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4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美国又在抗癌领域发难,禁止中国科研人员访问数据库,要打科研战?

从2024年4月4日起,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科研人员被禁止访问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管理的“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这是全球最大的癌症数据库。

同时,多个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监管的重要科研数据库也对中国科研人员实施了访问禁令。

图片

此举不仅阻断了中国学术界获取国际数据的渠道,更被认为是美方试图在生物医学领域与中国“脱钩”的重要信号。

数据共享禁令背后:安全更新还是科技脱钩?

SEER数据库是美国NCI管理的一项核心资源,覆盖美国48%人口的癌症发病率、存活率和治疗方案数据,其科学价值无可替代。

长期以来,这一数据库不仅对美国科研人员开放,也为全球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然而,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4月初发布的“安全更新”中,中国科研人员突然被禁止访问该资源。

与此同时,其他重要数据库,包括基因型与表型数据库(dbGaP)、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组数据共享平台(GDC),也一并对中国科研人员关闭。

美方解释,这次限制是基于保护数据安全的考虑。图片

事实上,这项政策是去年2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后的一次具体执行措施,该命令明确要求限制“受关注国家”获取敏感科研数据,而中国、俄罗斯、伊朗等被列入重点限制名单。

据媒体分析,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削减对中国的科研资源支持,加速科技领域的“脱钩”。

针对这一禁令,中国科研人员普遍表达了失望。

一名高校癌症研究人员表示,许多依赖国际数据的研究课题遭到严重阻碍,尤其是涉及不同人群癌症发病率和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目前已无法推进。

这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癌症研究,也给全球学术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数据限制的影响:科研合作与全球公共卫生受挫

癌症研究是全球医学领域的重点之一,其研究成果直接关乎人类健康福祉。

数据共享,尤其是跨国数据的开放性,对于推动这一领域的进展至关重要。

这次禁令的实施,不仅切断了中国科研人员获取核心数据的渠道,还对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科研生态对此类国际数据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科研人员在癌症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

许多研究生和初级科研人员的课题往往需要依赖SEER数据库进行前期探索。

图片

然而,随着禁令的实施,这些研究进程被迫中断,部分科研项目甚至面临终止的风险。

更严重的是,这一事件可能引发更广泛的连锁反应。

一旦美国实施更全面的数据限制,例如对PubMed Central和ClinicalTrials.gov等平台采取类似措施,将影响数百万名中国科研人员以及临床医生的日常工作。

此外,从全球视角来看,这种数据共享的封闭化趋势可能导致科学研究步伐放缓,甚至对全球公共卫生合作造成长期损害。

中国的应对之策:自主科研数据库与多边合作

面对美方的禁令,中国不仅需要反思对国际数据库的依赖,还需要加速自主科研资源建设。

目前,中国正在逐步推进全国癌症登记系统、基因组数据库等项目的建设。

然而,与成熟的SEER系统相比,中国的数据库仍在数据完整性、质量标准以及国际认可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

与此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也成为中国应对数据封锁的重要选项。

近年来,欧盟在癌症研究领域的跨国合作表现出色,中国可以尝试与欧洲国家联合建立国际数据库。

图片

此外,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亚洲、非洲等地区的科研合作,也将为中国科学研究开辟新的国际路径。

禁令事件的发生提醒中国科研界,国际合作固然重要,但在核心数据资源方面增强自主能力同样迫在眉睫。

这不仅是被动应对禁令的需求,也是中国提升科研竞争力、参与全球学术舞台的必然选择。

结语

美国实施数据共享禁令,是对全球科研合作精神的一次严重破坏。

这不仅阻碍了中国的癌症研究,也对国际科学界的开放性和协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疾病面前,人类的共同命运比任何国家利益都更重要。

科学的本质是合作,而非对抗。

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禁令是挑战,也是机遇。

加强自主数据库建设,寻找多边合作替代方案,既是应对现状的有效措施,也将为未来的科研发展奠定基础。

放眼全球,学术合作不应被政治化,国际社会需要在这一问题上发出更明确的声音,共同推动科学的开放与共享。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