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峨眉山》:王潮歌的新物种试验

王潮歌导演筹备已久的《只有峨眉山》即将隆重首演了。这个时候走近,不,应该说是“走进”这部作品,确实有白居易所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有幸先睹了“半遮面”中的《只有峨眉山》。带着对王潮歌过往创作风格的认知,演出前对这部新作的想象还停留在“天地大舞台,山河好光景”的思维定势里,对这部新作的期待还停留在峨眉山佛教文化和文旅开发的层面上。直到看完之后才发现又一次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低估了“戏剧幻城”的创意复杂性、视觉冲击波和心灵杀伤力。

所谓“创意复杂性”,是指我们通常说的一“台”演出,在《只有峨眉山》这里变成了三个不同的“舞台”——可以俯瞰人间情景的体验剧场“云之上”、融合青山绿水的园林剧场“云之中”、深度还原旧村生活的实景村落剧场“云之下”。且每一个“舞台”上展示的信息容量都远远超过我们通常认知的戏剧演出,三个“舞台”相互之间的关联设计更是需要匠心独运。如果把早期的大型实景演出比喻成一盘直线攻杀且选择有限的象棋,那么《只有峨眉山》的创意复杂性则更像是一盘在大型缠绕攻击中演生出无限枝蔓的围棋。所谓“视觉冲击力”,既包含着硬件上117亩大型剧场群的广阔天地、50万片瓦的汪 洋大海、395个房间的目不暇接,也包括总建筑面积17740平方米情景体验剧场中6个观演空间呈现出的卍字形舞台美学、炫酷风灯光设计、高难度形体表演,让外在的视觉震撼引爆观众内在的心灵震撼。

所谓“心灵杀伤力”,则是由隐藏在齐头并进的多个故事空间里的人生际遇与人物命运,作用于观众的共情效应,所“发酵”出来的“三观”感悟。出于不要剧透的考虑,这里的奥妙还是请观众自己通过观演去得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为好。不算早年的舞台导演作品,细数王潮歌近些年来的大型创作实践,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组是“印象系列”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印象国乐》;第二组是“又见系列”的《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又见国乐》、《又见敦煌》、《又见马六甲》;第三组则是以这次《只有峨眉山》开篇的“只有系列”,据说接下来还有更令人期待的《只有爱》、《只有河南》和《只有红楼梦》。罗列了这么多的“王潮歌导演作品”,我的意思是想说:这三组作品不是平行的并列关系,而是有发展逻辑的递进关系。而这种“递进”,着重就表现在信息的不断有效加载上。通过这种信息的“加载”,王潮歌完成的是其戏剧“物种”的“进化”。这大概也正是“只有”系列不同于王潮歌以往的大型实景演出而被她命名为“戏剧幻城”的原因吧!跳出王潮歌的个人创作,我们从宏观上看人类戏剧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一个通过不断加载信息以推动戏剧“物种”不断“进化”的历程。

如果你去看中国各地的古戏楼,比如最方便看到的北京正乙祠,不难想象千百年前中国的戏剧舞台呈现给观众的信息就是最简单的唱、念、作、打。后来随着“文明戏”的舶来,以及舞台美术行业的不断发展,现在大家走进剧场时看到的已经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炫目景象。那些旋转的舞台、精巧的机关、美轮美奂的光彩,都是旧时代舞台上没有过的信息传递。近年来,多媒体艺术在舞台上的广泛应用更是为戏剧艺术打开了表现形式上的另一扇大门,让观众通往了一个视听信息传递呈几何级数爆炸的全新世界。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传统的剧场演出之外,以《印象刘三姐》横空出世为代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这种全新的戏剧演出形式风靡一时,且呈星火燎原之势在神州大地广泛布局。细究其实质,就是原本舞台上的手工置景换成了漓江、西湖、普陀山等大自然的真实背景,为戏剧插上了恢弘的“实景”这双信息翅膀。从“印象系列”以迄于今,转眼又是十五年过去了,素以“不懈求新”著称的王潮歌自然停不下创新的脚步,各种各样的新想法、新念头纷至沓来。

论近些年来的流行,“浸没式戏剧”大行其道。如果说“印象系列”是让观众“浸没”于大自然之中,“又见系列”是让观众“浸没”于表演者之中,那么“只有系列”应该是兼有上述双重“浸没”。此外,《只有峨眉山》更为大胆的创新在于打通了“剧场演出”和“实景演出”的边界,通过“云之上”、“云之中”和“云之下”三种不同的表演舞台来呈现导演的创作理念。同时,以多元化的表演空间传递全方位的信息,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云之上”这个空间里展示的是“天上心法”,“云之中”这个空间里展示的是“时光行走”,最有意思的是“云之下”这个空间,提供给观众的是一座用来修行的“人间道场”。作为戏剧表演空间,“云之下”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位于峨眉山山脚下的高河村原本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小村庄,村里住着的都是最普通的农民。2018年,随着时代的车轮,村庄里的人陆续搬离这里,一个村落即将灰飞烟灭。然而,比挖掘机更领先一步到来的是《只有峨眉山》的创作者们和正急于寻找“为观众还原梦境”之全新舞台的导演王潮歌。人去楼空的旧村老屋不早一步、不晚一步地恰好于此时走进了王潮歌的视野。一些原来经年累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又以演员的身份重新回到这个空间里。从村头的小路进村,穿越时空,层层迈进,395个房间,一百多场戏剧在这里上演。据说,走进去的人都找到了自己,走出来时又都红着眼眶,走进去的人也许带着迷惘,但走出来的人都想重新看一看生活。

所以,创作方的官宣说:“这是表演空间,这不是表演空间,这是正存在着的人间。”所以,节目册的尾页上写着:“你来了,戏就开始了;你走了,戏并没有结束。”而在我这个年纪的观众一路走下来的感受,小村庄里的人和事更仿佛在我耳边唱响了那首老歌:“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恩怨忘却,留下真情重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如前所述,从“印象系列”到“又见系列”再到这一次“只有系列”的开山之作——《只有峨眉山》,王潮歌是在“信息加载”的道路上急速狂奔的。所以,每一次新的“戏剧物种”进化,都体现着爆炸式的“信息加载”。如果说“又见系列”是对“印象系列”的一次类似机器人向仿生人的升级,那么对这次《只有峨眉山》来说,“云之上”、“云之中”和“云之下”三大表演空间的同时启动,则像是进化成了三头六臂的哪吒。全新的“戏剧物种”是看得见的,而在这种不断进行的新“物种”试验背后,我们没看见的是创作者们不甘于现状、不妥协于惰性的创新精神。(文/余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