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7

评论

27

37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零跑没后劲:与“中高端”渐行渐远 研发投入存短板

AI划重点 · 全文约3136字,阅读需9分钟

1.零跑汽车2024年营收321.6亿,同比增长92.1%,全年交付29.4万辆,同比增长103.8%,净亏损28.2亿,亏损率收窄至8.8%。

2.然而,零跑汽车在研发投入上存在短板,2024年研发开支仅19.2亿,远低于竞争对手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

3.由于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90%,零跑汽车的毛利润率较低,尽管财务状况优于小鹏汽车,但远逊于理想汽车。

4.尽管如此,零跑汽车在产品力、成本控制力及研发效率方面均有过人之处,未来发展仍值得期待。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5年3月10日,零跑汽车(HK:09863)披露了《2024年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24年营收321.6亿、同比增长92.1%;全年交付29.4万辆、同比增长103.8%;净亏损28.2亿、亏损率收窄至8.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Q4毛利润率13.3%(创新高)、净利润0.8亿(提前一年实现单季扭亏)。

业绩公布当月(2025年3月),零跑汽车股价涨幅达43.4%。

2025年Q1,零跑汽车交付约8.8万辆,居“新势力”第三位;其中3月份交付3.71万辆,跃居造车新势力榜首。

销量公布后,零跑汽车股价单日(4月2日)涨幅达13%。4月11日,股价收于50.35港元,总市值超过670亿港元。

那么,零跑汽车业绩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有多大?

累计交付近70万辆

零跑科技创办于2015年12月,直到2024年才迎来销量井喷:

2019年7月开始交付,首款车为电动轿跑S01,年内交付逾1000辆;

2020年5月开始交付纯电动微型车T03,年内交付逾7000辆,成为主力车型;

2021年交付4.37万辆。其中,T03交付3.9万辆;10月推出的C11(中型SUV)年内交付近4000辆;

2022年交付11.1万辆、同比增长154%;其中,T03交付6.2万辆、C11交付4.4万辆;

2023年交付14.4万辆、增速降至29.7%;其中C系(C11交付8万辆、C01交付2.5万辆)交付10.6万辆、T03交付3.8万辆;

2024年交付29.4万辆、同比增长103.8%;其中C系交付22.5万辆,T03约7万辆;


2025年Q1交付8.76万辆、同比增长162%。

图片


截至2025年3月末,零跑累计交付近69万辆,其中C系、T03之间的比例约为6:4。

与“中高端”渐行渐远

零跑在招股文件中称:“主要聚焦于价格介于15万元至30万元的中高端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2年,主打的还是微型车T03(占比56%),由于有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售价高于其他品牌微型车(8~10万元/辆);定价更高的C系车占比约40%;这样一来,年度销售均价达11.1万元/辆。

随后两年,零售销售均价冲高回落——2023年11.6万元/辆、2024年10.8万元/辆,与“中高端”渐行渐远。

虽然价格滞涨,但受益于规模效应,零跑汽车毛利润、毛利润率艰难回正:

2021年,营收31.3亿、成本45.2亿,毛亏损13.9亿、亏损率44.3%;

2022年,营收大幅增至124亿、成本143亿,毛亏损19.1亿,亏损率收窄至15.4%;

2023年,营收提高到167.5亿、成本166.7亿,毛利润8047万、毛利润率0.5%;

2024年,营收暴涨几近翻倍、达321.6亿、成本294.7亿,毛利润26.9亿、毛利润率8.4%;

图片


从2015年算起,零跑汽车交付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尽管销量有所突破,但“15万元~30万元”这个价格区间仍遥不可及,甚至渐行渐远。

规模未必能“致胜”

汽车制造是规模经济的典范,零跑汽车业绩迅速改善的关键因素就是销量的大幅增长。但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有限。

例如理想汽车

2020年仅交付约3.3万辆,营收92.8亿,毛利润已经达15.5亿,利润率16.4%。2023年理想交付37.6万辆时,毛利润高达275亿、毛利润率22.2%;

2024年理想交付突破50万辆,毛利润296.6亿、毛利润率20.5%。

2021年,零跑汽车交付4.3万辆(超过2020年的理想),毛亏损却达13.9亿。

2025年Q1,零跑、理想分别交付8.8万辆、9.3万辆。按这种趋势,零跑2025年交付数有可能赶上或超过理想汽车2023年水平,但毛利润仍会有天壤之别。

对汽车产业而言,规模不是万能的,没有规模是万万不能的。

搞快递跑盈利能力较差的原因,要看成本结构。

零跑未单独披露汽车制造成本结构。但披露了按性质划分的开支,即用于制造、销售/营销、行政、研发的原材料、薪酬、折旧、广告/宣传、运输/仓储、售后服务等项开支。

因原材料主要用于汽车制造,可近似推算出每辆汽车的材料成本:

2022年,原材料开支137.4亿,占总成本的96.1%;每辆车原材料成本12.4万,相当于售价的111%!

2023年,原材料开支152.9亿,占总成本的91.7%;每辆车原材料成本10.6万,相当于售价的91%。

2024年,原材料开支272.2亿,占总成本的92.4%;每辆车原材料成本降至9.3万,相当于售价的86%。

图片


原材料成本属于“可变成本”,如果1个馒头用1元钱面粉,100个馒头100元钱面粉。即使采购量大,也只能获得些许折扣。零跑汽车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90%,制造规模再大也难以显著摊薄每辆车的成本,从而扭转毛利润率偏低的局面。

马斯克发明了一个概念,叫“白痴指数”——零部件售价是原材料成本的倍数。《马斯克传》记录了他的一次发飙,原因是Space X采购的一个钢制“喷管保护套”,价格1.3万美元,而制造这个保护套所用钢材只值200美元,白痴指数高达65倍。根据公开资料,特斯拉与松下合资的超级工厂,动力电池产品的白痴指数是2.0倍,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不到1.4倍。

2024年,零跑汽车“白痴指数”仅为1.16,从买家角度看很“良心”。但对卖家而言,成本“刚性”极强,随规模改善的空间有限,研发及扩大再生产能力受限,前景晦暗。

研发“欠账”太多

零跑号称:全域自研,占整车BOM(物料清单)成本约60%的三电(电池、电驱、电控、智能座舱)都实现了自主研发及自主制造。

但实际情况却是——原材料成本占比却超过90%,工业增加值很低。这里说的是成本,与定价政策、品牌溢价无关。原材料占成本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工艺复杂程度。好比石料占石桌成本的比例通常低于占石像成本的比例。

不论与“新势力”、“旧势力”还是“半新不旧势力”相比,零跑汽车研发开支都是“独一档”的存在:

2022年,零跑汽车研发开支仅14.1亿,小鹏52亿,“抠门儿”的理想汽车投了67亿,拿钱不当钱的蔚来花掉108亿;

2023年,零跑汽车研发开支增至19.2亿,理想汽车研发投入超过100亿,蔚来花掉134亿;

2023年,零跑汽车研发开支达到29亿(占营收的9%),仍然远低于“蔚小理”。

图片


截至2024年6月末,零跑汽车研发雇员3800名。据称到2024年末,智驾研发团队将扩充至500人。

零跑汽车对研发开支偏低的说辞是:研发骨干团队来自电子及IT行业……转入智能新能源车研发领域时,具有其他众多车企不具备的先发优势……一句话就是“研发效率高”。

如果“骨干来自电子及IT行业”,因而具有“先发优势”这个逻辑成立,也应适用比亚迪、小米乃至华为、苹果。

比亚迪也有深厚的“电子及IT”背景,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有12万名研发工程师,其中智驾方向投入5000人。

小米骨干在“电子及IT行业”的成就非零跑骨干可比。 2024年研发投入241亿、研发人员约2.2万名。

如果对比亚迪、小米不服气,看看华为车BU(主攻智驾):2022年研发费用76,6亿、2023年71.8亿;2024年H1达34.2亿,研发人员超过5000名(高峰时过7000人)。

华为用5000人搞智驾,零跑汽车智驾团队不到500人,扬言“2025年底前全面跻身智能驾驶第一梯队”。与零跑汽车相比,华为车BU(现已注入深圳引望)的研发效率是否太低?

总之,零跑汽车研发效率的确高。但恐怕有“欠账”,更难言积累。

财务状况优于小鹏

综合营收、交付数、亏损幅度,零跑汽车与小鹏汽车有一定可比性:

  • 毛利润率

    乍一看,小鹏占优,即使2023年“失手”,毛利润率仍是零跑的3倍。

其实,小鹏整车业务毛利率与零跑非常接近。

2024年,小鹏整车销售收入358.3亿、单价18.9万元/辆,毛利润29.6亿;单车毛利润约1.6万元、毛利润率8.27%;“服务及其他销售”收入50.4亿、毛利润28.8亿、毛利润率57.2%;

2024年,零跑汽车毛利润26.9亿,几乎全部来自销售收入(服务收入仅占营收的1.6%,未单独披露成本),单车毛利润9000元、毛利润率8.38%;

  • 费用率

    由于经济效益差,零跑、小鹏研发费用率都呈下降趋势,主打一个“能省则省”。

2024年理想研发费用29亿、费用率8.4%;小鹏研发费用65亿、费用率14.3%;

图片


零跑汽车业绩持续改善,亏损率从2021年的91%降至2022年的41%,再到2024年的8.8%。

而且早在2023年,零跑汽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已回正到11亿,2024年更是达到85亿。

图片


2024年,小鹏汽车净亏损达57.9亿、亏损率16.2%,尽管较2023年有很大改善(2023年净亏损104亿、亏损率37%),但扭亏仍遥遥无期。

零跑汽车在产品力、成本控制力及研发效率方面均有过人之处,财务状况远好于小鹏、蔚来,但远逊于理想汽车。

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已逐步从卷价格升格到卷技术。零跑汽车研发投入较竞争对手低太多,虽自称“效率高”,但难免让人担心后劲不足。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