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

评论

2

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唐尚珺逃课风波:16次高考后的大学适应之困!

39岁的唐尚珺,曾因16次高考、最终圆梦华南师范大学成为舆论焦点。然而入学仅数月,这位备受关注的"励志典型"再陷漩涡——网友实名举报其多次逃课,引发关于"高龄大学生如何适应校园"的深层讨论。

图片

  • 3月10日-12日:网友称其赴京拍摄商业活动旷课,唐尚珺回应已请假并获辅导员批准。

  • 清明节期间:被指回老家缺席课程,其解释已提交返乡探亲假条。

  • 4月7日-8日:英语课缺勤被质疑,他辩称突发身体不适前往校医室,事后补交病假条。

图片

唐尚珺的回应直指举报者"动机不明",但公众质疑声未减:

  1. 请假程序的合理性:频繁请假是否影响学业连贯性?商业拍摄与病假是否应优先学业?

  2. 特殊学生的管理困境:作为"网红学生",学校是否需制定弹性规则?其商业活动是否应受限?

  3. 舆论场中的双重标准:若普通学生如此,是否早被处分?对唐尚珺的"宽容"是否公平?

图片

唐尚珺的求学轨迹本身充满矛盾:

  • 执念与代价:16年复读牺牲青春,如今却难专注课堂,是否证明其选择存在认知偏差?

  • 流量反噬:曾因"励志"获百万关注,如今却因逃课被质疑"人设崩塌",流量红利是否正在反噬?

  • 代际适应难题:39岁大学生如何平衡社会经验与校园规则?其"不服管"是否折射代际观念冲突?

图片

事件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

  • 大学培养目标的异化:当教育沦为"打卡"工具,过程管理是否比结果更重要?

  • 成年学子的生存困境:唐尚珺需靠商业合作维持生计,学校能否提供助学岗位替代"请假拍戏"?

  • 公众期待的投射:我们究竟期待看到一个"完美励志偶像",还是接纳一个真实的、有缺点的个体?

图片

从高考战场到大学课堂,唐尚珺的争议本质是"成人如何自我重塑"的缩影。或许比起争论对错,更需思考:当社会用流量放大镜审视个体时,是否也该给予其"成长容错空间"?而大学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智慧,恰是对教育包容度的终极考验。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