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623

评论

772

1098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匈奴人留下了哪些姓氏?

AI划重点 · 全文约1008字,阅读需3分钟

1.匈奴人留下了许多姓氏,如赫连、独孤、呼延、贺兰、单于等,其中百家姓中还有赫连、独孤、呼延等。

2.赫连氏起源于东汉末年,南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子嗣分为几部,其中一部追随鲜卑拓跋部,即独孤氏。

3.独孤氏在北魏时期为勋臣八姓之一,并非鲜卑姓氏,而是匈奴姓氏。

4.此外,呼延氏为匈奴四大氏之一,北宋初期有一位大将叫呼延赞。

5.贺兰氏为匈奴四大氏之一,北魏时的“勋臣八姓”有贺兰氏,并非鲜卑姓氏,而是匈奴姓氏。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相传夏桀无道,商汤举兵伐之,商军攻克夏都。夏桀之子淳维率众北逃,商朝时称鬼方、混夷、獯[xūn]鬻[yù],周朝时称猃[xiǎn]狁[yǔn],到了战国称为匈奴(又称胡人)。

图片

匈奴最大的部落是孪鞮氏,即单于所在的部落,另外还有呼衍氏、兰氏、须卜氏,此四氏为匈奴四贵。

匈奴留下了许多姓氏,其中百家姓中还有赫连、独孤、呼延等。我们来看几个知名度较高的匈奴姓氏:赫连、独孤、呼延、贺兰、单于。

图片

【赫连】

东汉末年,南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子嗣分为几部,其子诰升爰成为铁弗部首领,改姓刘;另一部追随鲜卑拓跋部,即独孤氏。

铁弗部诰升爰之后,历任首领为刘虎、刘务桓、刘阏陋头、刘悉勿祈、刘卫辰、刘勃勃。

图片

407年(后秦文桓帝弘始九年),赫连勃勃以匈奴为夏朝后裔,自立为天王,大单于,建国号“大夏”,史称称大夏、胡夏或赫连夏。于是大夏国横空出世,在黄土高原上纵横驰骋。

图片

图-统万城

此时东汉已经灭亡快两百年,刘勃勃改名赫连勃勃,于是皇族改姓“赫连”,意为“徽赫实与天连”,其他铁弗部众改姓“铁伐”,意为“刚锐如铁,皆堪伐人。”

【独孤】

北魏时的“勋臣八姓”有独孤氏,并非鲜卑姓氏,而是匈奴姓氏。

东汉末年,南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子嗣分为几部,其中一部鲜卑拓跋部,即独孤氏。

图片

独孤信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拜大司马,进封卫国公。独孤信虽然没建立国家,但他的女儿们可是其他家族望尘莫及的。

独孤信长女,是北周明帝文毓的皇后;独孤信四女,是唐世祖李昞的皇后(追封),即唐高祖李渊之母;独孤信七女独孤伽罗,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即隋炀帝杨广之母。

图片

北魏孝文帝时,独孤姓改为刘姓。

【呼延】

呼衍氏为匈奴四大氏之一,南匈奴内迁后,称为呼延氏。

北宋初期,有一位大将叫呼延赞。《水浒传》中,双鞭呼延灼,就是呼延赞的后人。

【贺兰】

北魏时的“勋臣八姓”有贺兰氏,并非鲜卑姓氏,而是匈奴姓氏。

图片

贺兰氏,亦称贺赖氏,为贺兰山下的匈奴部落,后追随鲜卑拓跋部,两族长期通婚。北魏孝文帝时,贺兰姓改为贺姓。

【单于、单】

匈奴的大首领称为单于,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简称“单于”。“撑犁”意为“天”, “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连起来就是“如天一般广大的上天之子”之意。

图片

五代十国时期,北匈奴早已西迁,南匈奴作为整体也不复存在,已经融入中原。部分匈奴后人,以匈奴单于后代自居,遂改姓单于。后来部分姓单于的人,改为姓单。

【刘、赵、金】

自商朝至两汉以,匈奴与中原王朝及诸侯战争不断,互相都有降将降兵。匈奴人投降中原后,改汉姓,其中改姓刘的最多,其次是改姓赵,此外还有金、公孙等。

图片

两汉时期,南匈奴内附称臣,由于皇姓为刘,很多匈奴人改姓刘,是顺理成章的。

304年(西晋惠帝永安元年或建武元年或永兴元年、汉赵光文帝元熙元年),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刘渊起兵,称汉王。

图片

308年(西晋怀帝永嘉二年、汉赵光文帝元熙五年),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称帝,次年迁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国号“汉”(汉赵或前赵),为五胡十六国第一个政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