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女排新任主教练赵勇公布了一份26人的国家队集训名单,其中12名球员为首次入选国家队的00后新人。
2.赵勇强调纪律性的“三从一大”风格,与当前官方重提“女排精神”的叙事完美契合。
3.然而,这份名单上的年轻球员们面临巨大的压力,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实力。
4.除此之外,赵勇还需要在赛场之外进行改革,如本土联赛建设和留洋问题,以培养出与瓦尔加斯、哈克与艾格努相抗衡的世界级球员。
5.中国女排需要的不是一份“青春名单”,而是一个敢于打破枷锁的系统,赵勇的上任只是开始,远远不够。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中国排协公布官宣赵勇成为中国女排的新任主教练之后,各方的反应略微显得有点波澜不惊。毕竟,按照一个月前公示的那份选帅要求——“成年队主教练经历+国字号执教成绩+政治素质过硬”——似乎除了赵勇之外,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更明确来说,赵勇的履历,简直就是一份“标准答案”:
他深耕辽宁女排18年,带队拿下排超第三名、全运会银牌,熟悉国内联赛生态;他执掌国青队期间斩获大运会冠军、U17世锦赛冠军,契合排协“培养新人”的舆论需求;他强调纪律性的“三从一大”风格,与当前官方重提“女排精神”的叙事完美契合。
然而,这份“标准答案”背后,也不得不说是排协在无人可用的困境中做出的被动选择。
在蔡斌婉拒续约、外教选项不可能的前提下,国内教练市场多少有些一片荒芜:
呼声最高的名帅陈忠和与郎平已经过了退休的年纪;中生代教练施海荣与青年队教头匡琦专注于深耕俱乐部,目前对国家队帅位兴趣寥寥;王之腾缺乏国字号经历,而且他在上海的执教风格也经常被诟病……
赵勇的当选,更像是排协在体制惯性下的“唯一解”。
更重要的是,赵勇年龄合适,名声不大,还有国青背景,天然就是用来给女排完成“换血”政治任务的绝佳人选。
赵勇自然也很清楚排协看中自己的到底是什么,所以他上台之后给出的第一份国家队集训名单,堪称是中国女排史上最激进的“青春宣言”:
26人的大名单中,除了保留李盈莹、龚翔宇、王媛媛和王梦洁四位功勋老将,以及上个周期就被蔡斌纳入考察的倪非凡、吴梦洁和庄宇珊,剩下的12人,全都是首次入选国家队的00后新人!而其中张籽萱、杨舒茗和王奥芊这三名17岁的小将,甚至连职业联赛都没打过!
这已经不仅仅是革新了,甚至是一场豪赌。
首先,在巴黎拿到奥运亚军的美国女排,平均年龄高达29岁,甚至其中还包括了38岁的拉尔森(她拿奥运金牌和MVP的时候也有35岁)——这足以说明老将如果状态调整得当,依然可以在关键比赛中发挥不小的作用。
而朱婷和张常宁这两位哪怕是中国女排历史上也足以留名的功勋老将,在最近的比赛中表现依然出色——朱婷依然作为队伍主力活跃在高水平的意甲联赛,张常宁也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女子排超决赛中连续两场砍下最高分。
更令人不安的是,今年女排的赛程压力非常巨大——两个月后就是世界女排联赛,而8月又是世锦赛,赵勇如果在成绩上有所差池,而招入的新人表现又不及预期的话,到时候对于要求朱婷等老将回归的舆论呼声,必然将会对赵勇的革新产生严重的掣肘。
而且,这些年轻球员们,如果因为表现没能令球迷满意而陷入舆论风波,可能让她们在国家队沦为“陪练工具人”,甚至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打击到她们的职业信心。
我们不禁要问,就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在年轻球员身体发育、战术理解力和团队默契都有待检验的当口,那么快就让她们去承受“中国女排”这块金字招牌带来的压力,是否真的合适?
尤其是在二传这个位置,舍弃许晓婷、丁霞和姚笛固然可以理解,但启用邹佳祺(19岁)、张籽萱(16岁)、殷小岚(18岁)三名纯粹的国家队新人,固然体现了破釜沉舟,倒逼战术变革的决心——可二传作为“场上大脑”,除了灵气之外,经验沉淀与战术权威也必不可少,土耳其女排的奥兹巴伊、意大利的奥罗,均在25岁后才步入巅峰。
现在,三名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小将,将要在国际赛场上直面埃格努、博斯科维奇的暴力进攻,无异于将雏鹰推下悬崖——要么学会飞翔,要么粉身碎骨。
从这份新人扎堆亮相的名单当中,我们确实看到了赵勇坚定的革新意志,也能理解他的焦虑,毕竟当前中国女排的“人才荒漠化”已无可回避,除了赌一把青春,又能如何?
但有时候,主教练的工作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赛场内,更应该把目光投向赛场之外。
至少,对于当前的中国女排来说,重建工作并不应该只是更换几名球员、调整几套战术的简单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比如我们的本土联赛,球员流动受限、商业价值低迷、赛程割裂,青年赛力压居内什的杨涵玉在山东逐渐泯然众人,王艺竹在天津队常年替补李盈莹,庄宇珊在福建队承担六轮一传却无高水平攻手配合……
这种强度的联赛,真的能培养出与瓦尔加斯、哈克与艾格努相抗衡的世界级球员吗?
反观土耳其联赛为博斯科维奇开出200万欧元年薪、意大利联赛吸引埃格努与沃沃什强强联手,欧冠联赛更是身体天赋和技战术对抗完全拉满。
这样的土耳其和意大利能不强吗?
缺乏了职业联赛的支撑,国家队的革新不过是无源之水。
当两边的职业联赛强度越拉越大时,赵勇即便选中再多的天才新人,又去哪里为她们找寻培育的土壤呢?
如果说本土联赛建设需要时日,那么留洋问题也是一笔扯不清楚的糊涂账,既有能力问题,也有地方队的补偿问题,但无论如何,赵勇如果不能说动排协放宽留洋限制,中国女排就始终会被困在“闭门造车—国际失利—更加封闭”的死循环中。
或许,当我们看到女排选帅公告当中那句“能够全面贯彻‘三从一大’科学训练方针”时,就应该知道,赵勇的革新,恐怕也最终只能流于表面。
无论如何,赵勇的名单像一剂猛药,多少让球迷看到了改变的希望。但我们依然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份名单只是重建长征的第一步。
若排协仍沉溺于“体工队模式”的旧梦,若地方势力继续阻挠球员流动,若联赛改革永远停留在口号阶段——那么这份名单的革新意义,终将被现实的铁壁撞得粉碎。
中国女排需要的不是一份“青春名单”,而是一个敢于打破枷锁的系统。
赵勇的上任只是开始,而且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