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专家出面回应

四川多地在经历高温干旱情况后,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这让“旱震理论”再次被人们讨论。
早有记录?
截至9月6日7时,此次发生在四川的地震共造成65人不幸遇难,多方力量正全力救援。破坏性极强的地震,让人们再次迫切想要掌握地震准确预报的方法,那么“旱震理论”,也就是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说法,到底有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图片
实际上,这一说法由来已久。9月1日,“贵州地灾防治”刊载的一篇关于“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文章中提到,此说法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录,《国语》中明确写到,周幽王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后,作为西周都城的镐京,也就是如今的陕西西安发生了大地震。
正确认识规律
到了现代,地质学家耿庆国,经过对大量数据和事实的研究分析,得出了“旱震理论”,即凡发生过6级以上大型地震的区域,在地震发生前1-3年的时间里,往往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干旱灾害。
图片
此次四川地震发生之前,多地曾出现罕见的高温干旱情况,当时就有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预言”,这是大震要来的预兆,这些言论在地震发生之后,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吹捧。不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表示,“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说法尚无定论,他指出,不能对其进行标签化、简单化地理解。
要知道,地震预测要做到的是高度可信,若是预报不准将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一定损失。而耿庆国关于“旱震理论”的研究,实际上是源于民间流传的民谚“大旱之后必有大震”,这是根据人们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统计得出的规律推测,并不是技术提前预测的结果。
图片
当然,并不是说“旱震理论”不可以讨论,它涉及到的研究要素和方法等较为复杂,而地震预测一直以来就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还需要多研究讨论,以寻求更准确地认识规律。因此,我们并不能通过一次地震,来过分放大传播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