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深处映初心
——追记金川县咯尔乡德胜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小青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冯雅可
何小青在村民家中走访
“驻村是摸清底数
把根扎进土里”
“难题再硬
也要啃出个答案”
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刘再琼第一次见到白净高挑的何小青时,心里直打鼓:“这么温柔秀气的姑娘,吃得了苦吗?”
可何小青用行动回应了一切。“小青书记第一天下村就跟着村民干农活,挖地、拔草、种玉米……”相处下来,刘再琼心头的石头落了地——她不怕脏、不怕累,农活样样在行,见到谁都亲切地称呼“孃孃”“叔叔”,叫得村民心里暖烘烘。
“党员是在干还是在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2023年9月20日,何小青在到任后第一次召开的村民大会上说。德胜村班子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工作方式传统,怎么干?
她重组党员队伍,带着大家做志愿服务,打扫村道、帮困难户收庄稼、把代办点搬到村民家门口……渐渐地,村里的大小事务都有党员的身影,大伙儿心也齐了,群众更满意了。
而最让刘再琼佩服的,是何小青那股“事情办不好绝不罢休”的倔劲儿。2023年10月,德胜村争取到一个以工代赈项目,修建3米高的防洪堤。有经验的村民提出增加河堤建设高度,否则洪水来了拦不住。加高意味着加钱,刘再琼清楚村里的底子,拒绝了。但何小青把这事放在了心上,顶着压力跑前跑后,各种走访论证、想办法、打申请,硬是促成了防洪堤建设“加量不加价”。
2023年12月,防洪堤验收成功,最高处加高了3米,整个防洪堤延长了500米。2024年夏天,金川县降水多、雨季长,汛情十分严峻。这道加高的防洪堤,成功抵挡了三次洪水,德胜村得以安全度汛。
“乡亲们的事
她有求必应”
德胜村是一个以“孝善和俭”闻名的村子。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何小青来说并不陌生,她的父亲是一名村干部、一名老党员,她接触基层工作之初,时时向父亲“取经”。父亲曾告诉她:“基层工作很难做,但总要有人来做。”父亲的话如指路明灯,照亮了何小青前行的道路。来到德胜村后,她毫无保留地将深情与关爱倾注到了群众身上。
地处金川水电站施工建设主要区域的德胜村,有一笔林地征收补偿费用1100万元,因为涉及金额大、村民多,补偿方案存在争议,多年未能分配。2024年3月29日一大早,德胜村100多名村民将乡政府围得水泄不通,情绪激动地要求尽快分配补偿费用。
“面对这么多张嘴,我在现场也有些无奈。”金川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原咯尔乡党委书记寇良峰回忆道。当时,何小青挤进人群安抚村民,掏出笔记本一条条记下诉求,称“该给大家的钱一分不会少”。为了拿出满意的补偿方案,她带着村干部挨家走访,改了16次分配方案,期间对有争议的死亡人员,她甚至会到坟墓核实信息。三个月后,何小青兑现了承诺,将补偿款一分不差地送到村民手中。
怀揣为民初心,何小青化解了停滞多年的民生难题。寇良峰感慨:“她事事亲力亲为,对群众有求必应,实实在在把群众的‘心事账单’变成了‘幸福清单’。”
驻村工作队队员郑向东难忘跟何小青用半个月时间走遍全村,席地而坐整理驻村资料的情形,他在何小青身上看到了“脚下有泥、心中有民”。
脱贫户寇正香总念叨:“小青书记知道我提不动重物,专门送来十斤洗衣粉。给钱她死活不要,老伴追出老远都没追上。”
村民马世程记得,是何书记鼓励他和卢显兵承包200亩撂荒老梨园,以此带动村民增收。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管护,梨花开得正好,来年定是个丰收年。
……
何小青走了,留下了那本没写完的驻村日记。如今,德胜村的梨花又开了,雪白的花瓣落在新修的防洪堤上。她没能看到今年的梨花,但村里的每一朵花都在说着:这片土地,永远记得她。
采写:《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冯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