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还要求背唐诗”重庆脑肿瘤患者接受颅脑手术被“术中唤醒”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组成功完成了一例“术中唤醒”神经导航辅助大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手术在唤醒麻醉下进行,精准定位左侧中央前后回运动及感觉功能区,结合通过神经导航定位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全切除肿瘤病灶。手术不但没有损害患者神经功能,“沉睡”的右侧肢体也重获新生,术后2天复查增强核磁检查显示肿瘤完全切除。

患者钱某半年前头疼难忍,一直以为是自己没有休息好导致,自己也没有引起重视前往医院诊治。20天前,钱某症状逐渐加重,且右侧肢体无力感觉日渐频繁,并伴有麻木,需要在家人搀扶下才能行走。为进一步治疗,钱某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神经外科门诊就诊。

入院后,经过头部增强核磁(MRI)检查提示为一功能区占位,肿瘤较大,压迫推移大脑功能皮层,钱某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考虑到患者肿瘤恰好位于感觉运动功能区,国科大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团队紧急组织神经内科、神经电生理室、影像科、心理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针对患者病例特点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术前MDT多学科讨论,最终一致决定为钱某行“术中唤醒麻醉下颅内占位病变切除术”。

患者肿瘤位于左侧额叶中央后回后部,该部位是支配右侧肢体的运动中枢,根据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及扩散张量成像显示,肿瘤已对右侧肢体运动中枢产生严重压迫,且其压迫性生长会刺激皮层神经元活动产生癫痫症状,应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但肿瘤与功能区关系密切,要达到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并保护患者神经功能的治疗效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神经外科神经肿瘤团队仔细分析患者病情后迎难而上,与麻醉科商量后决定为患者使用术中唤醒技术,即:切除病变前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下唤醒,再结合神经导航、术中超声及电生理监测、术中电刺激等多项技术进行肿瘤切除的治疗计划。

术前,患者MRI影像

手术当天

8时30分,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在麻醉医生的严密监测和精细准备下,手术团队为钱某实施了术中唤醒麻醉下,应用功能磁共振神经导航及术中实时超声引导下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手术暴露大脑皮层后,麻醉医生开始调整麻醉药物剂量,20分钟后患者从全身麻醉的沉睡中醒来。负责观察的医生与钱某交流,由于术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钱某情绪非常稳定。

在医生的引导下,钱某背诵唐诗、回答问题,完成一系列配合动作,同时手术紧锣密鼓地进行操作,被单下的钱某声音清晰稳定,医生用微弱电流刺激患者裸露的大脑皮层,患者的手指、嘴角先后出现麻木的感觉。

经过几小时的努力,肿瘤被切除,麻醉医生再次加大麻醉药物剂量,患者沉沉睡去,在团队协作努力下,钱某功能区肿瘤切除成功。术后,钱某很快苏醒,神志清楚,右侧肢体活动比术前好转,没有任何新发神经功能损伤,达到了手术预期效果。

什么是术中唤醒开颅术?

唤醒手术是在颅脑手术中,通过减少镇静药物的剂量来唤醒患者,并利用电生理监测的方法监测患者脑功能区的分布。这是一种有效的功能区保护技术。唤醒患者进行功能区监测好比是一个“扫雷”的过程。在术中需要在切除病变前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中唤醒。在清醒状态下,让患者完成与各功能相关的监测任务,并通过电刺激的方式精确识别和区分大脑重要功能区的位置。继而使术者能够通过从非功能区区域入手切除病灶。

为什么推行“术中唤醒术”

对患者而言,谈到开颅手术,患者及家属就觉得无比紧张、担忧。接受术中唤醒手术,更需要足够的勇气。试想,当你“脑洞”大开,但却还清醒知道自己正在面临的局面,不会害怕吗?因此,术者会在手术前的2~3天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并会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步骤、需要配合完成的监测任务和手术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