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这部著名纪录片,出现了严重错误,误导人们整整10年了

本文要给电影《长津湖》正个名,我这个人向来是实事求是的。我在6月13日的文章中指出电影《长津湖》的剧本有一段内容是编造的历史,也就是电影中志愿军试图炸掉水门桥,向防守水门桥的美军发起进攻。我说水门桥上根本没有发生战斗,那里没有美军驻守。这是编剧兰晓龙的锅。现在我发现不是兰晓龙编造历史,而是他资料来源错误。

当时很多读者向我提出,有的,有战斗的,甚至还有人跟我说了细节,还有人告诉我志愿军27军80师240团3营7连连长姜庆云参加了攻打水门桥的战斗。自然免不了要骂我狗汉奸,哈哈哈。

只要能查找到错误的源头,我是很有兴趣的。所以顺着这些读者诉说的线索,很容易就把错误源头找到了。

开始的时候我发现错误源头来自于共青团中央发布的一篇文章,作者:进击的熊爸爸。因为多次出现读者把这个人误认为是我,我对这个名字很熟悉,因为我头像是熊,很多读者误以为这个人是我。

我来摘录他写的内容:“12月4日夜,中国士兵把自己埋藏在风雪和黑夜里,他们巧妙地躲过探照灯、照明弹和更多的警卫,悄无声息地把更多的炸药安装在了被严密守卫的水门桥上。在成功爆炸后撤离的同时,还不忘破坏了周围可用的木料。”

“而且联军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前面所犯的错误——超过一个坦克营近40辆坦克在桥两侧排开布防,此外还有大量的轻重火力由内向外把桥死死围住。联军以如此超豪华的火力配置来展示自己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这座桥的态度。”

“能够压倒这态度的,也许只有中国军人们“以命相搏”的决心了。小代价的偷袭已无可能,惨重代价的强攻不可避免。

紧接着6日的夜晚,在几乎没有任何重火力的掩护下,数以百计的中国士兵踩着厚厚的积雪,反穿棉袄、身负炸药,由多个方向再一次向水门桥攻击前进。”

“今天,已经很难找到描述这场战斗过程的文字,我们不知道在那么强大的防御火力面前,这些勇敢年轻的士兵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但我知道他们心中怀着怎样一种争取胜利的信心,一往无前、无所畏惧。于是,在那一个曳光弹交织、寒风呼啸不断的夜晚,水门桥再次被炸断,毅然决然的中国军人甚至连原桥的根本的基座都炸得干干净净。

据说,中国军队的一位副师长亲自到附近慎重仔细地确定了战果。他再三从望远镜里确定了已经光秃秃的桥基和两侧高耸的悬崖,然后才进行汇报:水门桥已经被彻底炸毁,联军已无路可撤——除非他们的上帝来帮忙。”

这里就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既然作者说:“今天,已经很难找到描述这场战斗过程的文字。”那作者是怎么知道“数以百计的中国士兵踩着厚厚的积雪,反穿棉袄、身负炸药,由多个方向再一次向水门桥攻击前进”的呢?

我们再来看读者提出的第二点,27军的连长姜庆云参加了三炸水门桥的战斗。我就不摘录文章了,直接截个图吧,看下方图片。

可是27军的部队是绝对不可能穿越,出现在水门桥的。这些文章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到底怎么回事?得找出这些文章所说内容的原始出处才能知道怎么回事。

然后我又找到了《石家庄日报社》的官方账号“燕晚新闻”发布的文章,见下图。

只要是对抗美援朝战争稍有了解的读者,就能看出“燕晚新闻”这篇文章里的错误。所以我就不说了。

将近半夜12点,一个读者的留言让我又找到了线索。原来原始出处是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的著名纪录片《冰血长津湖》。这部纪录片是2011年6月播放的,至今整整10年了。

看了这部著名纪录片,美军40辆坦克守卫,27军80师240团3营7连攻击炸桥的出处就都出来了。

或者准确地说,错误源头终于找到了。40辆坦克是172团6连指导员徐邦礼说的,第三次炸桥与美军发生激战是240团7连连长姜庆云说的。

肯定有人会说,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采访的是志愿军老兵,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你凭什么说是错误源头?你想说志愿军老兵撒谎吗?

那么我就来跟大家说说水门桥这个故事在中国发酵的来龙去脉。

一、志愿军根本就没有记载这座桥

最原始的档案《20军长津湖阵中日记》、《20军咸镜南道战役初步总结》,没有。

第二原始的档案资料——《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抗美援朝战争战史》,没有。

其余已经不那么原始的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集团军军史》,《百旅之杰——20军史话》,都没有。

包括军事科学院版本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也没有,见上图。军科版本只说“志愿军炸毁公路桥梁”,没有说“水门桥”。

为什么以上资料里都没有“水门桥”呢?因为我军记载里,从来没有这三个字。“水门桥”这三个字是后来翻译了外国的书籍,一开始是日本、韩国、后来是美国,才引进的“名词”。所以在之后的纪实文学中,就开始出现“水门桥”这三个字了。

聪明点的读者已经明白怎么回事了,志愿军第9兵团的官兵根本没有“水门桥”这一概念,这个名词他们没听说过,除非是后来致力于研究这段历史的老兵。

那么是不是老兵撒谎了?肯定不是。我以前就说过这些前辈年事已高,记忆不清了。看“燕晚新闻”采访的那篇文章就知道,记忆出现了很多差错。

2020年时,一群网络流氓围攻谩骂志愿军老兵尹吉先,其实就是老兵回忆出现了差错,然后被“双石”为首的这群流氓谩骂为“骗子”。

纵观无数对志愿军老兵的采访,老兵叙述中出现错误的数不胜数,难道都骂他们是骗子?90岁,100岁的老人了,哪里有那么清晰的记忆,记错了,太正常了。

但是《冰血长津湖》的拍摄,对姜庆云的采访未必是老兵记错了。因为我说了志愿军根本没有水门桥的概念,这很可能是在编导的引导下,把姜庆云回忆的另外的战斗,“安装”在水门桥。

证据么,我就不打字了,直接上图——27军咸镜南道追击战经过图。80师为27军第二梯队,经新德里、仓里,向咸兴、地镜攻击前进,不经过黄草岭,远着呢,没法穿越。

所以,我们可知,编导可能误导了老人,把别的战斗张冠李戴了。

172团是黄草岭战斗的亲历者,打了荡气回肠的一仗,要是我拍《长津湖》,我很可能选这一仗。那172团6连指导员徐邦礼说的“美军40辆坦克”是怎么回事?

二、从《长津湖阵中日记》查40辆坦克的来源

查《20军长津湖阵中日记》,在黄草岭发现美军40辆坦克的唯一记载是在1950年12月1日凌晨,20军作战科副科长肖时的报告,然后参谋长俞炳辉致电告诉副政委谭右铭。

而12月1日,172团正在下碣隅里对被包围的美军陆战1师师部发起进攻。

这样就很清楚了,172团6连指导员徐邦礼并不是亲眼看到这些坦克,而是在敌情通报中得知这一情况。注:由于那个年代的人的文化原因,有履带的车子,志愿军都喊坦克。其实不是坦克。

那20军作战副科长肖时报告的44辆美军“坦克”和步兵是什么情况呢?

这支部队就是在新兴里地区被27军歼灭的美军31团战斗队未参战的那个营,当时正在赶路中。后来在古土里被美军陆战1师扣留了,编进自己部队里。

到12月1日中午时分,20军搞清楚了这支美军部队的情况,已经进入古土里(我们喊古土水),途中遭遇60师部队阻击,见上图。

徐邦礼是记混了,把12月1日美军31团2营途经黄草岭的部队误以为是防御水门桥的部队。《冰血长津湖》也不查查史料,就把这一情节直接用上去了。

三、水门桥到底是什么,及水门桥的地形

前面说了,第9兵团没有水门桥这个名词概念。这座所谓的桥,其实是个发电站,所以我军地图上标注为发电所,见下图。其实美军档案里也是叫发电站,美军称为power plant number four(四号发电站),见之后美军《第10军长津水库战斗特别报告》的截图。

所谓的水门桥其实就是个水坝,而且此处并不是黄草岭地图最关键地形。美军地图上这一点比20军地图看得更清楚一点,我们见下方两张图。

一看地图就知道,黄草岭地区,最要害的位置是1081高地,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在1081高地西侧有一个大拐弯,这正是阻击的最理想地形。

志愿军自然也是这么认为的,20军的阻击兵力主要就用于北侧山口的1304等高地,南侧山口的堡后庄等地,以及大拐弯处的1081等高地。

那么对黄草岭地区的公路、桥梁进行破坏,自然是题中之义。而水门桥只不过是被破坏的公路和桥梁中的一处。看地图可知,在黄草岭地区,几乎任意一个地方的公路和桥梁被破坏,造成的影响都不会亚于水门桥。

四、志愿军和美军原始档案中对公路、桥梁破坏的记载

查志愿军原始档案《长津湖阵中日记》及美军原始档案《第10军长津水库战斗特别报告》可知,志愿军本来就是对黄草岭地区各处公路和桥梁进行破坏的,并不是单单水门桥一处。水门桥之所以出名,只不过是因为受损严重,美军需空投配件修桥,美军详细记载了此事而已。

在11月29日1时25分,20军军长张翼翔在回复参谋长俞炳辉报告时即指出:在古土里的南边要坚决破坏公路,这一任务由军侦察营负责。

因为军侦察营始终联络不到,20军副军长廖政国致电俞炳辉已派180团副团长都曼令率一个营去黄草岭继续破击公路。俞炳辉回电:已进行更彻底破坏。

至此我们可知,破击黄草岭地区的公路桥梁这一任务,是由20军侦察营和180团执行的,从《阵中日记》后续的记载来看,更多是180团。

那么执行情况怎么样呢?公路的破坏情况难以考察。桥梁的情况,美军《第10军长津水库战斗特别报告》指出,12月2日至5日,共有4座桥梁被破坏,其中水门桥情况最为严重。至于派一个坦克营40辆坦克去守卫水门桥,美军是没有这个记载。水门桥发生战斗,也没有这个记载的。

美国海军陆战队官方战史《长津水库战斗》也一样没有派坦克营保卫水门桥的记载,也没有水门桥发生过战斗的记载。我之前就说过,志愿军、美军原始档案均没有记载,但中国网络有传说,请问是真是假?

其实从《长津湖阵中日记》可知,志愿军已经报告过黄草岭地区没有敌军,见上图。

从地图和原始档案我们可以知道,黄草岭地区的公路、桥梁都在志愿军破坏范围内,其实还包括黄草岭以南的公路、桥梁。任意一处的破坏对美军的影响都是一样的,美军没有那么多兵力、也不可能到处派部队守卫。

而且看一下水门桥的全景地形就知道了,40辆坦克防守水门桥是不可能的,坦克只能在公路上成一路纵队展开,难道美军去弄个上千辆坦克沿着黄草岭盘山公路处处去守吗?

而且美军真要守,只要守住两个山口和1081等高地即可,根本不用傻乎乎地派部队去水门桥上守。

事实上我们从档案资料可知,黄草岭地区各处公路、桥梁根本没有美军驻守,所有阵地都在180团控制之中。美军只有战斗工兵营在不停修路,志愿军与这些战斗工兵营发生过很小规模的交火。

从《长津湖阵中日记》可知,张翼翔共10余次指示、命令对黄草岭及以南地区公路、桥梁进行破击。20军侦察营和180团坚决执行了任务。但志愿军没有记载任何一次破击公路、桥梁时发生的战斗。同样,美军也没有记载此类战斗。其实动动脑子就知道了,黄草岭盘山公路到处都可以破坏,干嘛非要通过战斗的方式去破坏呢?这种无谓的伤亡,根本没有必要。而且水门桥又不是最关键的隘口。

五、被神化的水门桥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水门桥在中国这么有名,是因为美军有详细记载。

结果在中国被文艺作品渲染为“美军陆战1师逃出生天”的关键,志愿军没想到美国有这么强的工业能力,可以一下子把桥修好。

文艺作品就是喜欢搞这种神叨叨的东西。

其实,志愿军对公路、桥梁的破击,对美军影响不大,均被美军工兵顺利修复,包括水门桥。我们来看这一段记载,就非常清楚了。

其实对水门桥有四次破击,而最后一次破击是张翼翔亲自命令的,即炸毁门岘、堡后庄洞桥。具体情况是,张翼翔电告并询问俞炳辉:美军有向北增援迹象,180团公路破击的怎么样了?俞炳辉回复:昨晚没有破击是因为情绪有问题,我破击公路后,美军只需修复,公路即可通。张翼翔当场命令:立即前去破击!破击结果让张翼翔非常满意,可能是他直接得到了报告,他告诉俞炳辉:门岘、堡后庄洞桥已被破,坦克确不能通过。

可是美军第10军向古土里空投了八节M-2钢栈桥,凭此顺利通过了水门桥。

需要注意的是,张翼翔命令的此次破击,不光炸的是水门桥,还包括堡后庄的洞桥,这座桥是被美军第44工兵营修复的。

这段记载说明的是,志愿军20军对于美军修复公路、桥梁并没有像文学作品里那样感到吃惊,毕竟在差不多10天的战斗中,志愿军无数次破击,美军工兵无数次修复,志愿军已经认识到美军的作业能力。所以在《20军咸镜南道战役初步总结》中,美军修复公路、桥梁根本没被列为陆战1师逃跑的原因,只有一句话的批评“副团长指挥破路不彻底”,就没有了。

志愿军各种总结其实不怎么能看。为什么呢?太严厉了。看了各种总结会让人怀疑志愿军没有打好仗过,容易产生误导,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到处乱讲。其实不是的,是要求太高了,批评非常严厉。所以,对180团都副团长这10个字的批评“副团长指挥破路不彻底”,在整个总结里,简直就是轻描淡写。

六、综述

通过查看志愿军和美军的原始档案可知,水门桥并不是黄草岭地区的最关键地形,美军没有派部队驻守过,也没有发生过战斗,只是志愿军破击公路、桥梁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以上档案资料,无论是志愿军还是美军,都可以在网络上下载。

也可知,电影《长津湖》中攻打水门桥的场景,并不是编剧兰晓龙编造的,他的来源是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兰晓龙虽然是作家,但不是严肃文学作家,是写小说的,他是不具备足够的军史知识的。采信纪录片的说法,也属于情有可原。

但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就不应该了,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的拍摄都是采访老兵的。但采访的内容是否采用,决定权在于编导。央视播放的另一部著名纪录片《断刀》也采访了很多志愿军老兵,但老兵们回忆错误的,都没有采纳。

《冰血长津湖》的拍摄方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掌握着海量的资料,可是主创人员犯了严重的错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徐邦礼老人说的“40辆坦克守卫水门桥”,需要掌握资料才能辨析,而姜庆云老人说的27军部队攻打水门桥明显是不可能的,稍有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27军正在往仓里迂回,无法乾坤大挪移到黄草岭地区进行战斗。这种严重的硬伤,完全不应该。你们的这个错误,已经误导人们整整10年了。

姜庆云老人在别的战斗中流了血,但是不能因此把20军侦察连和180团在黄草岭地区的努力就此抹杀掉了。编导们,你们知不知道,180团的团长赵鸿济就是牺牲在黄草岭阻击中的。志愿军才牺牲几个团长?来,我们看看在水门桥,在黄草岭真正的英雄。

看看清楚,180团全部及179团一个营,团长牺牲,参谋长重伤,全部仅剩二十人。一个团又一个营,只剩20人啊!20人啊!

在纪录片里我看到了防御北侧山口的58师,那么请问这些编导,你们是在纪录片里怎么介绍,这些真正破击公路,真正的炸毁水门桥,并在1081高地及南侧山口阻击美军的180团的英雄的呢?

我不给答案,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看这部纪录片。

日本人倒是给出了他们的评价:这个阵地的中国第60师,忠实地执行了它的任务,顽强战斗到底,无一人生还!

我本来不愿意花这么多时间来详细解释,向读者们辨明谬误,毕竟个人时间有限。可从读者的留言里就可知,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毕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

故作本文,以正本清源。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