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风云”三号E气象卫星:填补欧美空白,形成三足鼎立

声明:本文信息来自国家航天局新闻中心、中国气象局等权威机构和媒体公开报道,不泄露国家秘密,请祖国人民放心。

明天天气怎么样?这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古时候,人们靠肉眼观察风云,后来有了探空气球、气象雷达等观测工具。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泰罗斯1号气象卫星,人类从此进入气象卫星时代。

又过了60多年,就在2021年7月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风云三号E星。官方称它是我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系列风云三号的第5颗卫星,也是世界气象卫星家族中的首颗晨昏轨道卫星。

晨昏轨道是什么轨道?这颗卫星要上天干什么?中国风云卫星发展至今50多年,和美国、欧洲气象卫星能否“三分天下”?神仙号带你观天象知冷暖,解码中国风云气象卫星。

首先,风云三号E星是世界民用业务气象卫星家族中首颗工作在晨昏轨道的卫星,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气象事务中的话语权。

所谓晨昏轨道,就是指地方降交点时间6点左右的卫星观测轨道。简单说,当卫星在从北极向南极飞行过程中跨越赤道时,卫星正下方对应的地理位置的当地时间称为地方交降点时间。

为满足观测需求,世界气象组织在《2025年全球观测系统展望》中提出了建立上午、下午和晨昏轨道3颗卫星组网观测的概念。此前,国际上极轨气象卫星数据采用欧洲Metop卫星负责上午轨道,美国NPP卫星负责下午轨道,中国之前发射的风云三号也具备上午和下午卫星组网观测的能力,但风云三号A卫星轨道接近欧洲的Metop卫星,风云三号B卫星轨道接近美国的NPP卫星。这些卫星观测时间要么集中在上午10点左右,要么集中在午后13点左右,而晨昏线轨道的卫星观测尚属空白。

也正因以前的风云三号卫星与欧美气象卫星观测时间和区域重复,风云卫星观测数据在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仅被作为欧美卫星数据同化资料的备份。而此次风云三号E星作为全球首个晨昏轨道民用气象卫星,将使我国风云极轨气象卫星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业务上形成同欧美卫星形成互补,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气象事务中的话语权。

按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风云三号E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设计寿命8年,配置11台遥感载荷。

其中,风云三号E星搭载的风场测量雷达为双频、双极化圆锥扫描微波雷达,是风云系列卫星首次装载的主动探测雷达,可实现海面风场的高精度、大动态、高分辨率测量,并对海冰、土壤湿度、植被等地表物理特性进行测量。

同时,风云三号E星将实现我国卫星第一次全能谱太阳观测。卫星利用晨昏轨道可以长时间连续观测太阳的优势,卫星上搭载的太阳辐照度光谱仪、太阳X-EUV成像仪、太阳辐射监测仪等3台载荷,将从光谱、成像、辐射总量等不同维度对太阳进行全方位同步观测,可以为科学家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

和西方国家气象卫星相比,中国风云卫星实力如何呢?

美国1960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泰罗斯1号气象卫星,人类从此进入气象卫星时代。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1970年2月亲自批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

经过50多年发展,我国成功发射数十颗风云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卫星,形成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系列。风云气象卫星是全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风云气象卫星与美国、欧盟的气象卫星“三足鼎立”,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网中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已为11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风云卫星资料和产品,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200多名学员接受了风云卫星应用专题培训。风云卫星已在越南、菲律宾、莫桑比克等国台风灾害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2025年,我国将继续发展第二代风云卫星星座,计划发射7颗卫星,风云卫星观测能力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先水平。从2025年到2035年,我国将完善第二代并同步发展第三代风云卫星综合观测体系,计划发射14颗卫星。

对标世界一流,“风云”三分天下。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感谢你关注、点赞神仙号,神仙号来自南极,为你奉上星辰大海的奇妙知识,我们 下期见。

参考文献:

1、国家航天局新闻中心: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E气象卫星

2、中国气象局:风云三号E星介绍

3、新华社:观天象知冷暖,“风云”卫星添“新丁”——解码风云四号卫星

4、光明日报:3个第一!这颗卫星不一般

5、科技日报:全球首颗!晨昏轨道有了我国风云卫星

6、中国青年报:我国计划2021年发射两颗风云气象卫星

7、我们的太空:【技术·航天】说说晨昏轨道气象卫星

8、新华社:精测风云变幻 服务百姓冷暖——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成就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