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学生找寻非遗技艺传承足迹 助力武汉杂技焕发生机

“读了快三年大学,专业知识学习了不少,我们希望能做点什么!”这是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的田野泗季、张纯、许澳君、于溪溪、何苗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她们成立了“杂技传承与发展调研团队”,决心利用专业所学知识来为武汉杂技的传承与保护助力。

今年5月,她们开始找寻有关非遗技艺传承的足迹。作为武汉杂技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杂技皇后”夏菊花成为她们的重点调研对象。夏菊花曾凭借着超高难度的《顶碗》,为新中国杂技赢得首批国际金奖,也奠定了此后中国杂技长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荣誉。此外,她还连任五届中国杂协主席,引领中国杂技走向世界各地,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为了能有机会和夏菊花面对面交流,她们辗转多方,终于联系上武汉夏菊花杂技艺术研究室的主任何忠杰。“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担心她们只是一时兴起,不能长期坚持做非遗传承。但是多次接触之下,我看到了她们的努力和决心,正式邀请她们参与武汉杂技传承与保护的资料整理工作。”何忠杰说。

82岁的“杂技皇后”夏菊花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旁,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杂技传承与发展调研团队的成员们认真聆听着,并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下珍贵的时刻。

“第一次知道夏菊花老师是在课堂上,当时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有关她的影像资料。正是由于这个契机,我们开始慢慢了解夏老师,接触到武汉杂技。”团队负责人田野泗季说,通过课后查阅大量的资料,她们意识到武汉杂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同时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亟待保护。

在何忠杰的帮助下,团队成员们得以和夏菊花亲密接触。通过多次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夏菊花的表演经历和荣誉成就,得知她为中国杂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不管还能不能上台表演杂技,夏菊花记挂的也唯有一件事——把杂技的美好传给后人。1983年,夏菊花的传人李莉萍在国际杂技最高赛场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比赛中为中国夺得首个“金小丑”奖。2019年,夏菊花入选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并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杂技皇后”夏菊花,团队成员们发挥专业所长,专门拍摄了以夏菊花为原型的公益广告《责任与担当》,并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省优秀奖。此外,她们还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账号,多渠道多角度传播武汉杂技,社会反响非常好,不少节目组慕名而来,希望和她们一起做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团队成员们的脚步并未停下。为了进一步了解武汉杂技的现状,团队成员们利用暑假时间“泡”在杂技厅。武汉的6月,如往年一样炎热。上午八点,练功教室里30多名学员正热火朝天地“操练”着,年纪稍小、底子略薄的学员在墙边练习着倒立、压腿等基本动作。钻圈、跳板、柔术、转碟、空中悬吊……为了顺应这个时代发展,杂技人也一直都在改变。他们把传统嵌入创新,把创新融入传统。杂技表演配上流行音乐、杂技和现代舞蹈结合、舞台效果与观众体验感融合……惊险又独具观赏效果的高难度表演动作,让团队成员大开眼界。同学们也在杂技厅一点点记录着杂技团成员们一遍遍地“飞天”——这是他们为今年武汉军运会演出节目做的准备。

“我们只要一有空,就往杂技厅跑。观察他们平时如何训练,怎么表演,文化课如何安排。除此之外,我们也采访到了杂技厅的老师和负责人,对武汉杂技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田野泗季说,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和观察,她们了解到武汉杂技的历史溯源、特色以及代表性节目,发现现在的武汉杂技面临着传播方式滞后、表演人才缺失等问题,这也成为了杂技传承路上的绊脚石。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在认真研究武汉杂技团书籍资料5本、照片2912张、存档照片资料101张、存档影视资料5份的基础上,在武汉杂技厅现场拍摄视频共608份,在采访过程中录制的音频共53份,最终发表稿件数十篇。

9月初,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调研成果,形成了一份三万多字的报告——《新闻传播学院赴武汉调研杂技传承与保护实践报告》,对武汉杂技的传承和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在国家期刊《杂技与魔术》上发表《夏菊花当选最美奋斗者》、《杂技绽放最美芳华——夏菊花奋斗之美》两篇期刊论文。

从学院官微、学校官网,再到《楚天都市报》、《荆楚网》、《光明网》,她们的非遗传承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这其中不乏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对于她们来说,既然做了就会一直做下去。从“兴趣”到“热爱”,她们日复一日地坚持着从不放弃。就在11月4日,她们还参与到由光明网和咪咕文化联合主办的《致·非遗敬·匠心》第三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直播走进武汉杂技团活动,带领网友们近距离观看武汉杂技团演员们的日常训练,引来网友接连赞许。

“对于武汉杂技的传承与创新,杂技人一直在路上,他们所做的一切为了把美好传给后人,让后人更加美好。而我们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份美好,不要让美好被遗忘到无人问津的角落。”田野泗季说,她们将继续传播杂技文化,以“杂技IP”为切入点,从杂技角色产品、杂技短视频、杂记虚拟展示、杂技动漫、杂技游戏等方面谨此昂创新传播,真正做到让非遗传承“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