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专家深度解析古老又神秘的乌拉特后旗

8月15日上午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2022“相伴英格苏”

大型全媒体直播行动

《家在黄河边 行走345》

走进乌拉特后旗

专家做客演播室 讲民族交融的乌拉特后旗故事

乌拉特后旗旗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霍建国做客直播间,讲述民族交融故事。

乌拉特后旗坐落在祖国的正北方,黄河故道就在阴山脚下,历史记载,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现在富饶的河套平原。山前冲击平原是河套平原的一部分,有21万多亩耕地,以引黄河水灌溉为主,这里土地肥沃高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葵花、西瓜等。以阴山为分界线,山后是典型的荒漠化草原,面积有3600多万亩,乌拉特后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发达。

乌拉特后旗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有10多个古代民族在这里先后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遗产,绵延几百公里的历代长城,数十座建筑风格独特的寺庙,口传心授传承了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乌拉特后旗被史学界形象地比喻为“北方古铜都”和“长城博物馆”。获各琦古代铜冶炼遗址的发现续写着鄂尔多斯青铜器的辉煌;长城见证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撞与交融。乌拉特后旗还是草原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站,驼铃声声承载着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牧歌悠扬响彻欧亚大陆。

在乌拉特后旗,不仅有母亲河的滋养,还有草原母亲大爱延续的感人故事,大家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只是文化,各民族也在交往交流交融,为各民族团结凝心聚力。

乌拉特后旗在历史上有两次大的移民,一次是乌拉特部落西迁,一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受三年自然灾害,甘肃、陕西、山西和内蒙东部盟市等地的人们讨要生活来到山前农区和山后牧区,全旗上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成份,妥善安置,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举全旗之力共克时艰,草原儿女以包容彰显大爱,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很多汉族贫困家庭的小孩被蒙古族妈妈收养,像查干朝鲁、萨日娜、金花等一大批孩子在牧区茁壮成长,同呼吸共命运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全旗各族人民在时代的召唤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植根于心,付诸于行动,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乌兰牧骑常年活跃在农村牧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被评为全国服务基层先进集体;“周末妈妈”用爱温暖留守儿童,入选全国100个志愿服务品牌。宝音德力格尔、巴音那木拉、王砚、巴特尔用心用情践行初心使命,民族团结成为乌拉特后旗各项事业发展进程中最雄厚的基础和最坚强的力量。

进入新时代,全旗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姿态、实干的作风,维护边疆安定、实现社会安宁、保障人民安居。

《家在黄河边 行走345》

通过直播镜头带大家

感受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融

看黄河水浇灌出民族团结之花

生态与科技为驼产业发展助力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带河套优质农产闯世界

编辑:王婷

校对:王婧

审核:廖斌

终审:张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