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4月11日消息(记者 刘畅司晨)提升居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解决大医院“号难挂”“院难住”问题;推广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一网通办;强化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4月11日下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奋发有为往前赶”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安徽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亮点与举措。记者获悉,今年,安徽将大力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有得有感”,不断增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惠民生
推广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一网通办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在健康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肥胖和超重问题也日益突出。今年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4月11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刘同柱在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奋发有为往前赶”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安徽将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将实施强化体重管理科学指导、创新体重管理科普形式等15条举措。“努力提升我省居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刘同柱表示。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刘同柱答记者问(央广网发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供图)
除了推进“体重管理”,今年,安徽还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有得有感”。其中,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将着力解决大医院“号难挂”“院难住”等问题,推进省级号源向40家市、县级医院开放。
此外,在推动人口发展战略落实落细方面,今年,安徽将优化托育服务,重点提升普惠育幼服务供给质量和使用率,新增24个县级独立公办托育机构,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优化老年健康服务,开展医养联合体试点,力争全省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达100%。优化妇幼健康服务,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医院和高水平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完善出生缺陷防治和干预救助网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一网通办,试点拓展妇幼保健机构产后康复、月子中心等服务。
建强院
安徽将积极争创国家医学中心
在推动医疗服务体系提质提效上,今年,安徽将建强头部医院。
刘同柱介绍,今年,安徽将全力打造2家高水平医院、12个高峰学科,建设6个—10个省级医学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加强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运营管理,组建一批专科联盟,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同时,将深入推进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力争90%的县(市)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推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能力标准,健全农村急救体系,打造“30分钟急救圈”。高质量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两年内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医。
在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上,安徽将以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推进“北华佗、南新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扩容中医药优质资源,建好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推动“徽医皖药”高质量发展,实施“良方妙剂”工程,支持亳州加快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央广网记者现场进行提问(央广网发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供图)
强产业
强化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
作为厚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安徽省在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核心抓手。”刘同柱表示,近年来,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大科学装置,安徽持续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如高端医疗装备、细胞药品、AI辅助药物研发等,建设了大健康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等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
同时,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命健康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等新业态,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
刘同柱介绍,今年,安徽将强化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聚焦生、化、中、械、合成生物和医疗康养等重点领域,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同时,聚焦基层医疗、血液安全保障、120急救、信息化、精神卫生、托育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示范引领性项目。
在健康消费发展方面,今年,安徽将把拉动健康消费的重点放在非基本、多元化服务上,拓展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特需医疗,加快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康养旅行、商业健康保险等业态发展,支持可穿戴设备、家用医疗器械、中药衍生品、养生保健食品药品等产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