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五中成立备课组 激励教师心无旁骛扎实教研教学

泉州五中按照学科和年段成立备课组。每个年段就是一个团队,段长是领队;每个学科备课组就是一个团队,组长是领队。每周针对一个问题集中开展专题教研,一位老师主讲,备课量甚至可以写成课题论文。每位有专长的老师负责一种题型,吃懂摸透每种题型的命题思路,细致研究答题角度,敏锐洞悉考试改革的方向。所有研究成果通过课题组同事的灵活应用,惠及所有学生。作文作业老师都要面批。考试过后,不是对答案,而是分析答案。“一边倒”倾斜一线教师,教研教学比重多占60%以上。学校所有中层行政人员都是一线优秀老师,“服务一线教师、保障一线教学是基本职能”。
暑假,泉州五中城东校区。
泉州五中所有高三年段教师的高考分析研讨会如期举行。
和各界对分数的热切关注不同,与会老师冷静地分析了学生们在考试中的得与失,认真地标注在以后的教研教学中应该和可以改进提升的细节。
“我们不唯成绩,而赢得了成绩;不唯高考,而赢得了高考。”泉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泉州五中校长刘殊芳显得淡定。
在刘殊芳看来,“功夫在平常”。学校需要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激励教师心无旁骛搞教学和扎实教研,营造全校合力服务教研教师的向上氛围,实现教师教育情怀的回归,实现教师专业价值的回归。
每周集中备课专题研究分工精细 成果共用
“老师跟我们有互动,能引起共鸣,讲的内容很多都延伸出课外,思维很碰撞。”吴伊婧说。
“一道文综题,经常会有很多种答案,因此我们掌握了很多种‘打法’。一道政治选择题,讨论了整整半节课还没完。”吴悦悦说。
说起高中三年课堂上的情景,已经毕业离校的吴伊婧和吴悦悦滔滔不绝,清晰如昨。这两位别人眼中的“学霸”,即将升入自己心仪的大学。
许多年后,泉州五中的课堂,一定会成为她们青春的记忆符号,唤起这段人生中的奋斗岁月。
然而,她们或许不知道,这些课堂背后,那些老师们的付出。
每周二上午第三节课,是2019届高三年段语文备课组的固定教研时间。“我们每周针对一个问题开展专题教研。由一位老师负责主讲,就像一次专题研究,备课量很大,有的甚至可以写成课题论文了。”备课组组长陈理萍说。
2019届高三年段有20个班,12名语文老师,平均每名老师一天上两节课。但教学任务再重,每周的集中教研雷打不动。
《基于问题设计的文学类文本自主阅读探研》,这是陈芳芳老师在一次集中教研中,所做的主题分享。陈芳芳目前正在做小说探究的课题研究,这也是她的专长领域。作为备课组当期的主讲人,她准备了一个多星期,把当时刚好年段要学的鲁迅的《故事新编》作为一个案例分析,同事们探讨热烈。过后很多老师就将其直接运用在教学之中。陈芳芳的研究成果,通过课题组同事的灵活应用,惠及了全年段的所有学生。
“以前都是督促老师做研究,现在是老师积极主动做研究。”陈理萍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组里每位老师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除了集中调研,还经常性开展公开课。一方面学生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另一方面教师在职业道路上更有奔头,目前全组已经有7名高级教师。“有知识和会教学那是两回事,真正会教育的才叫老师。”
如果说教育是一项技术活,那么专业水平就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一所学校的教研水平,也是决定其办学水平的根本因素和基础。
不只陈理萍领衔的语文备课组,泉州五中按照学科和年段成立备课组,开展集中式、专题性教研,学校整体教研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升。因为是专题研究,真正做到了研透磨深,达到专业水准的提升。指定主讲人,则做到了分工精细化,让每位老师时间做到了统筹高效利用。“共享,则让教研成果快速落地,极大促进日常教学不断精进和与时俱进。”刘殊芳说。
中层行政人员都是一线优秀老师 激励倾斜
讲台,最大的舞台。在泉州五中270多名教师中,这一理念深入人心,铭心刻骨。
“教育、学校需要营造风清气正、公正公平的氛围。不让一个潜心教育和教学的老实人吃亏。”刘殊芳说。
戴丰春,2011年调到泉州五中教地理。他带过两轮高三,发现自己急需提升,于是潜心钻研教学。他最大的感受是,“五中的根本就是教学,书教不好,就什么都不要做了”。哪怕2018年已经成为教务处副主任,也依然没有脱离教学一线。
副校长张海峰每天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只有从一线过来,不脱离一线,才能真正明白一线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一线教学。”
“泉州五中所有13名中层以上的行政管理人员中,除校长外,所有人均承担着一线教学任务。”张海峰说,学校所有中层行政人员都是一线优秀老师。
在泉州五中,以教研教学为主导,行政不能干扰教学,更不能主导教学;行政职能服务教学、保障教学的导向十分明确。
管理制度扁平化,是泉州五中最大特色。张海峰说,学校事务管理,段长直接对校长负责;教研方面,课组长直接对校长负责。“服务一线教师、保障一线教学是基本职能。”
泉州五中在职称评定、岗位评聘、评先评优上,“一边倒”倾斜一线教师,教研教学比重多占60%以上,激励意味充分洋溢。
一枝独秀不是春。团队化管理,是泉州五中教学整体提升的一大秘籍。横向上,每个年段就是一个团队,段长是领队;纵向上,每个学科备课组就是一个团队,组长是领队。“每个班都好,才是真的好。”“我们不能一科独大,而是要各科齐头并进。”团队的力量,保障了协作的顺畅和安排的均衡。
“我们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统筹安排时间,比如语文高一高二把阅读作文等基础打好后,到了高三就基本不会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而是把时间留给数学等学科。”数学老师张国华说。
“如果说高考是一场战斗,我们同事就像战友一样。”陈理萍说,晚自习的时候,英语老师也会帮忙盯语文作业,历史老师也会注意数学老师交代的还在攻关的同学。
团队,让教师找到归属感,并在与同伴的协作中,坚守的力量满满积淀,教育情怀相互映照。
泉州五中教师队伍成长迅速,“明星”闪耀。目前,泉州五中国家级骨干教师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7名。教师梯队新老传承,结构合理,后劲十足:泉州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120多名,教坛新秀82人。
阅读教学体系推进课程品质素养 面批辅导
“这些我都舍不得丢掉,这些文章都很好看,有空的时候我再看看。”取得全省文科第二名高考佳绩的吴伊婧,毕业离校的时候,默默地整理了厚厚一摞的语文阅读材料准备带回家。
高中三年,泉州五中的“大阅读”给每个学子都留下一份珍贵的“美文集”。从2011年开始,着眼于学生阅读写作这一核心素养,泉州五中开始施行“大阅读”。阅读资料都是一线老师们自我加压、自动加班,精心甄选的文学美篇、经典文言文、热点时事评论。
“孩子们的时间太宝贵了,我们要做到时间的精细化管理,拒绝文山题海。”陈理萍说,从高一开始的大阅读,基本就奠定了学生们阅读作文的基本盘。今年高考出现《史记》内容,很多考生为难,但她对自己的学生信心十足,因为《史记》在她们高一大阅读的重点书目。
“树德立人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赢得成绩并不矛盾。”刘殊芳说,这两者是统一的,“我们不鼓励大量的刷题,教学节奏按正常进度稳扎稳打”。
题刷多了,就失去了思考的空间;模拟多了,就会失去创新思维的能力。这也是很多日常成绩不错的考生在高考中折戟的重要原因。泉州五中立足思维方法,做到时间精细化、教学精致化,练习高质量,在综合素质和考试成绩中找到了平衡点和结合点,达到双赢。
一张普通的语文模拟卷,可能集中了六七位老师的心血。“我们每位有专长的老师负责一种题型,吃懂摸透每种题型的命题思路,细致研究答题角度,敏锐洞悉考试改革的方向。”陈理萍说,高质量的练习,不在多,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做到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到高三后,作文老师都要面批。考试过后,我们不是对答案,而是分析答案。” 吴悦悦说。个性化的辅导,让学生不再“别人懂的我不懂”,针对性强,大大增强了学习效率。
立足素质教育和长远发展,泉州五中在全省率先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自主研发编写了110多门校本多元课程,鼓励引导学生发掘优势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对于目前热议的“3+1+2”的高考改革,泉州五中亦很从容。从2011年起,泉州五中就开设了生涯规划的校修选修课程,这与高考改革的内涵和初衷高度一致。“接下来会改成一周一节的必修课,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主动追梦。”刘殊芳说,老师的眼界就是学生的眼界,老师的胸怀就是学生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