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飞四发版本轰6I,一款最有希望成功的远程战略轰炸机

大型运输机、轰炸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未能完全突破的拦路虎,伴随着20系列中的运-20入役并不断改进,大家在高兴之余将注意力往轰-20身上转移,只是这款寄托了千万人期待的国之重器一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就给了轰-6Z pro等各种字母组合的表现机会。未来不可预测性太多,我们将时间回推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航空工业同样筹备了一款1.0版本的轰20,对应编号轰-8、过渡期型号轰-6I。
上世纪60年代,仿自苏联图-16中型轰炸机的轰-6,前后努力了很久才于1969年正式投入服役。但问题是这款源自50年代技术,战后第一代喷气式技术机型,此时才投入使用立刻就面临着入役即落伍的现实。更何况60年代我国核武器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作为三位一体空中核打击平台的轰-6,却存在航程短、载弹量少、飞行速度慢,以及突防能力差等不足,在现代防空网中生存能力堪忧,由于任务的重要性只能相当勉强地称之为“战略轰炸机”。
因此到了70年代中期,在空军更现实的迫切需求下,装备一款大型战略轰炸机必不可少。在空军压力下航空工业开始轰-8远程战略轰炸机研制,和原型相比着重点是航程、速度,以及大载弹量,定位从战术到战略转换。
图片
图-16轰炸机
图片
轰-6轰炸机
图片
轰-6投放氢弹
考虑到现实基础工业水平和科研技术能力,风险和机遇并存,因此决定以轰-6为基础大改升级研制轰-8。主要包括更换发动机数量,以及型号,同时放大机身,这样一来就像是一款放大版本的轰-6。这跟当年歼-8战斗机的研制道理一样,以歼-7为原型进行换发拉皮放大,做法最稳妥也最有可能成功。
1970年,西飞提出轰-8的过渡方案——轰-6I,以轰-6为基础换装四台英国“斯贝”Mk.512-5W涡扇发动机。替换原型装备的两台高油耗涡喷-8发动机,通过换发改善发动机性能来增加航程及载弹量,其中两台“斯贝”安装在原来涡喷-8位置,另外两台则吊挂在两侧机翼下方。
图片
轰-6轰炸机 三视图
图片
图片
轰-8演变图
涡扇和涡喷差距确实很大,单台推力5.17吨的民用型“斯贝”发动机,两台相加比单台涡喷-8推力大0.84吨。关键是“斯贝”尺寸和重量都很小,再加上油耗低更适合对轰-6进行改装,原来预想中的大航程和载弹量就这么轻松解决,正应了那句话:只要发动机给力板砖都能飞上天。
当时民用型“斯贝”发动机,跟随从英国引进的“三叉戟”2E型民航客机获得,空军对轰-6I预期性能是达到美制B-47轰炸机水平。在部分性能上能够接近B-52,至少已经达到当时主流水平,再加上以轰-6为基础改进成功率相当高。正是由于“斯贝”的引进,使它在当时一片空白的国产涡扇发动机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各种新锐机型救火大队长,不管是军用、民用、战斗机还是轰炸机,只要出新型号统统都上“斯贝”——至少也是作为过渡。
图片
“三叉戟”客机
图片
斯贝512-5w
1971年3月,空军从常规订单中拨出已出厂下线的07批次,08架轰-6甲轰炸机交付进行改装。前期工作开展虽然挺顺利,但由于一些客观的因素干扰,直到1978年1月5日轰-6I轰炸机才成功实现首飞。除了机翼中段加挂两台“斯贝”涡扇发动机外,飞机整体造型和轰-6相比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正是这种改进方式使它升空很顺利。
图片
轰-6I轰炸机
图片
轰-6I 三视图
此时首飞的轰-6I距离研制提出已经过去8年,但随后工作开展进度加快,共进行了6个月23个架次,以及25小时飞行时间的试飞。试飞结果表明“斯贝”发动机确实很优秀,即便为了保持因为采用4台“斯贝”替代2台涡喷-8而多出来的1.39吨减重,还必须给飞机增加1.1吨配重才能保持飞行重心不变,但就是这样的空重在试飞数据上依然很好看。轰-6I安装的两台翼挂“斯贝”发动机,从仰视角来看向前延伸出一大截,这种造型不是随意挂上去。而是在改变气动外形之外,还能起到更好的防颤振作用,下图也是目前所发现唯一一张轰-6I飞行测试照片。
换发升级后的轰-6I轰炸机,航程从原型5760公里提高到8000公里,有效载弹量从3吨提高到6吨,总油耗虽然增大但发动机寿命却得到提高,从原来800小时直线拉升到6000小时。从这几个基本数据看轰-6I设计相当成功,不过空军得出的最终结论是这样的,轰-6I性能完全达到预计指标要求,甚至部分性能指标还有超出,完全实现了预计改装目的。但是制造成本高,发动机零部件还需要从国外订货,这样对于后期的维护保障难度比较大。而且发动机使用维护和国产货相比不同,还需要重新搞一套设施代价太大,因此不予订货飞机则交由厂家自行处理。
图片
轰-6I飞行测试
图片
两型发动机产生性能差异
这结果有点出乎意料,其实空军原计划于1979年,将轰-6I定型并改为轰-8投入量产。但是同期“运十”大飞机项目正在进行中,所有资源都要优先进行保障,而且国内国际环境都在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费自然大幅缩减,缺少经费对于一款刚刚首飞的新机打击很致命。另外核心的“斯贝”发动机,也一直迟迟没能实现国产化,在装备数量和未来维护上都存在问题,在种种原因干扰下最终轰-6I(轰-8)只能于1980年下马。
这款已经实现了首飞,并且完全基于当时工业基础打造,而且性能比预期还要好,只要再加把劲很快就能装备入役。只是生不逢时如果能够中间不断开几年工夫,或者后期资源及经费能够适当倾斜,不仅是四发版轰-6I就是四发/六发版轰-8也能成功。
图片
轰-8轰炸机4发方案
图片
轰-8轰炸机6发方案
图片
想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