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近期选择赴美有关州学习时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
近年来,985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对“出国深造”的热情明显逐渐冷却。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国深造率从2018年的21.08%下降至2022年的10.28%,几近腰斩;美国国务院赞助的国际教育协会2024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相较上一学年,中国留学生减少了4%,这也是中国在美留学生连续第四年减少……
985名校生,正集体“抛弃”留学?
“留学率”,连年下跌
软科(ID:zuihaodaxue)收集了部分985高校近五年的就业质量情况,可以发现985高校的整体深造率近年来不断上升,但出国(境)深造率整体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华中科技大学的出国(境)深造率持续走低,从2019年的13.73%降至2022年的8.10%,2023年随着整体深造率的大幅提高有轻微的回升,但整体深造率的增量还是在国内升学部分。五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内升学率由44.28%升到53.65%。
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2023年的国内升学率都提高超过10%,出国(境)深造率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同样的,这些高校2023年的整体深造率都迎来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出国(境)深造率也因此有小的回升,但总体而言,增量主要还是在国内升学上。
从相关数据来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国,中国正在“失去”第一生源国地位。几乎在所有西方国家,中国留学生都出现了人数下滑或者增长乏力。“留学热”不热了,选择国内升学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不爱了”,为什么?
寒蝉效应
“中国留学生数量呈现持续性下降,并非短期现象。”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曾表示,近年来,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减少的现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张家栋认为,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在某些敏感专业的限制导致了排斥效应,这种政策上的排他性影响了新生的入学,甚至对极个别在读学生的继续求学造成了影响。
2020年,美国国务院撤销了1000多名中国公民的签证,以暂停被视为具有“安全风险”的学生和研究人员从中国入境,这一情况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好转。
2024年10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官网发布消息称,将对来自中国的硕博申请人员进行“安全审查”,并详细列出了需要审查的高校和专业,15所中国高校被列入名单,专业包括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集中在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相关领域,无一不是当前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张家栋认为,排斥效应进一步产生了寒蝉效应,使得许多中国学生和家长对未来的留学前景感到担忧,降低了他们赴美留学的积极性。
身份祛魅
与复杂的国际局势一同到来的,是越来越低的留学性价比。
海外高校的学费本就不便宜,却还在上涨。据报道,澳洲的顶尖大学明年将继续从国际学生中获取更多学费收入,学费的涨幅已经是通货膨胀率的两倍。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西悉尼大学等高校计划在2025年将海外学生的学费提高7%。以新南威尔士大学为例,按照学士学位一年48个学分计算,国际学生将在大多数课程中支付58560澳元,较2024年增加3840澳元。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学费也在普遍上涨。
与不断上涨的留学成本相呼应的,是收缩的海外留学人才平均年薪。2020年,该群体的实际平均年薪为26.82万元,2022年降至24.41万元,2023上半年为20.45万元。实际平均年薪,距离期望中的数字越来越远。留学曾经是不一样的就业砝码,但随着国内教育与海外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小,加上留学归国人员越来越多,就业市场对“海归”这一身份有了一定程度的祛魅。
近年来海外留学人才实际平均年限与期望平均年薪对比
(图源: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
高额的投入和有落差的回报,让“出国留学+回国工作”这一曾经的黄金组合,看起来没有以往那么“香”了。
中国高校,竞逐一流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从未停止向世界一流迈进的步伐。
200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首次发布全球500强,彼时仅有9所中国内地高校入围,而美国上榜高校数量为161所,是中国内地上榜高校数量的18倍!2017年首次发布全球800强,中国内地上榜高校91所,是美国上榜高校数量的近1/2。2023年,在全球1000强之中,中国内地共有191所高校上榜,首次超过美国,实现了振奋人心的惊天逆袭!
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国内地共有203所高校上榜,继续超过美国上榜高校数(183所),位列世界第一。中国大学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然在持续攀升,进步飞快。
全球百强梯队的“中国力量”一路高歌猛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头部高校不断刷新记录,越来越多高校跻身全球百强,2024年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3所高校强势入围。至此,已有13所中国内地大学凭借扎实的学术产出位列世界百强,中国内地百强高校数量也超越英国的8所,位列全球第二。
早在1995年,中国政府“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便强调了要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特别是要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随着“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开展,中国高水平大学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位置不断提前。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而今,不同类型的高校在知识创新、科技成果、高端人才等方面纷纷进行探索突破,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攀登学术高峰上迎来增长奇迹,应用型大学在密切服务产业需求中开拓创新,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浪潮下正阔步崛起……中国内地高校正展翼腾飞,中国高等教育迎来蓬勃向上、竞秀争荣的崭新图景。
当经济压力、文化隔阂与就业优势的逐渐流失摆在眼前,年轻一代开始以更审慎的态度权衡“留学”这一选项的性价比。这种转变不应简单解读为进取心的衰退,而应视作社会成熟度提升的体现——人们不再盲目追逐镀金光环,而是将教育选择置于人生规划的全局中思考。
与此同时,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攀升,正构建起不逊于国外的成长平台。留学也逐渐褪去阶层跃迁滤镜,回归教育本质属性。
你,会选择留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