美国副总统J.D. 万斯(J.D. Vance)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将中国工人称为“peasants”(农民),瞬间引发轩然大波。中国官媒和网民群起反击,斥其“无知”和“傲慢”,甚至有人嘲讽:一个自称“hillbilly”(美国乡下人)的政客,哪来的底气用“peasant”指责别人?与此同时,有人翻出2019年彼得·蒂尔(Peter Thiel)在胡佛研究所采访中也提到“Chinese peasants”的旧账,将两件事联系起来。然而,这场争议真是万斯“歧视中国农民”的铁证吗?或许,我们需要换个角度,看看他真正的意图。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万斯说了什么?争议从何而来?

万斯的原话是:“We borrow money from Chinese peasants to buy the things those Chinese peasants manufacture”(我们从中国‘peasants’那里借钱,去买那些‘peasants’制造的东西)。乍听之下,这句话确实刺耳,尤其是“peasants”被翻译成“中国农民”后,在中文语境中容易联想到“落后”或“贫穷”。中国网民的愤怒不难理解:一个经济崛起、技术领先的国家,被贴上“农民”标签,谁能不生气?

但如果细看语境,万斯的重点并非攻击中国工人,而是批判美国的经济模式。他想表达的是:美国过度依赖债务和进口,导致制造业空心化,而中国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Peasants”在这里,更像是个修辞符号,指代“低成本劳动力”,而非特意针对中国农业人口。毕竟,2025年的中国城市化率已超65%,制造业工人多为城镇居民,和传统“农民”相去甚远。万斯用词模糊,甚至有些随意,但将其解读为“歧视中国农民”,可能夸大了他的本意。

文化差异放大误解

“Peasants”在英语中并不完全等同于中文的“农民”。在美国,它既指历史上的佃农,也可泛指底层劳动者,有时甚至带点戏谑或自嘲(想想“hillbilly”)。万斯自己就出身俄亥俄州锈带的工人阶级家庭,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他骄傲地自称“hillbilly”,讲述底层奋斗的故事。他用“peasants”时,可能只是想制造戏剧化效果,迎合美国观众对全球化的不满,而非居高临下地羞辱谁。

反观中国,“农民”是个敏感词,既承载了从贫穷到崛起的民族记忆,也容易被简化为“落后”的刻板印象。万斯的用词被翻译后,触碰了文化痛点,引发了超出他预期的反弹。这与其说是“歧视”,不如说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一次失误。

蒂尔的先例:修辞而非攻击

彼得·蒂尔2019年在胡佛研究所的采访中也用过“Chinese peasants”,他将“peasants”作为隐喻,探讨中国经济崛起的双重形象:既被西方视为“落后农民社会”,又展现技术威胁。他的语境是哲学思辨,而非指责某个群体。万斯虽然没这么深奥,却可能受到类似思维的影响——用“peasants”强化论点,而非真的贬低中国工人。

万斯为何被妖魔化?

万斯是个直言不讳的政客,作为特朗普政府的盟友,他常站在美国优先的立场批判全球化。他的“peasants”言论,迎合了国内对“中国威胁”的情绪,却在国际舞台上被放大为“傲慢”的象征。中国官媒抓住机会反击,既是捍卫国家形象,也是借题发挥,将其塑造成“辱华”典型。但平心而论,他的话里没有“中国工人低人一等”的明确恶意,更多是经济政策争论中的情绪化表达。

更何况,万斯本人就是底层出身的逆袭者。他从贫困、混乱的童年中走出,靠海军服役和耶鲁教育改变命运。他若真有“歧视底层”的心思,岂不是连自己也否定了?网民调侃他“五十步笑百步”,反倒证明了他的用词可能只是不小心踩了雷,而非有意挑衅。

误解多于恶意

J.D. 万斯的“Chinese peasants”风波,表面上是失言引发的文化冲突,实则是中美博弈下的舆论放大。他想批判全球化,却因一个词被扣上“歧视”的大帽。诚然,他的表达不够严谨,低估了跨文化语境的敏感性,但将其上升到“辱华”或“攻击中国农民”,恐怕是对他意图的误读。

这场争议提醒我们:语言是把双刃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一个词可能在太平洋两端引发截然不同的涟漪。万斯或许该为自己的随意道歉,但我们也该问:愤怒之外,他的本意真被公平对待了吗?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当下,少一些妖魔化、多一些理解,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3427支股票的诊断结果已出,散户赶紧输入代码,免费领取诊股报告
广告老卢说财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