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智慧上海为自己选出这样10位“先锋”

上海正加速奔跑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道路上。
“五大中心”建设,是每一位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上海历史使命,也是上海在面向未来、面向全球提升城市能级道路上,必然要完成的战略追求。如果我们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看作是上海的“四肢”,那么科创中心一定是它的“大脑”,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如同大脑的神经元网络,指挥整座城市像一个有机体那样自我成长,而组成这个“大脑”的,是无数科创人才真正的大脑,是信息化建设及技术研发的各路领军人。
连续3年,上海市总工会、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都会主办上海智慧城市建设“领军先锋”评选活动,甄选那些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领头羊。
图片
2018年,智慧上海为自己选出这样10位“领军先锋”:黄桁、戴伟民、王兆进、郭之兵、刘世平、何萍、张瑜、陆奕奕、王斌、陈海林,他们中,有人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无人码头,有人在全球芯片上刻下自己的“隐形名字”;有人希望通过“互联网”+,让百姓吃上无公害的农产品,有人想把科技变成产业,惠及所有市民;还有的人,要让市民看病变得更加便捷……他(她)们是上海面向新未来时为自己甄选的“大脑”,是站在科技制高点上,远眺下一个时代的“瞭望者”,是时代的先锋,也是未来的创造者。
无人码头背后的人
图片
繁忙的上海港,是怎样渡过它的一天呢?每天,从水路上开来的船身加起来,总长度近25公里,而上海港的岸线只有15公里;每天,从陆路进出上海的重卡车有5万车次,车身加起来,总长度超过1100公里,相当于从上海开到北京;每天,堆场操作集装箱超过20万次……截至2017年,上海港已经连续8年蝉联世界第一大港口桂冠,从外高桥到洋山深水港,上海一点点确立了自己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从1997年从同济大学毕业进入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开始,黄桁经历了上海所有码头重要节点的建设和营运。
如今,黄桁担任总经理的上海海勃物流软件(简称海勃)有限公司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直属公司,它专注于研发国际航运中心港口和物流的操作平台开发,最近成为“新网红”的洋山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便拥有着一颗上港海勃的智造“中国芯”。
从喧嚣、人拉肩扛的传统港口,到如今无人、自动、绿色、安静的现代化港口,通过互联网+技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拥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黄桁自豪地说,目前国际上所有的前沿技术,比如AI、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等,在上海港里都已有应用,“全世界目前只有两个全自动无人码头,我们的洋山港四期不仅是其中之一,而且整体水平可以说是最高的。”
用女性的敏锐为科技与民生搭一座桥
图片
从“工程狮”到“程序猿”,再到产品经理,最后成为一名管理者,上海电信互联网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陆奕奕用女性特有的敏锐,将硬邦邦的技术转化为百姓身边的一缕缕温情。
不久前,上海电信宣布建成“千兆第一城”,上海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千兆覆盖城市,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千兆宽带到底意味着什么?生活会因此发生怎样改变?这样的问题,就是陆奕奕时刻在考虑的事。
作为一名理科“女博士”,进入上海电信之后,陆奕奕一直在考虑,自己的职业贡献到底是什么?如今,答案已经很清晰,做一名真正的产业化创新推动者,将技术转化成规模服务,让科技为市民提供价值,给城市经济带来成长,将大数据、流媒体、物联网、云计算、高速宽带等技术名词转化成市民喜闻乐见、并可以规模应用的服务。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电信运营商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然而,面对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新技术和新模式时,运营商更需要的是突破。2006年9月,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IPTV试点城市,陆奕奕做了一件事——倡导了全国第一个IPTV商业规范,有了标准,IPTV的平台价值才能体现,不同的终端、内容厂商才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此后,这个商业规范被全国推广,成为中国电信集团IPTV的标准规范,而上海也成为全国用户数量最多的IPTV城市,一半以上的家庭都因此改变了看电视的方式。
此后,随着新技术不断演进,陆奕奕的突破也越来越多:智能家居时,要突破的是落地服务,解决普通居民不会装、不会用的困难,如今智能净水器、智能门锁、智慧钢琴等等已进入千家万户;窄带物联网成熟时,要突破的是如何将万物互联的技术和产品,与居民、政府管理痛点结合起来,现在,上海15个城区、78个街镇都有小区通过物联网提供了车牌管理、楼道人脸识别、高空抛物检测、智能烟感等便民应用,小区变成“美丽家园”。
“技术、科技不是生硬的,必须服务于百姓的感知,未来,我希望继续坚持产业化创新,让普通市民都能感知到‘城市大脑’的智慧。”陆奕奕希望能继续将AI和智慧城市结合起来,共享“魔都”令人兴奋的未来。
全球芯片中的“隐形人”
图片
在苹果iPhone、三星手机、国际大牌汽车等等不同“身体”里的芯片上,往往有一个“隐形”的名字——芯原,从2001年成立便一直定位于为芯片设计商提供定制解决方案和SoC设计服务的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简称芯原),它不生产自己的芯片,但却拥有很多大牌芯片的IP(知识产权),是隐身的“中国芯”。
2001年,戴伟民放弃了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的教职,回到上海张江创办芯原微电子,彼时,中芯国际刚刚打下地桩。经过17年的发展,芯原在汽车电子、监控,物联网、通讯、智能计算、AR/VR等领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核心IP,拥有了自己的IP Power House(专利能量屋)。
不久前,戴伟民刚刚拿到一片芯片,这是芯原刚刚设计出的基于22纳米技术、功率小于200瓦的AI芯片,是先进的自动驾驶芯片,在戴伟民看来,自动驾驶是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环,不仅能改善交通,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改变城市生活,今后,我们身边或许会出现自动且无人的移动商店、咖啡厅,甚至移动酒店,“但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需要功耗更低的芯片。”
相比自动驾驶,人们与人工智能更容易亲近的是智能家居,亚马逊的智能摄像头等等,里面都有根据芯片设计方案生产的芯片。
如今,三星和台积电都把自己的7纳米芯片设计交给了芯原,因为它把10纳米芯片的良品率从30%提高到95%,这真是令人咋舌的提升。
20年前,戴伟民被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饥渴”打动,毅然回国创业,用自己的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年后,他作为张江25周年最重要的25人之一,依然在这片土地上,为“中国芯”默默地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