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快来星标我们
Follow us
各位读者朋友:因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革,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推送,所以如果你喜欢循迹晓讲的文章,请一定一定别忘记🌟星标“循迹晓讲” 。
设置星标步骤:1.点击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循迹晓讲】;2.到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角【···】;3.设置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文章啦!
Follow us
最近特朗普又搞了一个大新闻,他宣布将对超180个国家和地区加征“对等关税”,有人算了算,特朗普所谓的“对等关税”就是用“美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直接除以“美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贸易额”。而且,这个逆差和进口额只考虑商品贸易,不计算服务贸易。如此抽象的加征关税,立马引发全世界经济为之动荡,尤其是美国自己。最近有人算了笔账,这几天美股丢的钱比拜登四年的军费预算都多,这钱要是拿来援助乌克兰,别说打到莫斯科,海参崴都能给你速通了。
现在很多专家学者对特朗普发出警告,担心他这么做会导致战争爆发,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参战国之间就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关税战争。
◇ 图为沙俄时代在田地里耕作的农妇
拿一战期间最主要的参战国德国来说,本来德国建国后和英国俄国都努力交好,他们的假想敌只有一个法国,但从19世纪末开始,德国和这两个国家都因为关税问题交恶。沙俄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内90%以上的人口都是刚刚脱离了农奴身份的农民,他们对外输出的商品也主要是农产品。由于地大物博,且农民的人工成本低下,所以俄国的农产品一直都是物美价廉的畅销货。这也成了沙俄赚取外汇的主要途径,而德国恰恰就是沙俄农产品的主要客户之一,当时德国的工业化进程比较快,所以对外输出的是工业产品。因此沙俄和德国,几乎是完美互补的关系。但问题是,德国也有大量的地主,这些地主们地位不一般,都是有身份的贵族容克,如果德国长期购买沙俄的农产品,那这些德国地主的买卖就做不下去了。
为此,从1879年开始,为了维护这些德国地主的利益,德国开始提高了进口粮食的关税。如此一来就让俄国十分被动,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被德国给掐断了,为了应对德国提高关税的行为,沙俄索性也提高了进口产品的关税。到1893年,德国国内爆发经济危机,不仅又一次提高了俄国商品的进口关税,还抛售了大量俄国的债券,这不仅让两国贸易陷入停滞,还让俄国的经济陷入了恐慌。一直到1894年,双方才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判,各自降低了关税,这才让这场持续15年的关税战画上了句号。
德俄两国的关税战虽然结束了,但两国政府之间的裂痕却再也无法修复,德国找到了奥匈帝国,两家一拍即合,联合起来制裁沙俄,这就让俄国人的经济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而就在俄国人最难过的时候,法国人不计前嫌,法国的银行和财团向俄国提供了大量贷款,这样沙俄和法国的关系越走越近,并建立起军事同盟,和德国彻底走向对立面。
◇ 图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与此同时德国和英国的关系也陷入危机,19世纪末美国政府通过《麦金莱关税法案》,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了一半,这样一来英国殖民地的产品出口就很受影响,面对美国的保护主义举措,奉行自由贸易的英国并没有选择报复性关税,而是在自治领和殖民地之间施行了一系列优惠关税,原本积压在港口的殖民地商品一下就有了销路,英国人自己就都消化掉了。
然而对德国而言他们可因此倒了大霉,德国有大量资源依赖从英国殖民地进口,现在各殖民地之间都开始了内循环,德国的资源供应链就断了。生存焦虑迫使德国将目光投向中欧腹地。修建从柏林到君士坦丁堡再到巴格达的3B铁路,希望就此打通从柏林到波斯湾的陆上运输走廊,从而更方便的完成资源开采和运输,不过这一战略的最后终点是波斯湾,德国把势力延伸至此会直接威胁英国对印度洋的控制权,两国的矛盾一下就上升到了军事层次,后来一战中成为交战对手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
一般来说,对于潜在的敌人,各国选择提高关税,而对于自己盟友大多是实施减免关税的政策。其中英国和法国从1860年开始就互开门户,双方对等享受最惠国待遇,德国和奥匈帝国也都把对方的关税降到最低。
就在各列强纷纷开始站队之时,意大利的立场却还悬而未决,此时意大利和法国矛盾重重,1881年法国人抢先占领了被意大利觊觎已久的北非殖民地突尼斯,意大利国内反法情绪高涨,反法组织与贸易保护论者不谋而合,1887年意大利单方面宣布提高关税,把法国商品拒之门外,法国也以牙还牙,对意大利设立贸易屏障。这场拉锯战一打就是十年,意大利人曾想借这个机会发展工业,然而国内重工业因为缺乏原料纷纷减产,轻工业因为没有外来商品竞争,质量上不去只能在意大利人自己用。
于是在现实的考量下,1898年意大利政府选择主动休战,法国也捐弃前嫌,双方重修旧好,握手言和,由竞争走向合作。法国的产品重新帮助意大利走向复兴,因为和法国实在有太多利益往来,所以在后来一战爆发后,意大利政府始终不愿意站到德国一边,1915年干脆加入协约国对奥匈帝国宣战。虽说他们的战斗力不至于给奥匈带来多大威胁,但添点儿恶心是足够用了。
◇ 图为19世纪的维也纳街道
在这些构建关税壁垒的国家中,自然少不了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这对儿一战的始作俑者。19世纪末塞尔维亚独立,独立之后塞尔维亚的经济严重依赖奥匈帝国,尤其是国内猪肉9成以上的买主都是奥匈。塞尔维亚政府自己也意识到经济过于依赖奥匈的危险性,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塞尔维亚相继和德国、法国开展贸易往来,还和保加利亚建立起关税同盟。
本来奥匈和塞尔维亚就围绕着巴尔干地区的势力划分上有矛盾冲突,再看到后者想和自己完成经济脱钩,就先下手为强,提高进口猪肉的关税,以此来逼塞尔维亚就范。因此后世史学界就管这次加关税叫做“猪肉战争”。猪肉战争打响后,塞尔维亚猪肉的出口数量立刻遭到腰斩,虽然国内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将农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可这些国家要么是农业国,国内本身就有足够的猪肉,要么是体量有限,消化不掉这么多猪肉,使得塞尔维亚坚持了几年后,最终做出妥协解除了关税封锁。
虽然关税取消了,可两国社会之间的隔膜反而变得更重了,尤其是塞尔维亚的愤青团体准备用极端方式报复奥匈帝国,其中他们一次成功的报复是在1914年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这起刺杀行动也成为一战的导火索,这么来说惨烈的一战最终爆发,这关税战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百多年前关税对国家影响已经这般强烈,现在各国之间对贸易的依赖更是巨大,贸然增加关税必然会引来一连串多米诺骨牌反应,当年欧洲因为关税打作一团,现在川普推出如此“对等关税”政策,会有什么后果等着大家,这就不好说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