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系统性变革驱动与AI赋能报道创新——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观察



全国两会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也是世界观察中国民主政治、了解中国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助力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1],对今年全国两会报道提出了新要求。主流媒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正确报道方向,创新报道理念,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着力提升传播效能,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会议盛况,在报道理念、特点和手段上呈现出诸多新变化。


01

新理念:主流媒体发挥影响力,

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在全媒体时代的深刻变革中,主流媒体正以创新驱动传播方式的系统性升级,塑造新时代舆论场的崭新格局。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是主流媒体提高内容生产水平和传播力的一次实战,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协同发力,以内容创新为抓手,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强化专业能力、传播效率和社会触达,推动正能量成为驱动时代前行的澎湃流量。

(一)内容供给丰富,全景展现全国两会

 中央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通过专题报道、深度解读、视频直播等形式聚焦国家发展重点、民生热点及科技创新等议题,为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主流媒体所办的新媒体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选择。

地方媒体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特色报道和本地化视角,增强了全国两会报道的贴近性和感染力。截至3月11日20时,四川日报全媒体在两会期间累计推出报道2790余篇,总传播量超过4.74亿;截至3月11日,大众报业集团共推出融媒报道926件,全网传播量破10亿次,77个话题、报道登上热搜热榜;截至3月10日,广东省主要媒体推出9000余篇原创报道和新媒体产品,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超230个,全网流量高达近15亿次;截至3月11日,湖北广播电视台通过“合声计划”构建跨域、跨界、跨媒的传播网络,共发稿630篇,总阅读量达9.2亿。

从传播声量和效果来看,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实现了正能量产生大流量。据不完全统计,3月4日至6日,全国两会期间相关报道达330万篇,相关热搜与热榜话题共计1100余个,总在榜时长超过4100小时。[2]从“国家喊你减肥”登上热搜,到“雷军呼吁整治‘AI换脸拟声’”意外出圈,再到众多“她”议案提案绽放力量都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与讨论。

(二)热点话题破圈,与时代发展同频

 今年全国两会的话题涵盖多个领域,既有政治、经济领域的“国之大者”,也有医疗、养老、教育等直接关乎百姓生活的民之关切,两会的热点话题回应了时代发展需求,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从经济领域来看,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会议提出的九项重点任务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而其中最热的话题之一是新质生产力。媒体围绕这一话题涉及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采访报道与会代表委员,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优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费等政策信号被多次提及。这些议题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也回应了社会关切。

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热点同样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政协联组讨论时就教育问题发表重要讲话[3],引发媒体广泛而深入的报道,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的一个亮点。医疗改革聚焦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医保支付全国推广、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等。养老体系的完善也成为热点,包括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农村养老补贴等。这些热点话题的讨论不仅体现了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也彰显了两会作为民意表达渠道的重要作用。

今年,科技与创新成为全国两会热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其在医疗、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迅速出圈,让“人工智能+”成为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具身智能”“6G”“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关键词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外,芯片的国产替代路线、半导体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等,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媒体对相关建议、提案的报道反映了国家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布局。

文化热点同样被媒体与公众广泛聚焦。《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发全国热议,人大代表霍启刚、陈天竺等认为其体现了中国文化自信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推动中华文化以多元形式“出海”。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向中外媒体介绍了中国“非遗版”春节。“95后”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在大学时即创办了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今年又带来了推动非遗融入中小学教育的提案。现代快报联合6位非遗剪纸大师推出的12组主题剪纸作品,展现了非遗的现代魅力,截至3月6日,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600万次,全网阅读量超过3400万次。这些话题聚焦出圈、破圈的案例,不仅丰富了全国两会的讨论维度,也有助于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三)主流媒体变革,创新激发活力

 2025年全国两会无疑成为主流媒体比拼创新、相互学习的竞技场,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创新活力。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纷纷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新理念和新形式。

中央媒体创新表达理念,让流量与价值共生。新华社主管主办的《瞭望》周刊视频号发布了与雷军交流的切片视频,雷军说“我真的不能接受采访了,我又挂了三条热搜”,打破了传统时政新闻报道严肃的风格定式,当日全网点赞量破5万。央视新闻融媒体报道《大招来了,全员震撼!》,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经济相关重点内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悟空、哪吒、太乙真人等经典形象,生动解读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中国政府网微信公众号推出视频《震惊!他们开口说话了……》,让苏轼与张怀民、杜甫与李白、孟郊与韩愈进行对话,对话内容将古代历史与两会精神相结合,半天内浏览量超过10万。这些报道方式让全国两会“入脑入心”,使严肃的时政内容变得接地气,增强了政策解读的可读性与互动性。

地方媒体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形式手段创新。上游新闻客户端推出“两会微短剧·身边的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通过对经典影视剧片段再演绎,解读今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湖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长江云新闻策划了“湖北造”哪吒的创意活动,通过“湖北莲藕+华工激光3D打印技术”的结合,展现了当地科技创新能力。三湘都市报《82岁老人写在烟盒上的建议获采纳》以小切口洞见全国两会背后故事。上海广播电视台成立38人前方联合报道团队,引入Pocket3口袋云台摄像机等设备,并在后方配备800余人制作团队共同参与。由长城新媒体集团发起,联动湖南红网、陕西起点新闻、吉林日报、辽宁东北新闻网、云南网等地方媒体,推出《联动H5|烟火中国“步”步生金》全媒体联合采访活动等,深化跨地域报道合作联动。总体上,主流媒体通过内容生产到传播渠道的创新升级,在两会报道中有效提升宣传声量与影响力,也为正能量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图片 上游新闻“两会微短剧·身边的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截图
02

新特点:多元传播主体,

凝聚社会合力

2025年全国两会的传播格局呈现出国际化、多元化、年轻化的特点。多元的传播主体共同勾勒出全国两会报道的全景图,不仅拓宽了全国两会信息的传播广度,更深化了其传播深度,使得全国两会精神能够精准、全面地触达不同受众群体。


(一)境外记者深度参与,世界视角看两会

 今年有超过3000名中外记者采访中国全国两会,其中港澳台和外国记者超过1000名,数量比去年有进一步增长。外媒与外国记者的深度参与构建了多元的国际传播格局,更通过世界视角的观察与解读,展现了中国发展经验的全球意义。


全国两会期间,国际媒体普遍关注中国经济、科技领域热点话题。例如,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称,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央财政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美国彭博社在报道时认为该举措“值得期待”。新加坡《联合早报》分析了中国2025年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对全球经济的积极影响。法兰西24电视台关注到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的全球影响力。《日本经济新闻》指出,中国政府对AI发展的支持态度“鲜明”,投资者对科技股复苏寄予厚望。外媒的报道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强大动力和后劲。


国际媒体关于全国两会的报道为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借鉴中国发展经验提供了契机,特别是成为“全球南方”国家了解中国发展模式、经济政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外交主题记者会上指出,如今的全球南方,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过了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已经成为维护国际和平、带动世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来自非洲、拉美等“全球南方”国家的记者不仅关注中国发展,更期待通过两会了解中国的治理经验与未来合作机遇。例如:尼日利亚通讯社社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两会“展示了中国治理的透明与高效”,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坦桑尼亚《卫报》国际版主编认为中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与非洲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期待继续推动双方合作;巴西劳动者电视台驻华记者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提问,关注中国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问题;阿根廷公共电视台主持人在阿根廷政治网撰文指出,两会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全国两会正将“中国之治”的实践智慧转化为全球治理的共享方案,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外媒与外国记者的深度参与,同样是我国主动塑造国际传播格局的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国日报网认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海外社交媒体上关于两会的报道呈现出很高的流量热度和广泛的传播影响力。根据大数据追踪,从2024年12月25日到2025年3月3日,1000多家海外媒体、200多个海外智库和5个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与中国的全国两会相关的报道和文章总数达到了131064篇。[4]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两会作为全球关注焦点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推出的《外眼看中国的民主》系列新媒体作品、“外国媒体社长总编辑看两会”系列专题,央视新闻的“两会外媒关键词”,以及中国新闻网的“外媒看两会”等报道,跟踪报道国际社会对两会重要议题的反响,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多元视角参考。


(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汇聚强大正能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公职人员、专家学者、网络大V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积极讨论,引导大众正向关注两会议题,形成正能量发声的强大合力,持续巩固壮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


公职人员在全国两会期间成为传递政策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力量。例如:人民网2025年度“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等中央部委领导干部和山东省委书记、黑龙江省委书记等各地党政“一把手”给网民回信,回应群众关切;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解读如何改善企业内卷式竞争。这些发声不仅传递了政策信号,也为社会各界理解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权威解读。


专家学者为政策解读和建言献策提供了专业视角。例如,在央广网采访中,联合国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专家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表示国家的重视将会助推未来产业抢占世界发展先机。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版》邀请外国专家热议中国式现代化,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纳赛尔·布希巴(Nasser Bouchiba)赞叹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泰国国立法政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猜瓦·米森坦(Chaiwat Meesanthan)称赞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领域的发展。海内外的专业视角不仅帮助公众理解政策目标和实施路径,还在政策制定层面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丰富了全国两会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做好改革舆论引导工作,加强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5]中宣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要求自媒体创作者从“流量追逐”转向“价值引领”,通过“微视角看新时代、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实现正向价值引导。全国两会期间,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多种传播渠道积极参与全国两会讨论,成为正能量发声的重要力量。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正能量发声的重要阵地,通过用户生成内容和互动传播,进一步扩大了两会的影响力。例如,新浪微博设立“两会观察团”话题,凝聚网络大V参与全国两会讨论,他们聚焦科技创新、经济政策、民生保障及社会治理等议题,提供多元化视角和观点,为全国两会议题的传播注入新活力。


(三)关注青年话题,强化青年视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6]当下,“90后”“00后”青年群体日益成为社会骨干力量,他们对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今年全国两会的报道重点突显了青年群体的关注点和参与度,媒体通过激活青年作为议题发起者、内容生产者、价值阐释者的多重角色,使政策传播更接地气、聚人心。


媒体高度关注与青年密切相关的话题,深入探讨教育、就业等话题,报道形式上,使用年轻态的话语、网感十足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对青年的触达率。例如,新华社音视频部推出视频报道《青年与两会|两会在即,“90后”“00后”关心哪些话题?》聚焦年轻人相关话题;新京报《年轻人研究所两会特辑072|全国两会,听听年轻人怎么说》,以长图形式展示了当下青年人对全国两会重点建议提案的关注;江西日报社《UP青年看两会》采访各界青年,引导形成“青春热搜”;哔哩哔哩开设《上B站看两会》专区专栏,作为一个以年轻群体为主要受众的社交平台,其主动亲近国事大事,开拓全国两会宣传的年轻阵地,为年轻人关注两会提供了便利。媒体聚焦青年发展议题,传递青年群体的声音,关注青年需求,有助于推动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中,体现了媒体在引导舆论、反映民意上的重要作用。


图片

□ 新京报《年轻人研究所两会特辑072|全国两会,听听年轻人怎么说》截图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特别突出青年记者的视角,彰显了他们的独特洞察和思考。中国记协“新锐记者说·2025两会策划”专题以竖屏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了央视新闻、上游新闻、《光明日报》全媒体等青年记者们的全国两会观察和心得体会,从不同视角挖掘全国两会报道的背后故事。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在自媒体账号上连续发布两会Vlog,用竖屏短视频报道与代表委员的交流访问,选题紧扣民生与时代热点。中国日报“起底”工作室发布短视频新闻《我在人民大会堂哭了》,以年轻记者的第一人称视角报道,向大众讲述人大代表的故事。青年记者们在全国两会现场,以贴近青年群体的表达方式,将严肃的时政议题转化为更具亲和力、感染力的内容,成为推动全国两会报道广泛传播的重要力量。他们还通过趣味性、场景性的报道创新全国两会报道的话语体系,彰显了青春的活力。


03

新手段:AI技术深度应用,全面赋能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日新月异,AI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为媒体行业的技术迭代注入强劲动能。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为AI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今年,AI技术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呈现出深度化应用的趋势,不仅从内容层面丰富了多样化表达、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还通过创新的互动形式增强了用户参与度。


(一)丰富内容创作,提高生产效率

 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AI技术已从辅助工具跃升为新闻生产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度融入新闻生产全过程,提高内容生产效率,适应快节奏的新闻报道需求,还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为内容创作注入了新的创意和活力。


首先,AI技术被媒体运用于文生图片视频、数据解读与信息播报等,快速提炼关键信息,助力公众第一时间获取核心内容。人民日报运用AI助手解读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澎湃新闻“美数课”通过DeepSeek AI大模型,并使用量化的数据分析方法,深度解析1978年至2025年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政策“密码”;总台报道团队引入AI智能体,联动国内外舆情媒体平台洞察舆情,对会议文本进行深度分析。


其次,AI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内容生产效率与传播效果的协同提升。上海广播电视台应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工具如SCube智媒魔方,满足两会报道数量增加、传播渠道拓宽的需求;大众报业集团综合运用H5、短视频等全媒体手段,实现全网传播量破10亿次。


第三,AI技术在创意生产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使媒体内容多样化、个性化,提升了新闻吸引力和传播力。例如:中国日报社“起底”工作室采用AIGC技术生成的《世界为何关注两会?AIGC秒懂两会》短视频以其未来感赛博朋克视觉风格,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关注;AI“记者”人形机器人“夸父”亮相深圳广电全国两会采访团,走上北京街头与市民互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羊城派客户端推出接入DeepSeek满血版的“AI记者跑两会”融媒体产品,进行更智能的播报服务;国务院客户端首次使用AI数字人讲解全国两会政策,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拆条解读,增强政策传达效果;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利用最新AIGC技术,策划推出两会特别版创意短视频《2025,哪吒溜出了陈塘关……》,让哪吒“穿越”到现代中国。


图片

□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2025,哪吒溜出了陈塘关……》截图


(二)创新互动形式,助力用户参与

 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AI技术创新互动形式,提升了公众参与度,让用户能够沉浸式接收两会信息、感受两会氛围。封面新闻《H5|两会精神一起学》提取政府工作报告金句形成金句库,用户可以选择感兴趣的2条金句,加上日期及地理定位,自动生成个性化海报进行分享,两会新闻小助手“小封”基于DeepSeek大模型为用户提供智能问答服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推出“AI问两会深一度”,通过DeepSeek技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新闻阅读体验。津云新媒体联合京津冀媒体推出《AI眼中的京津冀新图景》,通过多模态AI技术构建虚实融合场景。川观新闻“Seek两会”智能体支持语音连麦功能,用户可通过语音提问,智能体实时回答,实现“问-听-答”全语音交互闭环。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旗下融合平台“第一眼TV”推出AI互动H5产品《开往春天的列车 出发!》,用户可以通过“列车套餐”“明信片DIY”等个性化环节进行情节互动。


AI技术在全国报道中的应用创新了公众与两会的连接方式,更通过技术普惠性拓展了两会传播的空间,使政策传播转向全民共创,为新时代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传播注入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活力。


结语

 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实践表明,主流媒体在系统性变革的大背景下,加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更新新闻生产与传播理念,把握AI技术赋能的大趋势,加强与社会各界传播主体的协同共创,能够在重大活动、重大主题报道中出新、出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赋能进一步重塑新闻生产流程、创新内容形态、提升传播效能,而青年记者、青年人的传播参与则为未来的媒体变革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未来,主流媒体需持续深化全媒体生产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优、做好、做强正面宣传,优化舆论引导策略,让正能量持续产生大流量。(作者涂凌波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筝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3JZDZ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4-7-22(1).


[2]数据来源:知微数据.专题报告:2025年全国两会观察|探舆论场[EB/OL].北京:知微数据,2025-03-07[2025-03-14].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zIwNDM0Mw==&mid=2651553370&idx=1&sn=a15996d591ee6c929715e2d414673181&chksm=81941894f3596476a80db9a9d33bead3ee64112a12a92034309a9e435b17e77375e8f7507b7e#rd.


[3]共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N].新华每日电讯,2025-03-07(16).


[4]数据来源:央视新闻.两会外媒关键词丨热词展现中国“全球影响力”[EB/OL].北京:央视网,2025-03-11[2025-03-14].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7956447982941036591&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F1082FB7-4809-4E33-BB41-56E78DE5E98E_763622767905&share_to=copy_url.


[5]习近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求是,2025(2).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4期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马瑞(实习)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