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3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人形机器人行业独角兽“折戟”?达闼机器人缘何遭遇经营危机

摘要:
曾经的明星企业达闼机器人遭遇资金流动性挑战,当知名投资人宣布“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人形机器人赛道似乎面临一个抉择:是继续押注技术想象力,还是及早审视更为稳定的商业化路径

图片

即使发布声明否认公司遭遇“停播”、“闪崩”,但人形机器人领域知名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陷入经营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创始人也已公开承认这一情况,表示已经启动战略调整。
这家完成6轮融资,一度估值超过223亿元的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缘何陷入发展困境?4月7日以来,《中国企业报》从达闼机器人在职员工及一些人形机器人行业人士处获悉,其经营危机或源于融资款未足额到位、技术并未足够成熟以及人形机器人赛道仍然处于初期,没有稳定的商业模式。
人形机器人赛道依旧火热。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今年以来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数已经达到了102起,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也有超过20起,而去年同期只有不到10起。
但在这一赛道投资火爆的关键期,达闼机器人的危机无疑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

图片

估值达到223亿,却仍陷入“被限高”
3月31日,多家媒体报道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达闼机器人总部在2025年春节前已退楼,物业方称其目前还欠物业费、管理费、水电费;该公司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知识城的分公司大门紧闭,有知识城员工表示,该公司已断水断电多时。
同在今年3月,一则讨薪求助信息引发机器人业内关注。一位达闼前员工称,早在2024年1月,公司开始降薪30%,同年3月起发薪日无限延期。该员工经历400天讨薪后,最终仲裁胜诉,但达闼已在此前完成0资产处置,这起案件或许无法执行。
4月10日,《中国企业报》联系到一位达闼在职员工。该员工称,2024年3月之后,无法足额拿到工资,社保、公积金也没交,“公司的上海、广州两个办公区应该都没人了,北京办公区还有一些人,但大部分都不是技术人员。”
就在4月2日,达闼官方公众号发表了一则声明称,目前,公司核心团队稳定、经营方向明确,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展顺利,业务基本面保持稳健。‘停摆’、‘闪崩’、‘人去楼空’、‘进ICU’、‘暴雷’、‘倒闭’等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系恶意捏造、断章取义。”
就在4月1日,达闼董事长黄晓庆在官微发文回应称,为应对危机,公司已经启动战略调整,并达成了两项合作。黄晓庆的这一表态实际承认了该公司遭遇的经营危机并非空穴来风。这篇文章还披露,2024年达闼实现营收约6亿元,2025年待签约及新签订单金额预计为2亿-3亿元。尽管短期内遭遇资金流动性挑战,仍坚持在机场服务、医疗辅助等领域完成商用交付,为未来大规模应用积累经验。
达闼机器人有过辉煌时刻,彼时,这家企业的名字还是“达闼科技”。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达闼机器人成立,并一直专注于云端智能机器人技术。至今,达闼已完成六轮融资,其中,2023年该企业完成超10亿元的C轮融资。融资完成后,达闼机器人以223亿元的估值一跃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头部独角兽企业。
达闼的团队配置也十分豪华,超高学历、大厂背景的员工占比极高,公司创始人黄晓庆更是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曾担任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
2024年7月,达闼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小紫”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该产品首批预售就达到100台,好评如潮。
据《中国企业报》了解,达闼的产品在业内一直招致质疑。多位人形机器人行业人士对表示,看到达闼机器人展出机器人采摘番茄的方案,当被业内同行问及如何在不同光线下通过颜色判断番茄成熟、人形机器人双腿如何克服种植园地面不平等多个问题,达闼机器人工作人员均回避答复或语焉不详,“当时业内普遍认为,达闼离落地还很远,资金能撑多久是一个核心问题”。但上述人士也没有预料到,一个融资金额颇高的独角兽公司,这么快就面临经营危机。
《中国企业报》查询司法大数据发现,达闼的两个主要主体均涉及诸多诉讼,基本为被告。大量案件是2024年下半年和今年的新案件。其中,涉及14起司法案件,案件金额5148.63万元,近五年内的案件中,2025年的案件达到案件总数的28.57%;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则涉及21起司法案件,案件金额3535.13万元,2025年的案件达到案件总数的71.43%。
值得一提的是,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多家企业总计5亿元的股权在2024年被冻结,目前仍处于被冻结状态。
就在4月10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向达闼旗下的达闼机器人(北京)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下达限制高消费令。
针对上述情况,黄晓庆在上述公开回应中提到,“公司业务的确遇到很大困难,自己和团队始终在正面应对问题,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星辰大海’充满信心。”

图片

商业模式不稳定且没重心成行业通病?
达闼机器人在拼尽全力度过生存危机,但融资问题和商业模式问题不解决,达闼就难言进入发展快车道。
公开数据显示,达闼五轮融资总额超54亿元。但上述受访在职员工认为,这些融资应该没有足额到账,甚至到账比例可能较低,具体细节只有高管层知道,“但是现在钱肯定不够花,生产受限制,工人也在流失。”
众所周知,人形机器人这类研发型企业“烧钱”速度很快,达闼不仅研发投入高昂,还在没有足够的市场回报预期的情况下,频繁扩张分公司版图,据统计,其对外投资项目高达28个,这种资金消耗模式对技术创业公司来说风险极大。
人形机器人形成一个行业已有两三年时间。公开数据显示,在二级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热门主题,机器人指数自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3月一度接近翻倍。有基金经理认为人形机器人板块是未来10年大级别的贝塔机会。今年春节以来,宇树科技等行业企业的爆发更是带动了市场情绪的爆发。
但资本并未一味追捧这个赛道。就在近期,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质疑,让这个赛道似乎进入发展的冷静期。朱啸虎表示,“最近几个月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他的这一论断,主要在于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商业模式还不明朗,变现方式匮乏。
当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投资转向保守后,达闼将更难融资救场,几个重要的融资渠道直接断供。
在商业模式方面,达闼的劣势在于发力分散,不聚焦,C端、B端没有侧重点。就行业既有商业模式,人形机器人若想专注B端市场,需要嵌入某些应用场景去赚钱;若想专注C端市场,就应专注研发低成本、普及化的个人产品。
有行业分析师对《中国企业报》表示,达闼既想用高端技术抢占B端市场,又在打造昂贵的C端产品,技术路线又与特斯拉Optimus等巨头雷同,其在C端市场推出的核心产品GingerXR单价超20万人民币,虽然技术先进,但普通消费者买单意愿相对较弱。
更为重要的是,达闼的危机也揭露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残酷现实,资本集中涌入可能成为催生泡沫的催化剂。当潮水退去,唯有真正具备核心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这位分析师向《中国企业报》透露,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业企业肯定还要倒下一批,行业仍没有合适的应用场景,离盈利的距离还有很大,“某家人形头部企业宣称已经盈利5年,实际上他们主要营收是四足机器人,而不是人形。”

图片

作者:崔铭格

监制:张剑

编辑:李南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