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十年嬗变:代工厂转型升级,自主品牌与海外品牌同台竞技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冯潇慧
从制造到智造,从代工到自主品牌出海,中国制造业从未停下前进步伐,不断蓬勃生长。
10年前,凭借庞大的产业链和消费市场,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10年后,中国制造增加值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历经多年发展,中国制造早已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潮,为全球提供近一半的主要工业品,包括汽车、家电、计算机、手机等。
与此同时,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也逐渐获得全球消费者认可。华为、小米、美的、海尔、大疆等一大批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声名鹊起,大放异彩。他们有的推出自主品牌,与国外品牌一较高下;有的出口海外,扩展海外市场;有的收购国外公司,扩充自身业务版图。
如今,中国制造仍在不断升级转型,由大到强,由强向精,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新浪潮。
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从“制造”到“智造”
“蛟龙”潜海、双龙探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和产业规模全球领先、8万吨模锻压力机实现突破……过去10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中国制造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据工信部数据,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以国之重器的装备制造为例,近年来其产业规模与结构得到双向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2012-2021年,中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截至2021年年底,装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0.51万家,比2012年增长近45.30%;2021年,装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18.58%。
在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同时,智能制造加速进阶,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作为实现工业智能制造的重要设施,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的机器人产业,近年来的发展也按下加速键。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网站9月20日报道称,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实现了强劲增长,在2021年达到24.33万台的新纪录,同比增长44%。
制造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各大工厂中的从业者感受最为明显。
万和电气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2015年,万和电器开始对工厂实行自动化改造,历时3年完成。经改造后的工厂极大减少人工投入。原本车间2300多名工人逐渐缩减到1100人,在原有厂房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人均产值翻倍。
可以看到,过去10年,中国制造从原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自主品牌出海
伴随产业发展,中国制造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出海成为必然趋势。
以家电行业为例,白电三巨头早就开启全球化之路。
美的集团(000333.SZ)作为家电行业龙头,海外市场营收已成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最新财报数据显示,美的今年上半年营收1826.610亿元,其中海外市场贡献了778.39亿元,同比提升5.24%,占总营收的42.61%。
根据规划,美的2025年海外销售收入要突破400亿美元,市占率达到10%,其中东南亚区域要做市场第一,北美区域则要进入前三。
此前主营业务以内销为主的格力电器(000651.SZ),也在寻求海外业务发展增量。2022年,格力积极发展海外电商,目前已布局欧美Amazon、东南亚SHOPEE、LAZADA等主流海外电商平台,并开发了电商渠道专用产品,多渠道营销发展自主品牌。
相较而言,近年来在不断并购和投产海外家电业务中,海尔智家(600690.SH)的海外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据欧睿数据统计,2021年海尔智家大家电市场(零售量)份额在亚洲、美洲等全球主要区域,均取得不错成绩,挤进当地时市场排名前五。其中,亚洲市场零售量以20.4%的市占率排名第一。
家电企业出海,可看作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的一个缩影。不仅家电,在其他行业,近年来中国制造也涌现出大批科技型企业,如华为、小米、大疆等,他们将产品推向世界各地,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
据工信部数据,中国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2012年的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3万亿元,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品牌数量从过去的10个增加到24个。
加快数字化转型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从代工厂到建立自主品牌、走出国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究其根本,是技术的不断进步塑造了中国工业的内生生命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向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9月27日,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先进制造业越来越受到关注,未来制造业产业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仍然是发展主旋律。
长期看,技术创新仍是制造业发展的内核。随着工业互联网发展不断提速,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网融合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制造业企业发展主方向。
9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走深向实,需要跟新兴技术互相融合,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如5G技术、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促进实体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
“在此基础上,中国制造需走向国际化。我国的资源资本、经验水平等优势可以在国外,尤其是一带一路、RCEP沿线国家更好地赋能制造业发展。”王鹏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仍然面临难点,如传统工业设备改造难度大、工业软硬件装备供给能力不足、工业系统平台接口不统一、工业大数据开发创新能力不足等。
在近期举行的2022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分地区、分行业因地制宜,针对离散式和流程式这两类制造业的不同特点,要因业施策、因企而异,分层次、分阶段推进。
李毅中表示,数字化转型要由企业扩展到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作为“链主”的领军和生态整合作用,带动更多中小微企业融入产业链融通发展。